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南部县确保今年60个贫困村出列

08.09.2016  21:15

 

 

寒坡乡八庙村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聚居点

   (张枥 李果 王林均 曹伯同) 8月30日至31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赴南充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并于31日下午在南部县召开座谈会。会上,王东明要求各市(州)、各县(市、区)要在今年9月对今年计划出列的贫困村,开展一次全方位自查评估活动,主要围绕“住上好房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培育新风正气”五个方面开展自查评估。

  南部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围绕上述五个方面取得什么成效?9月5日至6日,记者到该县部分乡镇的贫困村进行了走访。

   助学补助 让贫困学生进学堂

  9月1日,又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当天一大早,家住南部县五灵乡三角山村的五年级学生程橙在爷爷程邦杰的带领下,高高兴兴来到五灵小学报名。

  “像我们家这样穷,孙子们都能坐在教室里上学,全靠党的好政策哟。”今年66岁的程邦杰告诉记者,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疾病,儿子离婚后常年在外打工,留下正在上高一的孙子和上小学的孙女由他们老两口照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去年9月,孙女程橙开始在学校寄宿,每个月近300元的生活费,对于程邦杰一家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得知他们家的具体困难后,我们帮助程橙申请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据该校校长马学文介绍,程橙不仅每学期能得到500元的生活补助,还能够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今年6月,程橙的哥哥程兴龙也在该项政策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考入南部二中。

   爱心基金 解决群众就医难

  “尽力实现贫困群众医疗费用少支付、零支付。”日前,记者从南部县卫计局获悉,从今年1月起,按照“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患者费用支付控制在10%以内”的刚性要求,该局将全县贫困人口在县内医疗机构就医的报账比例提高至“乡镇卫生院95%、县级医疗机构92%”,将全县贫困慢性病患者治疗费报销比例提高到75%。

  同时,为解决贫困家庭人口常年患重病大病带给家庭的重大负担,8月30日上午,南部县委、县政府倡导建立的“南部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正式启动。

  “该基金作为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地方性、社会化医疗救助保障机制,所募的资金将全部用于该县所有‘医疗救助一批’的贫困对象,针对贫困患者在获得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大病商业保险等各类救助后,仍‘无力支付部分’的再次救助。”据该县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金已募得资金60.2万余元,认捐资金155.5万余元。

   长短结合 培育致富产业

  近段时间,南部县铁佛塘镇国公村的贫困村民梁洪林和妻子特别忙碌:除了要收割已经成熟的4亩水稻,照看即将出栏的3头猪、100多只鸡、70只鸭和20亩“不知火”柑橘园外,他们还要抢抓工期,尽快修建好豆腐加工坊。

  今年58岁的梁洪林是一名退伍军人。多年前,他在部队因公负伤留下残疾。二女儿也在4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中身受重伤,现在仍处于康复期。为此,梁洪林一家陷入贫困。

  人穷志不短。去年,梁洪林家在镇、村两级干部的支持下,借助该镇大力发展“不知火”产业的机遇,种了20亩“不知火”。同时,他家还开始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家畜。去年,他家年收入近6000元。

  “今年我还要扩大种养规模。”梁洪林说,他还准备利用自己有加工和销售豆腐的经验,开一家豆腐加工坊。

  “养殖家禽家畜可收入8000元左右,豆腐加工坊从下月开始生产,每月至少能收入1000元。再过3年,20亩‘不知火’也要挂果了……”想起这两年来家里发生的变化,梁洪林觉得浑身充满干劲。

  该县碑院镇林坝村的62岁贫困村民胡永德跟梁洪林一样,提起脱贫增收就来劲。去年,在村“两委”的发动下,胡永德种了50株脆香甜柚树苗、养了几十只鸡。但自己体弱多病,妻子又患有糖尿病,家里还有一个读初二的女儿需要照顾,胡永德对脱贫显得有些信心不足。

  今年3月,经过群众评议后,该村招引在外乡友回家创业,流转土地60亩,建成了一个年出栏牛300头、猪700头的大型养殖场,并成立了林坝村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了解决像胡永德这样缺乏劳动力和技术的贫困户增收难问题,该村组织他们用1万元产业周转金入股该合作社。根据入股协议,今年,每户贫困户每个季度将得到450元的红利。今年7月底,胡永德从该合作社领取了450元现金。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为了解决该村贫困群众发展家庭“小养殖”和“小庭院”经济中遇到的困难,该村还成立了大佛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拓展产品销路。“村里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我现在对脱贫充满了信心。”如今,胡永德底气十足。

   夯实基础 实现“七有”目标

  “桥长11.5米,宽2.4米。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桥。”9月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南部县碑院镇高觉村时,该村党支书赵修明和几名村干部正在配合该县公路局的工作人员检测位于该村长田河上的一座危桥。

  “这是8年前用石墩和预制板搭建的供人行走的小桥。”赵修明说,在桥的另一端,有两个村民小组,共20多户、160多人。

  “如果不修桥,我们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修建房屋,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住在桥的另一端的71岁老党员张迪文得知即将修建新桥的消息后,激动不已。

  “新桥将于本月底启动建设,建成后,桥宽4.5米,总投资4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25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据赵修明介绍,近年来,村上通过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和群众集资,累计筹集资金377万余元,新建村道水泥公路4.9公里,改(扩)建村道路1.8公里,新建村组水泥路1.7公里。此外,村上还筹资220.6万元,新建5口山平塘、8口蓄水池,新建和整治水渠8.3公里,新建石河堰1处、单户井42口,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拟出列贫困村升钟镇柏树垭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群众集资等方式,积极完善基础设施。自去年6月以来,该村不仅修建了村道水泥路4.5公里,安装自来水140户,高标准建成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室,并利用村级活动室的闲置用房建成一所幼儿园。

  “解决了生产生活中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消除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据该村“第一书记”杨贵勇介绍,该村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1个,种植藤椒树317亩、核桃树2017株。

   住房保障 圆困难群众安居梦

  9月6日,记者跟随南部县寒坡乡八庙村“第一书记”胡国彬来到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聚居点建设现场,只见一排排新房已具雏形,工人们正在忙着砌砖、浇筑混凝土等。

  “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啊,否则,以我们家的条件,根本不敢有建新房的想法,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就只能住在烂房子里了。”村民李尚志告诉记者,他家共有3口人,他因肢体残疾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病需要药物维持,儿子也因缺少技术收入低微,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一直蜗居在一套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里。老房子的一面墙壁几近倒塌,每逢刮风下雨全家人都提心吊胆。能住上安全牢固的新房是全家人最大的心愿。

  今年7月,该县全力推进农村安全住房建设工作,并出台了《农村安全住房建设实施方案》,今年计划实施的494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面开工,李尚志家也名列其中。“住房问题解决了,一家人就能安安心心搞产业,争取早日摘掉‘穷帽’。”李尚志充满信心地说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聚居点的36套住房的主体工程均已全面完工,部分房屋正在进行室内装修。“2015年,村里已脱贫的11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在这里修建了房屋,室内装修采用农户统一询价、统一采购的形式进行。”胡国彬介绍,其余农户也参照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装修标准,结合各自家庭实际进行装修施工。预计今年10月,36户群众将陆续搬进新家。

   五大”教育 倡导和谐新风

  曾经的南部县大堰乡封坎庙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产品运不出去,业主大户不愿进来,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村民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今年以来,该村从“扶贫先扶志”上着手,积极开展“自力更生”、“帮勤不扶懒”等教育活动,激发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以前真是穷习惯了,根本不会想到怎么去发展,只是希望国家能给点、政策能送点。”村民王兴俊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刚刚启动时,作为贫困户的他一心只想着向党和政府要点好处,从没打算过怎么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但随着扶贫工作不断深入,该县全面加强了群众教育工作,让他认识到“懒惰致贫可耻、勤劳致富光荣”,摒弃了“等人送小康”的心态。

  “乡上引进温氏集团建设畜禽托养基地。我和另外6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金融贷款,建设了一个畜禽托养大棚,由我负责大棚的养殖管理和日常维护,每年最高收入近7万元。”王兴俊高兴地说,通过苦干实干,他已于去年成功脱贫。接下来,他将抓住该村被纳入八尔滩库区连片开发特色旅游区的机遇,主动发展乡村旅游,当好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大力开展‘转观念、改习惯、促生产’教育活动,有效地转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该村“第一书记”李翼宏介绍,该村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坚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群众“坝坝会”、广播会、入户夜会等形式,组织村民进行大反思、大讨论,弘扬文明家风、感恩他人、勤劳肯干等正能量,激发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该县大堰乡纯阳山村,通过村民自己做主、自主决策,帮扶部门牵线搭桥,引进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园已顺利搭建完工并投产。“该产业园预计年产双孢菇30吨,公司负责统一回购,年产值可达240余万元,利润达150万元以上,可实现15户入股贫困户年均保底增收10万元。”该村党支书涂正林向记者介绍道。

  “扶贫靠政策,脱贫靠自觉。”该村贫困村民李传云说,在脱贫攻坚中,该村推行群众自愿自主,充分还权于民,让大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了扶贫惠民政策的无限温暖。村民也在自力更生中学会了感恩,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风气,树立了“脱贫光荣”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干部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了困难和问题。”涂正林说,在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该村坚持一切舆论向精准脱贫聚焦,着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并坚持通过推行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的“三议”群众工作法,建立由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管理村级事务和扶贫脱贫事项的村民自主决策机制,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成为改变农村面貌、改变村风民风、改善干群关系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