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产业扶贫方案解读:66亿资金增强“造血”功能
制图/卢浩
——《四川省产业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记者 李淼
持续鼓起贫困老乡“钱袋子”,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日前印发的《四川省产业扶贫专项方案》为未来5年产业扶贫勾画出清晰路径。方案有何特点?有哪些新举措?如何保障实施?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
特色农牧业是主力一二三产合力“造血”
产业扶贫,授人以渔,不是农业单打独斗,而是全产业链合力“造血”。
省农业厅计财处负责人表示,《方案》是一份包括农林业、工业和商贸旅游业在内的产业扶贫集成,不管是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主体培育都涉及一二三产业,还有一个内容重点强调产业融合发展。
《方案》强调,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就四大片区重点产业方向各有侧重进行规划,目标是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这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才有坚实基础。”
对大多数贫困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牧业是最现实的增收渠道。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66亿元产业扶贫资金中,有50多亿元是农业资金。在农业发展方面,着力构建产业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而对于促农增收最直接的旅游业,我省将实施旅游富民计划、乡村资源景观化工程,以“旅游+”拓展就业增收空间。
为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动力,我省还将大力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园沼,并布局建设一批“飞地工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科技含量十足彰显“互联网+”“双创”特色
一个数据引人深思: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农牧业依靠科技增长的比重不足30%。
产业扶贫要带动老乡5年内甩掉“穷帽子”,必须靠科技提档升级,开出现代农业“加速度”。为此,我省将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开展技术扶贫,农业系统万名农技员已与所有贫困村实现一对一帮扶,同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试点科技人员激励政策,鼓励其在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间双向流动。
未来产业扶贫还将契合“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拿出系列新举措。
比如,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扶持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优先支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我省还将搭建创新创业转化孵化平台,扶持“草根”能人、返乡青年、乡村旅游创客创新创业。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50%以上项目资金投向贫困县
产业发展起来,不等于群众富起来,必须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省将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机制,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让产业发展成果切实装进贫困群众腰包。
另一个是投入机制。根据规定,各有关部门每年投向贫困县的项目资金原则上达到50%以上,这既是在立项安排上对贫困地区倾斜支持,也指在产业发展相关环节上的差别化立项及资金补助政策。
《方案》还明确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以土地、资源等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我省还将加大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下放财政项目审批权限,赋予贫困县项目管理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支持以县级政府为主体,围绕扶贫开发攻坚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和资金。“这样能整合投入,集中使用,实行资金精准投放,确保项目规划到户、资金到村到户,增强财政资金使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述负责人表示。
土羊价不好改养黑山羊
听说省上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出台,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第一书记”范景胜感觉自己的腰杆更硬了。范景胜参与过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驻村一个多月,他强烈感受到产业对于群众脱贫的重要性。
“在一些地方,贫困老乡喂的是本地土羊,个小,卖不起价,销路不畅。”他认为,产业扶贫方案强调科技支撑,发展新品种、新技术,非常关键。
几天前,省农业厅联合三家协同单位制定了伏岭村精准扶贫方案,其中农业产业帮扶是重头戏。范景胜介绍,下一步村上将发展粮油、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渔业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杨家岭黑山羊”,到2017年4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