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村庄的答卷

19.04.2016  18:32

 

 

远眺雪山村。(雪山村图片均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

 

幸福古村的春天

 

雪山人家一角

   深阅读

  幸福古村的“填空题

  幸福古村,位于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方圆5平方公里仅有31户人家。这是一个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却逃不过村庄普遍存在的空心化问题。前些年,全村123人,40多个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空心化的问题怎么解决?村庄如何“填空”?

   为何“填空

  全村1/3的人外出务工,空心化问题严重

  一场春雨过后,三面环山的幸福古村显得更加苍翠。土墙青瓦的川西民居依山而建,院落边溪水潺潺,仿佛世外桃源。

  4月6日,循着“幸福农庄”的招牌,记者走进村民龚利华的家。“今天下雨没什么生意,我们在‘杀家搭子’(家里人打麻将)。”龚利华热情地介绍麻将桌上的老伴、儿子和女婿,“以前儿子、女婿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现在随时可以凑一桌。

  龚利华今年53岁,和村里的大多数家庭一样,他和老伴、两个孙子留守在家多年。儿子龚永建从17岁开始出门打工,女儿龚永丹在附近的镇上开美发店,女婿刘云常年在省外的建筑工地当工人。

  幸福古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越,但因为离县城有12公里,加之交通不便,导致村民收入渠道单一,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就靠种粮食、养猪、养鸡。”龚利华说,“另外,祖先传下来打石头的手艺,家家都会,可以打石头卖点钱。”村里种植的桃树、李树、樱桃树也能增收,但仍然留不住年轻人。全村123人,1/3的人外出务工,村里难寻年轻人的身影。

  村庄的空心化带来不少问题。龚永建的儿子已经6岁了,见爸爸的次数以个位数计。为了让孩子上学前班,爷爷龚利华每天到丹棱县城接送。“早上送,下午接,套住我什么都干不成。”龚利华有些无奈,这么好的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让他感到痛心。

   怎么“填空

  农房变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壮劳力回村创业

  这个“”究竟怎么填?

  转机从2014年开始萌芽。幸福古村被列为全省13个乡村旅游提升试点项目之一。“用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聚集人气,不仅可以让村民回流,也能让外来的游客进村。”丹棱县旅游局局长李光兰看到了希望。

  今年1月,丹棱县政府开始在村里打造民宿。“村上的餐饮配套以前几乎没有,我觉得现在是个机会。”村民龚绍荣立即加入,卫生间重新装修,房间铺上木地板,添置木质家具,100多平方米的院坝种上了黄桷兰、七里香。3月,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房变身成了民宿,正式对外营业。农房一共6间,其中4间打造成民宿,余下两间自住。一直以务农为生的龚绍荣,收入开始多元化。

  春节后,龚绍荣的儿子、儿媳回来了,龚利华的儿子龚永建、女婿刘云也回来了,决定留在幸福古村,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农家乐做好。今年,外出务工的壮劳力大部分已经回来,仍在外的屈指可数。归来,成为幸福古村最热的词。

   填空”模式

  采取政府+企业+村民合作的“租赁-运营-移交”模式

  和龚绍荣家一样,幸福古村一共有4户村民的16间农房进行了首批改造。由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合作,采用“租赁-运营-移交”模式。丹棱县政府、川旅锦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幸福古村村民是参与主体。

  首先,由政府把农户的闲置房屋租下来,按照民宿标准进行设计装修。示范民宿的改造费用,由丹棱县政府统一规划立项,纳入幸福古村前期项目打造10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里,包括停车场、入村道路路面改造、古沟渠和挑水池塘恢复工程等建设项目。

  前期工作完成后,面向社会招商。最终川旅锦江和丹棱县政府签订了幸福古村50年投资开发协议。民宿的运营管理由川旅锦江接管。川旅锦江幸福古村项目管理人员王通算了一笔账。以龚绍荣家为例,按照每月每个周末均满客计算,民宿的年收入为:350(元)×4(间)×2(天)×12(月)= 33600(元)。除去房租、人工等成本,以30%的利润率计算,每家民宿每年的净收入约为9000元。这还没有包括五一、国庆等假日的住宿收入以及平时的零单客人。“民宿刚开业不久,没有任何宣传,我们的入住率超过了50%。”王通说,今年实现盈利可期。

  川旅锦江与村民的农房租赁合约期限是15年。15年后,民宿将移交给村民,村民可选择自营,也可继续交由川旅锦江运营。

  项目打造之初,推进得并不算顺利。“我们前期进行了招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李光兰说,一般来说,招商不行,项目可能就闲置起来,但丹棱县决定“不等了”,由政府来做前期工作,打造示范民宿。“政府介入是成功的。”在看到示范民宿的效果之后,川旅锦江当即决定投资,未来五年投入将超过1亿元。

  李光兰补充道,将农房租赁给社会资本打造乡村旅游,幸福古村并非首创。幸福古村独有的探索,在于由政府先期投资并做出示范项目。

   “填空”之后

  让各方和谐共生,是未来最大考验

  4月6日,丹棱县旅游局开了一个工作对接会,与川旅锦江、幸福古村相关负责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幸福古村的管理问题。

  川旅锦江幸福古村项目总经理张芸芸感到很头痛,这个项目和她以前做过的景区项目完全不同,村民和游客住在一个屋檐下,如果按照中高端乡村旅游项目的方向打造,管理是最大的难点。

  65岁的村民符秀珍也觉得有点烦。她家的农房改造成了民宿,本以为坐地收租金就行了,“现在衣服都不准我在院坝里晾。”符秀珍抱怨说,“我现在晾衣服还要跑多远,找没人的地方拉个绳子。

  类似的冲突数不胜数。村民李永华看着村里其他人家的农家乐搞得风生水起,也坐不住了,“我家的地理位置最好,就在村里标志性的千年银杏树旁边。”他指着那棵著名的夫妻树说,“我就在这里摆点桌椅卖茶水,生意肯定好。”“不能让他在那里开茶铺。”张芸芸说,幸福古村整体运营,农家乐、经营点都有统一规划和安排,村民不能随意为之。

  但要让村民理解这些,难度很大。为此,川旅锦江正在酝酿出台“幸福古村旅游运营管理指导办法”,作为管理依据。同时,31户村民发起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现社区自治。“合作社可享受旅游收入的分红,而对村民的管理也主要由合作社负责。

  建立村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是幸福古村探索乡村旅游“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模式的最终目的。李光兰介绍,村民在实现“三个不变”(农民身份不变、房屋产权不变、承包土地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还可获得“五重收入”——将自家闲置房屋出租给企业获得租金,就地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搞餐饮、销售土特产品等三产,将果园、闲置耕地荒山等流转给经营方获得土地流转收入。

  越来越多的村民动了心,外来资本也在蠢蠢欲动。资金流、人流都在向这个古村落汇集,空心化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填空”之后,企业、游客、村民,如何在冲突中和谐共生,是幸福古村接下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雪山村的“选择题

  雪山村,位于雅安市宝兴县穆坪镇。名字很好听,但过去,这里是冷和穷的代名词,现在,这里却“火热”了起来。“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青瓦黄墙的川西特色民居雪山人家,从雪山村损毁的老房地基上生长出来,首批55张高端民宿床位去年9月投入试营业。

  灾后重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是继续以务农为主,还是发展旅游业?这曾是一道摆在雪山村面前的“选择题”。

   选择转身

  发展旅游业,打造高端民宿

  4月10日,车刚过宝兴县城,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宏浩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当晚他在雪山村住房的房号、密码,“这农家乐好高级,都不用房卡,直接输密码了!

  “我们不是农家乐,是高端民宿!”雪山村雪山人家一号楼主人于代霞介绍,“除了密码锁,房间里的卫浴、床垫等全是一线品牌,来住过的人说不比四星级酒店差!

  于代霞所言非虚,雪山村建筑设计采用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国内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的设计方案。记者看到,主人房和客房在前后各有出入口,能相对独立又能沟通交流;客房内布置精巧,花瓶里装的是一早从山上摘下的兰花,推窗可见群山间的宝兴河谷……“民房重建、产业重建同步推动,从农业转身,我们选择规划发展旅游业,打造高端民宿。”雪山村村支书李德安告诉记者,灾后重建让雪山村迎来最好的发展契机。

  打造高端民宿,雪山村获得各方支持:灾后重建中,政府投入资金打造通村公路、村庄道路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而中国扶贫基金会更是带着资金、人才一起进驻,选定雪山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对象,把超过千万元的捐赠资金投入到雪山村。

  有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村民自然也敢跟着干。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的38栋雪山人家民居,户均投入超过60万元。

  各方合力打造的雪山村民宿反响不错。在试营业一个季度后,于代霞的投入开始见钱了:两间客房分红近4000元。

   选择做加法

  除了高标准的住宿,还要有更多的玩法

  热闹的试营业带来的不仅有欣喜,还有焦虑。“客人总是问雪山村还有啥玩的。”村民钱玉霞放下正在打理的野菜说。

  来的人一多,雪山村的短板暴露出来:这个处于半山腰的村庄是个农业村,从未发展过旅游,无论是与民宿相关的游乐项目还是配套服务都有待完善。“要让游客恋上雪山村的床,还得有其他独特内容。”杨宏浩在村里上上下下转了一圈后认为,雪山村遇到了不少新建旅游项目共同的难题:产业生态不完善。

  驻守雪山村的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成员杨光认为,前期的热闹证明,打造高端民宿的大方向是对的,就担心看完热闹后热度就降下来。

  如何让雪山村“热度”持续?做加法,成了各方的选择。

  作为做加法的重要一步,有超过10年旅游业经历及团队培训经验的韩雨纾出现在雪山村村民面前,她被聘请为职业经理人,成为雪山村民宿“大掌柜”。

  村民家的民宿房间,最初由房主来打扫,而韩雨纾则培训专业管家来铺床叠被,摆放插花等,房主不能进客房。“一定要专业,不然就真成了普通农家乐。

  李德安认为,做加法还在于完善相关配套,登山步道、山顶生态农业都在他的规划中;首次到雪山村的北京田园东方总经理于华则建议,深度挖掘雪山村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包装。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的加法也已经展开,4月1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去呼呼公司签约,未来民宿客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预订;交通方面也在进一步完善,目前从成都前往雪山村需要3个小时,待国道351线雅安至宝兴段通车后,2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选择建机制

  打磨本土化管理团队,为“断奶”做准备

  4月20日,雪山村将迎来重要时刻:高端民宿正式营业!“将雪山村项目扶上马送上一程之后,我们终究会离开雪山村。”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表示,像众多获得外部帮扶的重建项目一样,雪山村必须为“断奶”做好准备。

  在王军看来,一套管理机制的打磨完善至关重要。

  福民合作社就是这套管理机制的载体。目前雪山村580名村民全是合作社社员,18户村民的高端民宿、餐饮等进入合作社统一管理。重大决策、资金运用分配等由合作社商定执行。“制度的执行关键因素在人!”杨宏浩认为,一是村里的带头人要得力,另外则需要有职业化、本土化的管理团队。

  培养本土人才,从雪山村民宿项目启动之初就在进行。在目前民宿的全职管理团队中,除韩雨纾外,前台接待、客房管家都是雪山村人。

  普通服务人员容易从村民中挑选培训,本地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育难度更大。

  对此,王军并不悲观,在他看来,雪山村发展乡村旅游,高端民宿渐成气候,一些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工作,其中不乏有知识、有见识的管理人才。

   有“”还得会“

  丹棱县的幸福古村,过去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村里仅留老人和妇孺,如何“填空”、吸引劳动力回流?宝兴县的雪山村,灾后重建,是继续以务农为主,还是发展新的产业?

  一道“填空题”,一道“选择题”,两个村庄,曾经面临不一样的考题,如今殊途同归,有了同样的答案: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高端民宿。梳理他们的发展轨迹,都选择了适合村庄自身禀赋的旅游产业,都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力推动,都采用了“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村民”三位一体模式,都有整体开发的思路。

  两个村庄的运营模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幸福古村由政府先期投资并做出示范项目,再交给企业来运营,15年后移交给村民;雪山村,则是政府建好基础设施,由扶贫公益组织来牵头打造,然后移交给由全体村民组成的合作社。

  建立村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是两个村庄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多数人都懂,但要真的会“”,仅靠选准产业还不够。“”有了,还须保持味道的鲜美;要学会“捕鱼”,捕鱼人素质也得提高。这需要村民们克服只重眼前利益的不足,需要深度挖掘产业形态,需要掌握分工合作的技能,甚至提高个人素质。学会“”,是一个伴随着产业完善和人的素质提升的过程,这不会是一个短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