产业扶贫:项目更精准机制更灵活

20.01.2016  09:54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如何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关键就在于要做精做细扶贫规划、找准扶贫项目和致富产业,以及构建一套经得起考验的体制机制,如此,扶贫才能扶到根儿上,脱贫才能脱得彻底。如何选准致富项目,改变等靠要思想?如何培植富民产业,让脱贫人口不再返贫?来看看农垦是怎么做的。

农垦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绝不让一个贫困农场掉队

王守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农垦系统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打赢贫困农场脱贫攻坚战。

四个关键词——

好转提升增长带动

十二五”以来,农垦扶贫开发以发展壮大农场经济、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贫困农场呈现出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经营状况持续好转。2015年全国贫困农场营业收入138.4亿元,年均增长7.9%;利润总额1.5亿元,实现连续五年总体盈利;资产负债率从期初的98.6%下降到91.5%,总体经营情况向好。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贫困农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国贫困农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0.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9万亩。贫困农场粮豆、棉花、干胶、油料、肉类、牛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

职工群众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贫困农场职均收入16750元,年均增长12.58%。解决了6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了127万人的出行和78万职工的居住条件,修建了一批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场所。

农垦扶贫带动周边农村致富。“十二五”期间,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农场帮助周边农村解决了28万人、24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了106万人的出行条件,同时还为周边农村代耕代收农作物383万亩,有力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四个坚持——

扶贫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法宝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贫困农场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各垦区注重调查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场贫困成因及发展的有利条件,组织干部职工集思广益,找准扶贫开发切入点,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农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农场普遍存在偏远落后、产业单一、发展基础差等问题,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增强信心、做好主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坚持智力扶贫,提升贫困农场管理水平。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经营管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脱贫致富带头人。

坚持强化监管,提高扶贫项目建设成效。重视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选准项目,强化项目实施各环节管理,注重绩效,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三个硬骨头

——“十三五”必须啃下来

农垦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让贫困农场掉队。没有贫困农场的脱贫致富,就不能实现农垦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没有贫困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全国农垦的农业现代化;没有贫困农场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就不能实现农垦全面小康目标。贫困农场要实现“十三五”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面还很大。“十三五”时期确定的贫困农场还有309个,涉及人口322万人,分别占农场总数的19.26%、总人口的28.18%。

基础条件差。容易脱贫的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脱贫,剩下的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解决。很多贫困农场地处边境区域,也有一些地处高寒山区和荒漠边缘,还有一些地处库区、泄洪区,自然环境差、生态脆弱。还有50万多人饮水不达标,47个生产队不通电,7000多公里的场队道路需要改造硬化等。

返贫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已脱贫农场由于自然灾害、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出现了返贫情况。

十三五”农垦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下定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大的努力,把贫困农场的问题研究好、解决好。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力度支持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农场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持贫困农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四个步骤——

借农垦改革同步推进扶贫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坚定不移地做好“十三五”时期农垦扶贫开发工作。

农垦改革与贫困农场脱贫同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对农垦扶贫工作做出了重点安排。农垦系统要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贫困农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围绕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计划,统筹协调将贫困农场纳入产业发展重点,发掘农场比较优势,推动联合联盟联营,将贫困农场融入到区域整体发展中,放大带动效应,在农垦打造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进程中,增强贫困农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精心描绘扶贫蓝图,实现精准脱贫。掌握贫困农场基本情况、贫困成因,精准把握贫困农场特点,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分解年度性和方面性工作目标,做好阶段性任务分解,做到扶贫目标精准;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产业,夯实造血功能,做到主攻方向精准;从实际出发,选准扶持项目,做到扶贫重点精准;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的总要求,明确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主体,做到扶贫责任精准;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贫困农场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扶贫动力精准;实事求是制定脱贫具体标准,严格评估验收,对提前脱贫的农场,明确后续帮扶措施,做到脱贫精准。

加强部门协调,争取更多扶贫资金。加大与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的协调沟通力度,加大对农垦投入的支持力度,力争农垦扶贫资金在“十三五”期间有明显增长,有效解决扶贫投入规模相对偏小、资金保障作用力度偏弱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三农”支持政策以及地方脱贫攻坚政策在贫困农场的落实,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着力解决贫困农场发展瓶颈和难题。

不撒“胡椒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改变过去的资金安排方法,实行分步安排、梯次推进,聚焦重点垦区、重点农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在区域上,重点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农场倾斜,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聚集效应;在垦区内,重点向长期贫困的重点农场倾斜,实施“对症下药”;在资金使用方向上,重点投向产业发展类项目,管好项目、用好资金,使项目扶贫效果最大化。(作者系农业部农垦局局长)

有一种脱贫方法叫种养结合

振兴

瑞雪飘飘,炊烟袅袅。在内蒙古巴达尔胡农场街道上,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商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烘托着渐行渐近的年味。

作为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垦企业,巴达尔胡农场曾极度贫困。穷则思变,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战打响。资金少,化零为整全力投入到农田建设上;改变种植单一产业结构,鼓励农工发展畜牧养殖,增收路子一变二、二变四。通过多年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全场经济和农工收入大为改观,2015年全场生产总值较1991年增长了9倍,人均纯收入增长至近万元。

基础不牢,发展就无从谈起。“农业基础设施落实是制约全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靠天吃饭’是农场的首要任务。”农场场长张海权说。

于是,一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大会战全面开展。打井、安装潜水泵、架设高压线、挖排水渠……一个个工程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增粮、高效生态节水灌溉……一大批项目相继完成。

自2011年来,巴达尔胡农场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200多万元,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井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开发标准,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增粮项目4个,改造农田2.1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节水灌溉项目2000亩,亩均纯收益提高300元。

要说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种粮大户李艳军满脸笑容。“以前种看老天爷‘脸色’,产量还不高,一亩地也就能打600多斤玉米。现在旱涝保收,产量也提高了,我今年种了200多亩地,亩产达到了1200斤。”李艳军说出了大伙儿的共同心声。

一边种地、一边养畜。在巴达尔胡农场依靠种养结合走上致富路的人不在少数。三队职工王林种了几十亩地,还养殖了20多头毛驴。

养驴风险小、疾病少,效益也很好。再过两年,我养殖方面的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王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扶贫政策。”巴达尔胡农场抓住上级帮扶的有利契机,投资36万元购买小尾寒羊,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大家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各家各户适度规模和专业小区化养殖相结合,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目前,全场舍饲养殖户达450户,占全场总户数的62.5%,带动了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巴达尔胡农场的农业正在实现由“靠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变,养殖业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到2015年,全场粮豆总产2.1万吨,牲畜存栏2万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有一种扶贫机制叫利益联结

黄双成

我从去年起就种了4个草莓大棚,毛收入8万多元。今年还要接着扩大规模,希望收入能突破10万元。”日前,在安徽省水家湖农场草莓文化园里,职工张瑞友说。

以前,张瑞友是特困职工。如今他大手笔地种了4个大棚草莓。要知道草莓娇贵,种植成本可不低。老张解释说:“这些大棚都是场里利用扶贫资金建成后租赁给我们的,还配套了水、电、路等,每个大棚租金2000元,不及自己掏腰包建大棚成本的四分之一,对于缺资金的特困户来说着实很实惠。

先给贫困户找准脱贫项目,再对贫困户给予精准帮扶的政策,联系加工企业实行订单收购,从而在农场、职工、企业等各主体间,摸索建立起一套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扶贫更有的放矢,让脱贫更精准高效。

2015年开始,农场建设以农机、农资、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经营体系,以及以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以农场蛋种鸡企业安禽公司“安禽父母代种鸡”饲料转化为中心,提出了建设玉米烘干线、发展“公司+农户”全产业链体系,为职工增收构建长效机制。

在扶贫项目资金支持下,去年9月农场争取实施了总投资200万元的日烘干300吨玉米烘干线项目建设。“公司+农户”全产业链建设投入使用。按8000亩玉米实现统一订单收购计算,职工可获利400万元,农场可增加40万元经济效益,一个将企业、农场和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扶贫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自此建立。

以前秋季想全部种玉米,却不敢种,尽管产量高、效益可以,但一考虑到晾晒、销售及仓储等困难,我这种玉米的想法一搁就是好几年。”农业分场三分场职工董学义说,现在好了,场里建了玉米烘干机,今后还要和我签订单种植合同,玉米烘干后直接销售给农场养鸡场,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

在谈到增收脱贫时,董学义又掰着手指算起了账:“我家34亩地,过去秋季一直种黄豆,按亩均130公斤,每斤2元计算,每亩地收入只有520元,种植玉米就不同了,每亩毛收入可达1200元,比黄豆翻了2倍多。

在探索精准扶贫助推产业升级的同时,农场还推动土地流转带动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改革,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出去”流转土地1.3万亩,在促进增收脱贫的同时,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仅此一项年增收320万元。

记者观察

脱贫军令状不看口号看执行

买天

日前,在广东中山市三乡镇,国内辣木产业有关专家和企业界齐聚一堂,就辣木产业健康发展和产业扶贫进行交流。“企业到农村建基地、布局产业,不能只图经济效益,还要承担起产业扶贫等社会责任。如果只是企业赚了钱拍屁股走人,而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致富效果,这样的企业谈何长远发展?”座谈会上,广东菩善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尤立志这样理解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角色定位。

菩善堂的种植基地分布在广西、云南的贫困农村地区。在其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有这么一条:要教会农民种,更要带着农民富。用他的话说:“这就是我给企业立下的军令状,这就是我对乡亲们许下的脱贫致富承诺。

这样的脱贫军令状,也普遍出现在我们各地的政府文件中。扶贫口号我们年年喊,脱贫攻坚我们年年搞,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扶贫效果可谓天壤之别。凡是制定政策、舍得投入、真扶贫、扶真贫的地方,经济在改观,农民收入在增长;反之,各项指标原地踏步的地方,依旧是“扶贫口号年年变、农民日子却不变”。

光有口号是喊不来幸福的,不真抓实干是摆脱不了贫困的。我们一定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产业扶贫中去,彻彻底底地打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中央已就扶贫工作下了死命令。我们一定要从喊口号转为真行动,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思想贫困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改变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法,变命令为服务,真真正正地给贫困地方铺好路,给贫困人口扶上马,进而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我们这样做

山东郯南农场:

你有一村一品,我有一场一品

农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开发,培育农场特色产业,打造“一场一品”,先后实施“良种繁育仓库建设”、“鲜切花繁育基地建设”、“高效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和“特色蔬菜种植技术推广”、“高效蔬菜周年生产技术推广”等5个扶贫项目。这些扶贫项目在设计上与农场特色资源相结合,实施精准投资,让农工做最擅长的产业,鲜切花、特种水产、优质稻米、高效蔬菜等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

海南金江农场:

不只是种茶,我们还种风景

农场在用足用好扶贫资金升级改造茶叶产业的同时,积极向外推介优势资源,引进并投入资金5亿多元,与开发商合作开发茶文化项目——茶溪谷项目,建设了“茶家乐”,引导当地茶农兼业做农业生态游。此举有效地把发展茶叶产业与改造贫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景点结合起来。该项目还带动了茶园道路、生活道路、灌溉水管等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项目区茶园管理难、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生产生活问题。

甘肃生地湾农场:

变“花花田”为“项目-产业”联动

农场针对农户“小而全”的“花花田”种植模式,制定了“项目-产业”联动机制,以项目促产业,引订单扩规模,使项目区产业结构得到了顺利调整,以加工型辣椒、番茄、洋葱等作物为主导的订单农业面积由实施扶贫项目前的20%增加到了70%以上,辐射带动项目区外订单农业面积增加了20%。同时,以项目为支撑,投资245.2万元,引导扶持建设红枣示范园3000亩,为农场产业化、长效化扶贫迈出了坚实一步。

辽宁海洋红农场:

扶贫项目不搞“拍脑门”工程

农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项目投入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必须把握轻重缓急、权衡眼前长远,做到兼顾经济、社会两个效益。农场采取了调研论证、提出方案、征求意见、专家评估、集体决定等程序,实行科学决策,不搞“拍脑门”、“拍屁股”工程。扶贫资金不可能包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但是,如果跟企业由此激发的内生动力相结合,便使得原先不可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从而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