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驱动”的朝天模式
朝天区委、区政府现场会商扶贫工作。 杨春恩 摄
朝天区转斗乡扶贫新村示范片。 张玉伟 摄
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广元市朝天区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
三年挂果,十年盛果,一锄种下,就会迎来丰厚的回报!剥开一层青皮,再敲开一层硬壳,层层努力,鲜香的果实就在眼前!“中国核桃之乡”广元市朝天区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大决战,就是一个精彩的“核桃故事”。
漫山的核桃林,在风中沙沙作响。一根根长竿,在树林中上下翻飞,青果从树上簌簌落下,地上的人欢笑不断。
秋风起,核桃熟,正是核桃采摘季节,广元市朝天区35.5万亩核桃,即将卸下3万吨“金果子”,给农民带来10多亿元收益。以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朵金花”为特色的朝天“扶贫产业”,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统计显示,2014年,朝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76元(其中,五大特色产业收入占90%以上),同比增长12.1%,增速居全省同类县区第六位、全市7县区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3684元,增长11.3%,增速居广元市各县区第一。
位于秦巴山脉南麓、川陕结合部的广元市朝天区,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川陕革命老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近年大力实施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战略,书写了扶贫奔康的“朝天模式”。
“ 走廊”+“强村行动”
区域扶贫攻坚热火“朝天”
汽车穿过七盘关隧道,眼前突然一亮,不是天空,是天空下几排白墙琉璃瓦农家院落,和一排镌刻在200米长崖壁上的诗词文化长廊。村头一行字十分醒目:入川第一村。
这是川陕交界的朝天区转斗乡黎明村,原来这里只有几家低矮的黄土瓦房,最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附近山上的农民陆续搬迁下山,210户人家,聚居成了“黎明新村”,新村有自来水、医疗卫生站、体育运动场、文化娱乐室、汽车加油站、维修站,还有WIFI,南来北往的司机、旅人,抬脚入川就在这里停一下,感受“四川味道”,10余家特色川菜馆,家家生意红火。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过这样的生活。”几年前,当地政府动员文帮朝从10里外的山上下山时,他和一家人犹豫了很久,下山后,文帮朝利用公路优势,从事个体运输,老婆开茶馆,一家四口过得相当滋润,拿他自己的话说:收入是比以前翻了几番,“现在无论如何不想再回山上了”。
“入川第一村”只是朝天区“广陕高速朝天段百里幸福美丽新农村走廊”上的一个点。
全民动员、全域推进、全面奔康,朝天区的区域扶贫攻坚,以“三全”为统领,以纵横交错全境的5条主线公路为主骨架,规划建设了5条“百里幸福美丽新农村示范走廊”,5条“走廊”之外,硬化连接乡镇、村组道路“小走廊”,串联起全区200余个村落,区财政每年划拨1000余万元专项经费,实施“强村行动”,全区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扶贫奔康壮观景象。
驱车驶入任一“走廊”,抬眼可见,一座座漂亮的民居,或伫立在清清小溪旁,或掩映于片片核桃林间,村民们怡然自得,恍如“世外桃源”。
资源有限、资金有限的朝天区,怎样推进区域扶贫攻坚?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道出“真经”:规划引领,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区域和贫困村倾斜,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给贫困区域安装脱贫致富的“起跳弹簧”。
如今,朝天区乡镇通油(水泥)路硬化率达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0%,建成农村各类安全饮水工程1000余处,平整土地16.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5万亩。有了良好的“致富硬件”,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热情高涨。朝天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介绍,2014年底,朝天区人均种植核桃1.8亩,核桃总产量实现2.6万吨,连续六年居全省县区首位;高山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实现65万吨,朝天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
“ 大水漫灌”+“精准滴灌”
“ 扶贫之水”浇到根上
“滴滴……滴滴……”汽车在刀削斧凿般的山梁和深涧中穿梭,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朝天区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小安乡龙灯村。
龙灯村的穷是出了名的,全村没有1米水泥路,142户495人,耕地仅362亩,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4973元,建档贫困户23户91人。“收成靠天时、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三难’难倒英雄汉。”村民徐子良深有感触。
三个月前,朝天区在此拉开精准扶贫的序幕,区扶贫移民局协同区相关部门,走访调研,全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村民最需要什么?贫困户最有希望的扶贫项目是什么?
不久,村里来了扶贫工作“第一书记”,最需解决的道路、饮水、用电问题,由谁解决,何时解决,写上了村委会墙壁,每一户贫困户的门上,贴上了“精准扶贫卡”:帮扶人、帮扶项目、帮扶目标、帮扶措施一目了然。朝天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周密介绍,朝天区共派出1100名干部职工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14个,确定了32名县级领导挂联25个乡镇、106个区级部门(单位)帮扶结对到村,选派63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全覆盖。周密指着办公室墙上特制的“扶贫攻坚地图”说:什么区域什么时间脱贫,哪个村哪个部门帮扶,都有标示。
修新房、建河堤、壮产业……不过三个月时间,龙灯村面貌一变,道路硬化了,WIFI也通了。在村委会办公室,农村书屋、村卫生室、广播室、文化活动中心都建起了。村民孙遗德指着自家房前屋后高兴地介绍:院坝硬化、砖墙刷白、屋檐规整是政府请人统一做的,改厨、改水、改厕,是政府补助的,还有帮扶部门和帮扶人,又跟自己商量了脱贫致富产业,帮买了200株核桃苗,200只鸡苗,种了1亩蘑芋,考虑到老婆有病,又协助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村民买日用品,可刷POS机。他算账,今年全家五口增收能超过3万多元,明后年超过5万元。
村支书孙世居翻出本本说:现在全村种了1.8万株核桃苗,100多亩蘑芋,还养了上万只土鸡,这几样东西就是“致富宝”。
龙灯村和孙遗德家,只是朝天区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朝天区在“大水漫灌”的同时,更加重视“精准滴灌”,全区63个贫困村、6847户贫困户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区归档,切实做到“一户一本扶贫台账,一家一个扶贫计划,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保证把水浇到最应该浇的庄稼根上。
扶贫更“扶能”
区域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目标都是为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增强群众脱贫奔康的“造血功能”是关键。朝天区提出“扶能计划”,着力找准“穷根”,开对“药方”,让农民掌握持续的致富本领。
柏杨乡捍红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多年来,村民邱建元家一贫如洗,去年,扶贫帮扶干部为他定制了“脱贫套餐”——发展食用菌,并参加乡上组织的“食用菌培训”,现在,他已是小有名气的“香菇专业户”。“去年种植食用菌8000袋,收入近4万元,今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预计收入5万元左右,多亏了帮扶干部。”看着一朵朵胖嘟嘟的香菇,邱建元比划着指头算账。
强化扶贫工作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扶贫开发内生动力。朝天区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通过技能鉴定3000人以上,确保每户至少培训1个明白人,每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率达92%以上。同时,朝天区链接起了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九个发展要素”,推动“内源扶贫”,涌现出了一批区域扶贫攻坚示范片、示范园,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促进了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从曾家山巅到嘉陵江畔,从栈道天堑到深山村落,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两轮驱动”扶贫的“朝天模式”,正在将朝天区推向全面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8月下旬召开的朝天区六届十次全会,确定了朝天区“扶贫攻坚路线图”:到2018年年底,实现63个贫困村、23837名贫困人口和因病因残因灾返贫人口脱贫,全区摘掉“贫困帽”,家家户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向德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