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识别贫困户:一看粮二看房三看有没读书郎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唯精准,才能因户施法;唯精准,才能因村施策;唯精准,才能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村推进,实现脱贫目标。围绕脱贫、摘帽、增收主要目标,云南省步伐稳健,确保到2020年实现57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精准到户,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
山大沟深,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是滇西片区的真实写照。
上门女婿段国龙家住保山市昌宁县卡斯镇新谷村,全家五口人。过去全家的收入都靠山上几亩孬地和几只羊。
“我们两口子正年轻,干劲足,可有力无处使啊!”一心想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段国龙找不到出路。“想多养几头猪和牛,缺钱。打算种些经济作物,但不知道种什么。”
邻居李华袁也有类似的苦恼,“过去只养了几头猪,杀年猪就要杀掉两头,一头用来招待亲朋好友,一头留给自家吃,到头来所剩不多”。
摆脱贫困,始终是连片特困山区卡斯镇面临的艰巨任务。卡斯镇党委书记张仲伟说:“我们镇这样缺钱、缺项目的村民还很多,但具体到贫困户是谁、在哪里,是我们遇到的首要课题。”
精准识别,解决了这一问题。从2013年开始,卡斯镇开展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村民小组宣传动员村民根据家庭情况自主申报贫困户,申报结果经村民委员会评议后上报镇一级的评议小组,并张榜公示。
“通过摸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5户、8196人。”张仲伟说,贫困户在哪里、因何致贫一下就清楚了,干部们心里也有了一张贫困户“分布图”,扶贫工作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今,段国龙的养羊规模扩充到了47只,每年能出栏10多只,此外还养了16头猪。“成为建档立卡户后,村上免费送来了种羊,新建牛舍补助2万元,羊圈补助1万元。”
李华袁也得到了补助,他去年一口气买了10头小牛。“买小牛的钱用的是信用社小额贷款,利息五厘多,政府就贴息五厘。我已经卖了2头了,一头卖了6000多元。”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昌宁县扶贫办主任杨永军说,昌宁以户为单位整户识别,以农民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收入、教育等情况,通过农民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整户识别。并充分利用上一轮建档立卡成果和数据信息库对贫困户实行“脱贫既出、返贫纳入”的更新管理机制。
这种精准识别的方法在保山市施甸县称为“七评法”:一评住房、二评生活、三评生产、四评劳力、五评健康、六评教育、七评负债。目前施甸县的建档立卡人口为60666人。当地根据七评法配套了七项脱贫工程,即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素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基层党组织凝聚。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是云南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场’。”云南省扶贫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胡国云说,全省进村入户,严格按照程序摸底调查,在全省识别出194.5万贫困户、4277个贫困村、476个贫困乡,找准了精准脱贫的靶心。
精准到村,利于整村推进治穷窝
精准到户,还要精准到村。云南大力推行整村、整乡推进项目,作为当地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平台。
为何要整村、整乡推进与精准脱贫结合?保山市委书记李正阳说,保山地区高原立体气候明显,既有低热坝区,也有温凉山区,还有高寒地区。精准脱贫,就是根据各地自然条件,项目精准到村。整村、整乡推进有利于扶贫资源整合打包到村镇,握紧拳头,扶贫扶出效果。
整村、整乡推进需要精准识别贫困村。杨永军说,昌宁县从2014年开始开展新一轮的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识别标准为“一高一低一无”,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率高1倍以上(35.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3685元以下),行政村无集体收入。
“从2014年6月开始,昌宁县按照标准筛选各个乡镇,并进行公示。”杨勇军说,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单位。
自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村,昌宁县漭水镇沿江村从“空壳村”一跃为小康村。置身于沿江村的天堂山森林中,林木青翠,鸟语花香。“天堂山里可全是宝。”村党总支书记王双林说,县里根据村里的具体情况,确定特色脱贫产业。目前古茶树产业已经成为沿江村的骨干产业之一。山里还出产野蜂蜜和百合粉,村里成立农产品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村民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得考虑搬迁扶贫了。施甸县摆榔乡关脚村自然条件差,耕地多为坡地,石漠化严重,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不足。精准识别后,关脚村小组将整体搬迁到尖山村。
走一段崎岖的山路,来到关脚村李天华家。虽是白天,但屋子里黑漆漆的,只有微弱的光从屋顶的缝隙处透出。老李说,搬迁将使生活很快得到改善。新的安置房有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两种户型,有厨房、卫生间,方便多了。
施甸县计划通过3年时间,投资70亿元,实现3万户10万人的搬迁,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并配套好产业,解决好就业,实现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
从2013年至2015年9月底,云南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2亿元,启动实施188个整乡推进项目,完成2800个行政村、9350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同时合力攻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换穷业”,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以片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安排11.74亿元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支持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打造扶贫特色产业。同时对贫困村“治穷窝”,实施安居工程11.6万户,异地扶贫搬迁12.6万人。
精准识别贫困机制,瞄准建档户脱贫
新形势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辨识贫困户和贫困村,要有静态考察,更要有动态管理,这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机制。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富君说:“精准识别,是方法,是科学,更是责任。”
高质量精准扶贫要建台账机制。李正阳说,保山市扶贫台账着眼“二个实”“两个尊重”“两个结合”。摸查乡情、村情、户情要实,杜绝简单按人口基数下达、平均分摊贫困户指标;民主评议和逐级公示要实,在核查申请对象人均纯收入基础上,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尊重民意,全面真实识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因障碍致贫等隐性贫困人口;尊重事实,对经测评确认的农户,由县、乡组织工作队逐户调查核实农户家庭收入的真实性。
胡国云说,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有效避免人情建档、违规建档的情况,确保真正贫困的农户建档立卡全覆盖。
完善的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昌宁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全县贫困状况呈现“大连片、小集中”的特征。通过建设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昌宁扶贫的精准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减贫率达到年均17.54%。
胡国云表示,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已经实现全省覆盖。现在,省扶贫办的干部一看手机,就知道哪些地区,哪些群众返贫“挂号”了、脱贫“销号”了。
家底清,对象清,精准识别是一个动态过程,实现稳定脱贫的要及时退出,因各种原因导致贫困的要及时纳入建档立卡户,要有针对性地帮扶。精准扶贫要持续用力,即使退出的贫困户,也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让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