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政策模式同心协力推进脱贫攻坚

04.11.2016  15:37

 

   10月16日,在第三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减贫与发展系列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扶贫办)和农民日报社共同承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作为其平行论坛之一,也同期举行。论坛以“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与模式”为主题,深入研讨产业扶贫思路、重点和措施政策,交流各地产业扶贫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群策群议、建言献策,为推动产业扶贫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天,本报摘要刊登与会领导专家帮扶企业的精彩发言,供读者学习借鉴。                                                                                  ——编者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

贵州省副省长黄家培

 

  近年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准推进产业扶贫。   

    坚持长短结合推进产业扶贫。围绕年度脱贫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采取种植与养殖结合、生产与经营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等方式,多形式发展扶贫产业,实施了约2万个产业扶贫项目,为5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了1亩优质农田,确保贫困农户既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

        坚持优化结构推进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数据和大健康、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粮经比调整为40∶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农业增加值增长6.5%。综合考虑资源秉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制定核桃、草地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培育主体推进产业扶贫。对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档立卡,加快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打造扶贫类农业园区达113个,认定国家级、省级、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059家,带动贫困农户129.1万户。

       坚持守好底线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荒山造林492万亩、退耕还林230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854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扶贫。组建贵州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设立省政府“扶贫专线”,建成“扶贫云”。在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集中扶持有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和产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扶贫66.5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实现总产值800多亿元。在662个贫困村实施了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将贫困农户的扶贫资金等资源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合作,通过各类经营主体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致富。

  通过不懈努力,2015年,贵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0万人,减贫人口占全国的9.3%,是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

   

   

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脱贫“双赢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

   

  国家林业局配合农业部等部门出台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与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了《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通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力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

        ——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林果,探索特色产业精准脱贫新模式。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既可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又可以维护生态安全,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产业,重点打造3种利益联结模式:一种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统一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另一种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国有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国家林业局已会同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江西赣州1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安排60亿元、30年长期优惠贷款,中央按3%给予贴息。

       ——通过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拓宽生态产业带动脱贫的新渠道。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必须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摆在优先位置。未来5年,贫困地区的林业投资规模和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以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挖掘产业结构调整脱贫的新潜力。今年,我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1000多万亩任务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不限制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由各地林业部门按程序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验收确定已还林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三年、第五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元、400元。在实际工作中,安排技术人员采取包片负责的方式服务到户,引导贫困户尽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帮助其解决经济林的抚育和后续管理问题。

       ——通过做大做强森林旅游,打造三产联动脱贫的新平台。据统计,全国832个重点贫困县中共有600多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通过探索PPP模式,加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康养,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森林防火和接待服务,增加劳务收入。为贫困人口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通过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生态产业精准脱贫的新突破。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山区,全国60%的贫困人口也集中分布在山区。从今年起,将在全国832个重点贫困县中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万人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争取带动80万以上的人口直接脱贫。我局已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

中国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何浩

   

  保险业是一个金融行业,也是一个扶危济困的行业,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与扶贫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有着独特的体制优势,保险业已经提出“金融扶贫,保险先行”。

       目前保险业助推扶贫的工作稳步前进,取得了一定经验。

       第一,开展农业产业扶贫。2015年整个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达1.9万亿元,今年1-9月提供的风险保障达1.36万元;2015年支付赔款达260亿元,今年1-8月支付赔款达200亿元,受惠农户今年已达2290万户次,很多都是贫困农户。此外,我们还开发备案地方特色农险产品792个,扶贫专项保险产品48个,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发展,这是在农业保险方面取得的成绩。

       第二,发展大病保险。目前大病保险已覆盖全国9.2亿户次城乡居民,累计超过700万人直接受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10-15个百分点,整体报销比例达70%。

       第三,开展民生保险,兜住贫困群体的生活、生产风险底线。保险业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积极研究开发各种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小额保险,满足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保险的保障需求。

       第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产业脱贫。在融资方面,通过小额的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的意外伤害保险,保单质押的保险方式增加了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户的发放。除此之外,我们在前面说的两个基金还支持保险主体,比如像人保集团,用自有资金设立50亿元的资产管理产品,在部分贫困县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加扶贫信贷小额保证保险,加保险资金融资的试点,协助贫困人群更便利地获得免担保、免抵押、优惠利率的小额资金,来打通农村保险服务的全链条。

       第五,开展组合保险,将扶贫保险落实到保障贫困户生产、生活。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农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发展,制度建设得到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保护农户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2015年,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达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0%,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承保的覆盖面已超过70%,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二,农业保险功能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的主要工具。2015年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达1.96万亿元,农业保险赔款支出260亿元,很多发达国家都不保的像地震等责任,在我国均属农业保险承保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重特大灾害面前,农业保险发挥了突出作用。

       第三,农业保险改革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国家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手段。目前,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已经扩散至全国29个省份,承保的品种涵盖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地方特色农产品等,而且我们还启动了“保险+期货”等模式试点,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下一步,保监会将带领整个保险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抓好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注重经验总结推广,指导保险行业加大力度,全面对接“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深度调研、分类开发、量身订做扶贫保险产品,力争将保险服务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覆盖贫困家庭生活的一个角落。

   

   

创新产业扶贫融资模式

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部副总裁孟亚平

   

  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部署,将支持脱贫攻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资助到人”的工作思路和今后五年发放扶贫贷款不低于1.5万亿元的任务目标。截至目前,全行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82万亿元,其中本年发放1835亿元。开发银行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出一条以政府合作和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四台一会”为主要模式的产业扶贫融资模式。今年以来,已向145个贫困县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3亿元,惠及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加强融智服务,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与科学性。扶贫先“扶智”、融资先“融智”。开发银行发挥专家优势,与贫困地区一起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再有的放矢设计金融产品和融资方案,先后支持和参与22个省脱贫攻坚规划编制。

       二是坚持机制建设,构建“四台一会”批发融资模式。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结合自身特点,运用金融社会化理念,以银政合作为基础,坚持机制建设先行,主动整合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群众民主监督优势和开发银行融资优势,发挥财政性资金对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建立民主审议、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四台一会”批发贷款模式,实现社会各方共防风险、共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收入来源。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除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外,为增加贫困户收入,特别是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开发银行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途径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促进广大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增收脱贫。

       支持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课题,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对产业扶贫的支持作用,这里提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融资能力。为提升贫困地区融资能力,建议由开发性或政策性银行通过软贷款或专项建设基金注资贫困县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成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为产业融资提供支持。   

       二要增加低成本资金投入,降低产业融资成本。建议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低成本资金投入,如扩大扶贫再贷款或PSL资金使用范围至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大财政资金贴息和风险补偿力度,从而降低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成本,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健康发展。为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发展能力,弥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足,建议进一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

   

紧抓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

重庆市石柱县县委书记蹇泽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部,是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锁定2017年实现85个贫困村销号、5.5万贫困人口越线、贫困县摘帽目标,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有效推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2015年,全县贫困群众人均产业增收1790元,比上年增加622元。重点抓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三个结合,因地制宜抓规划。我们编制完成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以及辣椒、黄连、莼菜等规划,确保规划覆盖每个贫困村和户,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二、立足绿色本底,围绕生态抓特色。我们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扶贫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建成重庆最美森林——大风堡等康养景区和40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20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康养旅游实现增收。

       三、利用政策杠杆,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姻。长期以来,石柱产业发展“小散弱”。对此,我们出台产业扶贫政策50条,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为基础,大力引进培育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的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截至9月底,全县发展合作社682个,注册家庭农场980家,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5家,其中有592家经营主体与1.2万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四、聚集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抓整合。首先是整合资金项目。2015年以来,全县扶贫攻坚整合投入资金11.67亿元。其次是聚合行政资源。实行30名县领导和99个县级单位分片包干扶贫。再次是汇集社会力量。农业、扶贫部门通过策划包装项目,累计争取社会对口帮扶资金7167万元;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机制,有171家经济组织与85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五、大胆探索创新,优化机制抓保障。针对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筛选确立了订单收购、代种代养等14种产业扶贫模式。针对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难以保障贫困群众特别是失能弱能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问题,探索实行股权收益扶贫、基金收益扶贫、信贷收益扶贫和旅游收益扶贫等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计划投入资金3.3亿元,对全县15758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投入2483万元,先期解决失能弱能重点贫困户1039户,预计户均分红2000元以上。

 

让农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实现“双重担当

湖北省恩施州委副书记刘建平

   

  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业,希望也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山区农业必须实现“双重担当”,第一必须“凤凰涅槃”,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必须实现“重新回归”,让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2013年底,恩施州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108万,占全州总人口的27%,位居全省第1位。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双重担当”,农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三年来全州累计减贫56.5万人,居湖北省17个市州第1位,农民纯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居全省第1,完全可以提前一年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

       恩施的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一是抓“硒+”,推动了农产品提质增效。2015年,全州硒产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已建成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280万亩,硒产品销售额占全州农产品的60%以上,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56家,农户因发展硒产业平均每户增收5.2万元,全州每年近5万人口依靠硒产业脱贫。目前,恩施已经成为全国的富硒产品生产中心、交易中心、检测中心、标准制定中心、研发中心。

       二是抓“旅游+”,实现了农业扩容跨界。2015年,恩施州景区接待游客52.8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达1.23亿元,带动景区周边农民开办农家乐、农特产品商铺达300余户,5000余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8元。今年恩施有22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连续3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均超过200亿元,2015年游客人数达到3700万人次,带动了10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抓“互联网+”,催生了现代新型农民。目前全州97%的行政村开通电信宽带。此外,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通道,已有40家网商、50多家合作社入驻,农特产品超过300个品种,实现年销售额近8000余万元。目前,全州已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电商网络,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8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80个、村级电商平台2847个、快递物流公司78家。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内蒙古兴安盟盟委委员、副盟长郭永田

   

  内蒙古兴安盟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6个旗县市,其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是打赢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近年来,兴安盟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42.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9.5%。

       兴安盟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探索五种扶贫模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狠抓三项保障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产业扶贫,兴安盟探索了5种产业扶贫模式。一是“龙头”带动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加入到由能人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中来,提高脱贫致富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园区集聚模式。按照“分散式贫困、集中式安置、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生产”的思路,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庭院经济集聚区,带动农户增收。三是菜单帮扶模式。针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较强发展意愿、又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帮扶模式。四是托管经营模式。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购置大牲畜或者机械设备等资产,牵线搭桥帮贫困户把牲畜或者机械设备托管到合作社或者企业代养代管,给贫困农户返利分红。五是合作共赢模式。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抱团开展合作经营,提高增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兴安盟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注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合同约定、股份合作、政策支持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兴安盟立足本地实际,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三是扩大产业规模效应。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引导农户集中力量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一两个产业,打造品牌,获得规模效益。四是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兴安盟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有效提高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兴安盟各类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经营了全盟1/3的耕地,带动了全盟2/3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兴安盟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抓好制度、项目、资金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制度政策。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出台多项产业扶贫政策,在资金投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了盟、旗、乡、村四级书记和帮扶干部包联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和承诺书。二是坚持项目推动。兴安盟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选择扶贫产业,围绕扶贫产业制定规划,围绕扶贫规划设计项目,围绕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政策,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三是强化资金保障。2016年整合各类资金17.2亿元,集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十三五”时期,争取金融扶贫贷款80亿元,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为生态扶贫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目前,产业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因此,产业扶贫也是对发展滞后地区的一种政策倾斜。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目前的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扶富不扶贫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较多;三是分散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四是扶贫资金能否用于发展生产难以监管;五是资金瓶颈问题仍有待解决。

       “生态扶贫”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经过30多年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鉴于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每况愈下,为了避免重走发达地区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老路,地处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观念,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在生态扶贫观念的指引下,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从而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在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态扶贫方式:一些秉持生态生活观念的知名人士以个人信誉为保证,一头联系生态产品的生产者,一头通过微信群在朋友圈散发信息,邀集生态产品生产者与城市居民在指定场所见面,请生产者介绍自己的产品,并当面承诺自己的产品符合生态产品要求,化肥、农药含量均符合国家规定,让城市居民选购自己需要的生态产品。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新的扶贫思路。

       但生态扶贫目前还面临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从生态产品的生产端看,中西部地区具有青山绿水的天然优势。但是,这样的生态扶贫模式是否也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二是从生态产品的流通端看,这种以个人信誉担保和邀集的方式既难以推广,也不可能持久。

       根据生态扶贫面临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在生态产品的生产端,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在贵州、广西、四川、云南、陕南等确定一些生态扶贫示范区、生态扶贫产业及生态扶贫产品。国家授信授牌,向全国宣传及推广这些地方的生态扶贫、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二是在生态产品流通端,为打通流通环节,可以为生态扶贫地区的生态产品提供有国家信誉保证的“生态扶贫产品认证书”,为生态扶贫产品顺利走向城镇和市场贴标签、开绿灯。同时,国家应制订优惠政策,打通生态产品与市场的流通环节。只要货畅其流,再加上生态产品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就会大幅降低生态产品的价格,并在价格上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全面占领市场。

   

   

创新机制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中心主任汪三贵

   

  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扶贫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产业发展来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使贫困人口通过提高创收能力来永久解决贫困问题。但产业扶贫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家独户的扶持方式,通过机制创新来解决贫困家庭发展产业能力弱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是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靠规模化和专业化,靠构建全产业链来提高效率和平滑风险。要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就必须改变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让贫困户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由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产业体系中,由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

       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重点探索用什么样的机制将公司、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联结起来,在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保障贫困户的利益。例如,贵州省六盘水市在全市范围内全方位地推行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内容的“三变”改革,用多种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将现代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

       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协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目前,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从政策层面来说这些资源收益权都是贫困户的。

       从六盘水和其他地区的实践看,产业扶贫有多种有效模式。一是直接带动模式,采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让贫困户与有能力的农户混合组成专业合作社后与公司对接,解决企业直接与贫困户对接成本过高的问题。

       二是就业创收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有大量非技术性、低强度的工作机会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能较好地针对劳动能力有限,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弱能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工资性收入。

       三是资产收益模式,即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户权益资本化或股权化,相关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农户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获得合理的收益。通过赋予贫困户产权或股权,有利于贫困农户积累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持续受益,从而持久脱贫。

       四是混合带动模式,即将农户参与生产或就业与资产收益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扶贫效果最好的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既有资产性收益,又通过参与生产或就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形成依赖性。

       总之,产业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和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来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发展核桃产业助农脱贫致富

甘肃省清水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志强

   

  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甘肃清水县科学提出了“建设全省核桃大县”的发展战略。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建成核桃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个,万亩核桃乡镇11个、核桃专业化村110个,创建省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园6个,5万亩干鲜果示范基地6个,已累计建成以辽核、晋龙、清香、鲁光等优良无性系品种为主的核桃基地42.8万亩,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果园全覆盖。在核桃产业发展中,清水县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五级联动抓落实。紧紧抓住建设“全省核桃大县”这一目标,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建园要求,制订了全县干鲜果基地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县四大班子成员包抓乡镇,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合力推进核桃基地建设。

       二是整合项目办大点,辐射带动促全面。近年来,我们在适宜区内采取“规模化、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的方式,整合财政、农综、发改、农业、林业、扶贫、水利等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了西灵山、石沟河、铁炉梁、三湾梁、响水河、水清梁6个5万亩优质干鲜果示范基地,形成了全县最大的特色农业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大发展。

       三是紧盯短板建产业,聚焦脱贫促增收。从去年开始,紧盯产业增收短板,把无果园或果园面积少的贫困户户均每年新建2亩果园、最终达到人均2亩园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硬指标,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苗木、化肥、套种种籽等全额补助。目前贫困户累计建园达6.47万亩,户均4.1亩,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果园全覆盖。

       四是严把“九关”保质量,科学套种增效益。在建园工作中,充分发挥林果技术人员作用,统一技术规范,严把规划设计、基础配套、苗木质量、工程整地、修根蘸浆、浇水回填、栽植覆膜、间作套种、检查验收等“九关”;同时实行“一招标、二考察、三合同、四验收、五建档、六追溯”的苗木调运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建园质量。

       五是科技引领抓示范,强化培训添活力。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扶贫“十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了群众核桃园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六是建管并重促提升,多措并举抓管护。组织各乡镇一手抓果园新建,一手抓历年果园的补植补造和综合管理,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建1-2处具有一定规模的管理示范园,带动面上全面加强幼树果园管理。对管理粗放、品种老化、保存率差的老果园,督促乡村及时组织农户除草施肥、高接换优、补栽补植,促使老果园更新换代,提高收益。

   

走全新有效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中乔大三农集团董事长乔书领

   

  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与模式”,就是要探讨产业扶贫的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我结合中乔大三农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我认为,扶贫,首先是精神扶贫、思想扶贫。要打好产业扶贫的攻坚战,首要之举是要解决思想和精神问题。我们要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宣传红旗渠精神、中国精神,牢固树立自信心,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去投入我们的事业。因此,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大力宣传红旗渠精神,让广大的老百姓树立起必胜信心。

       第二项工作就是发展富硒产业,用富硒产品带动老百姓精准脱贫。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购买了中国农业大学两项富硒技术专利,发展富硒产业,开发富硒功能食品,在红旗渠沿线的皇后村、牛岭山村和红旗渠源头山西平顺崔家庄村,以流转土地或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方式,种植富硒粮食、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集团免费向当地农民提供种子和专用富硒肥料,由村民按我们的要求种植,我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回收产品。这样农民就有了至少3项收入:土地流转费、种植出工费、产品回收费,收入大幅度提高,脱贫致富变成了现实。我们还在林州建成了富硒产业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打造出富硒1、2、3系列新产品,在让当地群众致富的同时,给更多的人提供更加精美、更加营养的放心、安心、良心系列食品。

       第三项工作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对于流转和合作的村落、河流和山地,我们请中国农大、上海交大等专业设计团队,精心设计红旗渠国家农业智慧公园的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投资由我们集团融资,这样村民得到的收入是房宅的使用费、旅游收入分红、劳务工资。只要我们把旅游景点做得有特色,吸引游客不是问题。我们目前开发建设的景点有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长治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村西火村、党中央在西柏坡时专供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粮食的大米峪村、古村落皇后村、红旗渠源头崔家庄村,这些景点不但有经典的故事,而且有优美的景色。

       第四项工作就是技术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地一些群众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不懂技术、没有技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把技术无偿送给他们。如我们在大米峪村为当地贫困户免费建造“五位一体”循环大棚,免费提供禽仔和种子,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操作,公司回收产品。这样农民只有收入,不承担任何风险,他们非常高兴。

   

以产品营销为核心带动产业精准脱贫

禾中集团执行董事原野

   

  禾中集团一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身体力行地在精准扶贫方面摸索着做了一点点事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的扶贫对象,大多数为偏远地区的农民,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是对扶贫事业最有效的支持。而禾中集团一方面从农业生产的源头——种业入手,兴建中国种业硅谷——中国酒泉种子产业园,汇集国内种业尖端科技,集合优势企业发展种业科技;另一方面,在农业全产业链推行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可视化及可追溯系统,在线提供专家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等,切实服务到农民个体上。

       此外,禾中集团以中国种子产业园为线下依托,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立足于酒泉、辐射全国的农资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并将电子商务技术、现代金融杠杆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的农资、农副问题,通过公司品牌保障的影响力,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卖得舒心,形成禾中新农民致富模式。

       在具体的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突出创新,坚持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2015年9月,禾中集团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禾中精准扶贫基金,鼓励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这是我们在资金上的“授人以鱼”;另外,今年6月,禾中集团的中国酒泉种子产业园获批酒泉市级众创空间,积极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力求通过构建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大幅度降低创业门槛,不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对优质创新创意予以孵化,从资本到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助力创新创业、实现精准脱贫,所谓“授之以渔”。

       目前禾中集团引导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精准扶贫脱贫,已在甘肃省酒泉市七个县(市、区)18个乡镇或行政村试点单位开展扶贫工作。这就是禾中集团在精准扶贫事业上授之鱼并授之以渔的一点点经验心得。

乐山市马边县扶贫移民局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马边县扶贫移民局把组织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扶贫与移民
北川羌族自治县“三个三”抓实帮扶工作
  北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扶贫与移民
凝心聚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