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 品味四川年画中的麻辣鲜香

17.01.2016  21:34

  静坐观古今

  戏蝶

  儿孙福

  半鸭知县

  悬鱼拒礼

  连年福到步步高

【编者按】

 

  2016年1月17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按四川很多地方的传统,从这一天开始,令孩子们早盼晚望的春节,也将伴随着各种美食的飘香,打开热热闹闹的大门。

  多次到过成都的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里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人的意思是,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四川人当然也不例外。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当然也会和读者朋友一起迎新送旧,聆听春之脚步的声音。

  四川年画 主要画些啥内容?

  年画与其他年画有不同之处,其实主要在内容题材上。

  比如,绵竹年画主要分辟邪迎祥、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类别。诸如岁时节庆、驱邪纳福的门神;居室装饰,“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斗方和画条;供奉祀祷、祈保平安的神像画。

  具体来说,斗方多是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是一种民间讽刺画,如有名的《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杂条多是参照民间传说,以及孝道、福寿文化内容,戏曲和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节刻绘成人物画,也有民间风采的花鸟画,如《二十四孝图》《百寿图》《西游记》等;横推一般则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

  《三猴烫猪》创作于四川清末民初,作为劝诫人们不要赌博的乡土警示年画。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女子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而分心之时,三个猴子乘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正当肥猪陶陶然昏昏然之时,胖哥的钱财便流进了猴子的腰包。

  据说,当年起稿这幅作品的画师家中有个嗜赌成性的儿子,屡教不改。画师无奈创造了这幅画,加入幽默诙谐的情调刻画出这几个生动的赌徒形象。有名的《老鼠嫁女》也是根据民间故事创造。

  还有一种独特的画叫填水脚。过去年画作坊雇佣了很多彩绘艺人画画,到了腊月二十九整个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看到颜色杯里还剩了一些颜料,把它洗掉了可惜,于是用指头把剩下的颜色填上去,剩了什么颜色就填什么颜色,所以画的时候不受线条的约束,不受颜色的约束,而且为了赶时间画得很快,一挥而就。这样的画更像一种写意。

  四川年画中的“麻辣鲜香

  老成都有句话,“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岁首之前,把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买来新的年画贴在各处,家里顿时有了喜庆、热闹的年味。

  在时间很慢的年代,年画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福字对联之外,普罗大众心中与春节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与装饰艺术。辞旧迎新之际张贴年画,俨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家庭仪式。

  在四川,最有名的年画是绵竹年画和夹江年画,前者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乡”之一。

  A 绵竹年画

  历经千年 绘出江湖地位

  习俗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

  如今的绵竹市是全国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当地的木版年画因产于绵竹而习惯被称作绵竹年画。早在清代便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一并,齐名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从周代起,逢年过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挂房门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到了唐代,则出现了秦琼、尉迟的画像。后来门神演变得更多。

  北宋御史赵抃(公元1008——公元1084)所著《成都古今记》记载,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桃符市”的年画多由距离成都较近的绵竹、夹江等地的年画作坊提供,以门神为主体的宋代年画甚是兴盛。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说,绵竹年画的成就在明代就显现,“当时四川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经张贴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则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那时的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超过千人,直接从业的人超过一万。彼时绵竹年画已远销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技艺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绵竹年画如何能历经千年,占据江湖地位?

  胡光葵总结回答,绵竹年画继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有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技艺,以明快艳丽、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得以在众多年画派系中独树一帜。

  据介绍,绵竹年画通过起稿、刻板、印墨、施彩、印花等工序完成。第一步起稿需要技艺娴熟、绘画功底扎实的民间画师完成,“年画的造型大多是画师临摹明清时的木板或成图,部分则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而成。

  接下来,艺人们选用梨木、楠木、银杏木及杂木为木板,根据画稿精心雕刻画板,这与中国其他年画大抵一样。但胡光葵说,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

  “线板印刷是手绘年画的重要工序。”胡光葵讲道,在印墨前,首先要将被印的纸对折、试板,确保图形在纸上的位置。木板位置确定后,需在木板下垫一块润湿的毛巾,以防印墨时木板移位。调墨要用骨胶或乳胶,并加少许热水。“调胶的目的在于保证均匀地在木板上刷墨,也防止以后施彩时脱墨。

  开始印线板时,先将纸裁齐摆放在版子正上方的位置,然后用棕刷子(又称墨刷子)蘸墨,在木板上由上至下,从左到右慢慢刷匀,且施加一定的力量,保证墨汁浸泡木板,以求印出的墨线均匀、清晰。紧接着,将纸平铺在板上,使纸的中心与桌边记号对齐,再用擦子从左至右,从上往下平抹,将线条完全平印印上去。待到印墨的纸平晾、阴干后,方可进行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即手工彩绘。

  “彩绘,我们叫‘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胡光葵介绍,这是民间艺人彩绘的口诀,通俗地概况了绵竹年画绘制的步骤,“一黑”指黑线版,“二白”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衣冠及道具的橙黄色,“五颜六色穿衣裳”即是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和品绿等深色系颜色上色。

  特点色彩鲜艳明快 就像四川火锅

  以手工彩绘见长的绵竹年画,给艺人们创造了无限自由,让他们可无拘无束在作品上使用鲜艳明快的颜色,把大红大绿都幻化成生机与活力。

  “绵竹年画一开始用墨线版,以后就靠手工彩绘完成,所以艺人可以自由发挥,有很强的随意性,可以大胆用色。”胡光葵说。

  值得一提的是,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靠彩绘艺人自己调配,如用苏木制成红色,用烟墨制黑色,取蓝靛提蓝,捣槐花籽做成黄色,这些颜色因制作方法不同,色彩个性张扬,有黄丹、裙青、桃红、品绿等五颜六色,耐晒耐淋,经久不褪色,也被称为绵竹年画的“大色”。

  “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这是艺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配色经验口诀。

  张贴门神占中,门签在上

  特别的是,绵竹年画的张贴也有讲究,含有特定的人文与民俗。“传统的张贴是有规定的,敬神、祭祖、祈福、辟邪等不同的内容,就会有相应的年画。”胡光葵说。

  一般来说,门神和门签、对联一起贴。门神贴中间,门签贴上面,对联贴两边。“门签从五瘟符发展而来,用于辟邪和装饰门框。一般来说,有多少道门就贴多少道门签,如龙门、睡房门、牛圈门、猪圈,也贴桃子叔、花盆。不过,门签规格不一样。孝门签在颜色上有区别,第一年绿色,第二年粉红色,第三年大红色。

  据民国九年《绵竹县志》载:“绵竹宗祠有两楹、四楹”不等,其中陈列有雕镂青石神龛,或刻木彩画。

  祭祀时也挂年画,方式是“悬画像,具牲礼、果肴拜祭于家主堂。

  产品“指尖上年味”到“全年皆是画

  历代传承,绵竹年画从最初的祈福纳祥到承载深厚农耕文明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再到如今已是满足现代人审美和实用的工艺品。一代代的艺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创作新年画,把年画从“指尖上的年味”蔓延开来,画中不仅只有“”,一年356天尽在画中。

  在新加坡的几家酒店大堂里,墙上挂的几幅绵竹年画常引起来自全球各地客人的好奇,他们向店员打听画里藏着的点点滴滴,迷恋画里的故事,醉心天马行空的色彩。

  有绵竹年画艺人总结,“绵竹年画是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正是这些艺人,接过开创当代年画艺术之路的接力棒。

  创新年年不同 从“年画”到“廉画

  绵竹年画在更多领域崭露头角。近年,绵竹年画博物馆和“中国年画村”建立了廉政年画的创作基地——四川省廉政年画创作基地。基地集年画创作、人才培训、产品研发于一体,所创作的绵竹廉政年画被引入机关、学校、社区、景区、居民院落等场所。

  截至目前,四川省廉政年画创作基地共创作各类廉政年画作品300余幅,通过年画上墙,制作廉政屏保、打造廉政景观、举办廉政画展等形式,把绵竹年画这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廉洁、诚信的文化结合起来。如作品《“贤内助”把关》,画面上一位“美人”把门,意寓佳节来临,“贤内助”把廉关,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家属,不仅要监督、教育好自己的配偶,还要管好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这样有利于构筑家庭反腐防线。

  B 夹江年画

  独特用纸描绘不同载体

  夹江年画,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夹江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借助夹江造纸的便利条件,到同治、光绪年时已相当发达,木刻年画和手绘年画在民国时期内容近百种。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雕版工艺的美感复兴传统夹江年画

  北宋御史赵抃(公元1008——公元1084)所著《成都古今记》记载,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桃符市”的年画多由距离成都较近的绵竹、夹江等地的年画作坊提供,以门神为主体的宋代年画甚是兴盛。

  绵竹、夹江两地不能忽视的共同点,都是竹纸制作技艺突出的地方,这为两地年画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据夹江年画研究所工作人员分析,夹江年画兴盛于宋太祖年间,而绵竹年画的胡光葵则认为,两地的年画本是一脉相承。两地的年画都起于雕版印刷,同是取材民间,包括故事内容和使用的自制植物和矿物质颜料等。

  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张荣强认为,夹江年画主要作为欢庆年节时装饰环境的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适应人们的审美爱好和需求。画稿多为人工绘制,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线,明代以后流行水印套色。近年来,受机器印刷的冲击,夹江年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曾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夹江出产上佳的手工纸

  割舍不下历史的承载和独特的绘画语言,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张荣强和夹江年画研究所的另一位所长吴泽全开始了传统夹江年画的复兴之路。“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传统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在原汁原味地恢复夹江年画的同时,吴泽全认为夹江年画可以画到不同的载体上。他最初画在葫芦上、石头上、叶脉上,甚至制作手工灯笼等,每次外地有活动,他都会带着这些东西去打开市场。

  张荣强讲述夹江老辈人有关年画的记忆,“过年时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便贴上新买来的年画,这家里顿时洋溢着一种喜庆、热烈的气氛,人的精神立马为之一振。威武的门神会保佑一家平安,看那怒目圆睁的狠劲,大鬼小鬼是不敢来的,劳作一天后会睡得很踏实。”他特别强调,夹江年画的创作和印刷用纸,是夹江出产的手工纸。

  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被御点为“贡纸”,在乾隆年间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抗战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产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佳,技术之精,均为全国之冠。四川民间认为,用夹江纸画制的年画,在质感和存久性方面,是其他地方的年画很难媲美的。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李媛莉图片主要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