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中学推新模式 学生选课靠抢上课靠跑仍点赞

31.08.2014  10:57

        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

        这样的中学你会读吗?

        新学期即将开始,正是分班的关键时刻,每年这个时候,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只为孩子分个好班———然而在新建的泡桐树中学,没有班。

        这所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开始了成都市教育方式的新体验,为了磨合,他们提前一周先“试运行”。

        选课、走班到底如何操作?成都商报记者走进充满新鲜事物、自我适应中的泡桐树中学。

        上课一周反响如何

        学生:第一次有了

        选老师的权利

        薛茜:第一次,学生有了选老师选课程的权利

        鲁雨琪:太兴奋了!上完一节课,楼道间全是跑着找教室的同学;做完作业不再由小组长收取,而是自己放到教室外的“作业本柜”里;一天换了5个同桌。

        孙熙睿:至今仍处在亢奋状态,最大的感受就是“书包变轻了,上课时间过得好快”。周二下午放学后,他还不愿离开数学教室,教室书架上放着几本数学大师的传记,他放不下手。

        家长蒋红梅:做完作业就锁在柜子里不带回家了,很难通过作业监控儿子的学习状态。

        探班的家长:要找孩子往往扑空,因为走班上课后孩子们都是“神出鬼没”的。只能点开后台系统查看孩子们的个人课表,才知道孩子在哪个教室上课。

        选课靠抢:一家三口抱着电脑抢课程

        上周周末,泡桐树中学刚刚经历了一场选课“大战”。之所以叫“大战”,是因为网络一开,5分钟内,70多门课程就被310多位同学一抢而空。

        “学校第一次让我觉得像是一家‘教育大超市’。”选课之初,琳琅满目的课程让家长陈雪兴奋不已,“这感觉像大学”。全校70门课程,其中有31门必选课程。但即使是必选课程,如何安排时间,选择哪个班,哪位老师上课,也由学生和家长自己选。

        害怕儿子搞不定,在前一天的模拟选课时,陈雪就和儿子围在电脑边研究了好几个小时。要设计出一张完美的课表并不容易,由于时间冲突,为了选到心仪的机械技术课,就不得不放弃同样重要的素描课。

        一年级新生薛茜用“手忙脚乱”来形容自己的这次选课经历,她说,由于每门课的学生大体都在30人以内,所以要选到自己喜欢的课就得靠抢。为此,在选课当天,他们一家三口每人抱着一台电脑,等着系统开放的时候“抢课”。虽然最终选到的课程也不是家人最初设计的完美方案,但这一经历还是让她感觉很幸运,“至少这是第一次,学生有了选老师、选课程的权利”。

        自主选择的最终结果是:310多名学生形成了295个教学班,这些班分时段分布于不同的教室里,每人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

        男同学孙熙睿也不用再到校外报数学补习班了,因为他选择了数学3模块,这是初中数学里的最高阶课程,同班的20多位同学基本都是在各种奥赛上屡获大奖的。

        但是也有家长对自己此次选课的成果只打了60分,由于“下手太慢”,没给女儿抢到想要的英语外教听说课程,“只有下学期选课时多下功夫了”。

        上课靠跑:每节课的同学、地点都在变

        记者在校内看到,学校的每个教室门口的挂牌上写的也不再是“一年级*班”,而是“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名字以及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照片。

        数学老师郑继勇在学校内的唯一一张办公桌就放在411号数学教室内。在他看来“这里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老师的工作室”。他可以按自己的风格布置教室,也可以在教室的书架上添置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

        和老师的固定相比,学生则是流动的。在学校的走廊上,放着一排排大铁柜,每个铁柜由学生姓名命名,这里将用来存放学生们的所有教学书籍、用具以及必要的换洗衣服。

        周一,新同学鲁雨琪上学的第一天就领到了一把密码锁,这是她的专属大铁柜的钥匙。往后,她将面临3年没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固定课桌的学习生活。

        这样的学习生活颠覆了鲁雨琪对于学校的传统认识,但适应起来“很容易”。第一天回家后,她兴奋地向妈妈讲述了自己这一天的奇妙经历:因为走班,在四楼上完一节课,她就得到大铁柜里去换教材,然后跑上5楼上下一节课,楼道间全是跑着找教室的同学;因为走班,作业不再是由小组长收取,而是写完后自己放到教室外的“作业本柜”里,上面贴有学科和老师的名字,很好找;因为走班,没有了班主任,学校的通知都放在走廊上那些大的显示屏上;也因为走班,每节课班里上课的同学都不一样,一天里,她换了5次同桌……

        对这种新模式点赞的同学不在少数。几天的走班体验下来,孙熙睿自称“至今仍处在亢奋状态”。周二下午放学后,他还不愿离开教室,抱着本书赖在数学教室里上自习,教室的书架上放着几本数学大师的传记,他说自己拿起来一看就放不下了。对于走班上课,他最大的感受是“书包变轻了,上课时间过得好快”。

        对于家长们来说,新机制适应起来反而要难些。

        家长蒋红梅最近就在抱怨儿子有了大铁柜后,做完作业就锁在柜子里不带回家了,这让她很难通过作业监控儿子的学习状态。

        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试上课的这几天也总有一些家长找理由来学校探班,“但要找孩子,往往要扑空”,因为走班后,孩子们都是“神出鬼没”,老师们也只能点开后台系统查看孩子们的个人课表,才能知道哪个孩子在哪个教室上课。

        >故事

        上课第一天

        就有孩子忘了

        去哪个教室上课

        一些在小学中习惯了“一切事情找班主任”的孩子们,在选课走班后的第一天就遭遇了难题。由于没有打印出自己的课程表,一些同学在上了第一节课后就忘了自己应该去哪个教室上课,但又苦于找不到老师,只能在各个楼层的走廊上乱窜。学校立即安排,在走廊区域安放了几台公用电脑,再有学生忘记带课表,也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立即查询到自己的课表和教室。

        “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校长高仁辉说,课改的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中间也有些小问题和不满意,甚至包括现在的70多门课程,也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未来还将不断丰富。

        在高仁辉看来,选课走班的作用还不仅仅体现在分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效果上。“在难度最大的数学教学班里,一个孩子可能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花木兰》音乐剧里,他可能是跑龙套的;在语文学科教室里,某学生可能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不过是一位初级学徒。

        高仁辉说,每一位同学每个学期都会选择在近10个不同的同伴群体里学习、生活。在充满选择的校园和课程中,学生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伴”,尤其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伴。每个学生的交往范围,从传统的班级里的40-5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多人。

        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有此一问

        没有班主任

        如何管学生?

        有事找项目老师

        选课走班后另一大变化是:没了班主任。记者注意到,在泡桐树中学学生人手一册的《学生手册》上印有全校40位老师的分工和手机号码。这40人中有科任老师、也有导师、教研组长,却唯独没有“班主任”这个职务。

        副校长欧燕告诉记者,学校设立了多个项目组,有负责学生自习的,也有负责学生行为习惯的,还有负责学生出勤和通讯的。一个项目组由几个老师构成,他们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相关项目事宜。

        例如,有学生要请假,学校此前已专门把家长的手机号码输入专用手机中,由负责出勤项目的老师掌管这部手机,家长只需向这部专用手机发送请假信息即可请假,项目组老师会把请假信息通过学校信息平台推送给当天相关任课老师。

        如果学生无故旷课,项目组的老师查实后也会酌情对学生进行处罚。最严重的处罚是扣减学生的“根基学分”。学校的学分由总分166分的课程学分以及总分20分的根基学分组成,修满方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