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客轮浮出水面 四川船员不久能出院
谢勇向记者展示亲手绘制的回忆中的客船构造图,“429”为他当时住的房间。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与时间赛跑
“东方之星”24小时出水全记录
基于对“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内再有生还者的希望几近渺茫的判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逝者尊严,指挥中心研究决定,从4日晚上开始对沉船实施整体扶正和起浮。从4日晚8时许至5日晚7时15分许的近24小时,通过5000名军民争分夺秒的奋力拼搏,翻沉的“东方之星”终于整体浮出水面。
5日凌晨
在沉船旁边,两艘大型起吊船利用起吊设备将粗大的钢缆从水下穿过船体,为沉船整体扶正做最后准备。
7:00
施救人员开始整体扶正翻沉的长江游轮“东方之星”,继续全力搜救遇险人员。
8:30
“东方之星”扶正顺利进行,已露出顶部及四层和三层。
9:05
长江“东方之星”完全扶正,但仍沉没在水中,只露出蓝色船顶。
16:06
长江“东方之星”开始缓慢整体抬升。
16:35
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主甲板以上部分完全露出,“东方之星”四字清晰可见。
18:50
船体整体浮出水面。搜救人员进舱作业。
21:23
船舶专家与防疫人员进入船舱,进行船体结构安全检查和消毒防疫作业。
经过救援人员不懈努力,5日上午9时6分,“东方之星”船体被完全扶正。“东方之星”起浮作业从16时6分开始,到18时50分许,船体整体浮出水面。搜救人员进舱作业。21时23分许,船舶专家与防疫人员进入船舱,进行船体结构安全检查和消毒防疫作业。在5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军区参谋长刘小午说,目前救援任务有所转换,由以前以水下搜寻为主,转为船体扶正与舱内搜救同步展开为主。搜救的“主战场”转到扶正的船内,力争7个小时内完成舱内搜救。
目前,事发区域附近正在开展水陆空联动全力继续搜救,军队和武警部队等数千官兵在现场进行救援。记者5日从与沉船点隔江相望的湖南岳阳市获悉,当地已组织3000多人和数以百计的船只沿长江水域加大搜救力度,妥善安置遇难者遗体,千方百计做好在湖南境内停留的遇难者家属接待等善后工作。截至5日18时20分,遇难者人数升至103人,14人生还,仍有339人下落不明。
359名游客买了保险
责任认定后理赔
6月5日,协和旅行社总经理陶非接受媒体采访,对沉船事件中涉及旅行社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解答。
关于保险赔偿问题,陶非说,保险公司和相关责任主体会依据保险法和旅游法的规定,在事故原因调查清楚、责任认定后理赔。在出发之前,旅行社上海总社及各地分公司和每一位登船游客签订了合同,并提醒游客购买足额的旅游意外险。这次事件中有359名游客购买了,其中75岁以下保额10万元,超过75岁保额是5万元。在事发后,旅行社向救援指挥部提供了详细名单。
幸存者伤情好转
1人转出重症监护
5日晚上,正在湖北监利县人民医院救治“东方之星”幸存者的湖南湘雅二医院医生陶澄告诉记者,目前在湖南岳阳救起的幸存者江庚病情稳定,5日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而21岁的四川船员陈书涵不久即可出院。
“目前,湖北监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名幸存者中,陈书涵可能是最早可以出院的。他刚刚获救后不久,由于经历灾难的原因,出现了心理阴影和交流障碍,不愿意开口说话。现在在家人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情绪明显好转。”陶澄说。
记者了解到,工作在监利县人民医院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救援队成员每天早上会对病人进行检查,询问病人情况,还要对病人进行专家会诊。
“目前,还有2名受外伤的病人要进行二期手术,手术方案已经制定,其中44岁的伤者程林跟腱断裂,需要在6月9日左右进行一个小手术;43岁的伤者谭健左边锁骨骨折、膝关节前翻、皮肤挫伤,6日医生会再度检查,继续完善手术方案。”陶澄说。
下游未现“大量遗体随江而下”情况
没有发现应接不暇出现的令人揪心的遗体,甚至连船上的物品在下游水面上也很少。5日,新华社记者跟随武警岳阳支队搜救船,逆流而上百余里至“东方之星”打捞现场,并没有看到一些猜测认为的“船体扶正后,多数遗体会随江水而下被发现”的情况。
武警岳阳支队官兵是2日上午最先到达沉船地点的救援力量之一。该队支队长邓海兵说,连日来,他们在沉船下游水域搜寻幸存者、打捞遗体。这个支队总共出动了4条搜救船,80多名官兵,每条船每天来回多趟行驶超过百公里,搜寻的结果是——找到两名遇难者遗体。
与死亡赛跑
63岁幸存游客:一个救生圈,救了两条命
四天过去了,从翻沉的“东方之星”客船上死里逃生的谢勇(化名)反而开始吃不下也睡不着了,他的老伴至今还没有找到。随着身体和精神的逐渐恢复,事发当晚的细节开始变得清晰,“我现在是喜忧参半,但悲大于喜。我的眼泪流不出来,但是心在滴血。”
5日下午,63岁的谢勇向记者回忆了那段“一辈子都磨灭不了”的经历。
在讲述的过程中,谢勇手里始终捏着一张比香烟盒略大一点的硬纸片,上面是他亲手绘制的客船构造图。这几天他通过互联网,对“东方之星”的船体结构和相关术语有了些了解,他对记者说,他和老伴的429号二等舱房间位于船左舷偏后的位置,而这成了他能够生还的关键。
“那个时候桌上的水杯倾斜了,我过去扶正,可就在那一瞬间,我被顶到了左边的墙上,并且感觉到后背像是有消防水柱那样喷来的水,我一抬头居然看到了天。”谢勇说。
他跟记者梳理了一下时间,大约在晚上9点,他感到外面开始风雨交加,没多久,玻璃发出碎裂的响声,铝合金窗框的刺耳声音夹杂着床、衣柜倒地后摩擦的沉闷声音,从这一刻起,天旋地转,谢勇连看一眼自己的老伴都来不及,就被吞噬在滔天巨浪中。
“那个时候我心想要赶紧离开沉船。”略通水性的谢勇努力使自己浮起来,“不知道喝了多少水”,游的过程中撞到一个救生圈,而且里面有人,他连忙把住,但他怕那个救生圈撑不起两个人的重量,脚上一直不停地划水。那时他还在水面上看到了其他上下浮沉的人,“十多个是有的”,但听不到声音。
紧迫关头,浪把船上用来洗拖把的大桶冲到了他身边,谢勇连忙把双脚翘上去以增加浮力。
两个人在江上一直漂,为了节省体力,他们俩轮流喊“救命”,一人喊两声。先后有两艘船从身边经过,但是都因为声音太小,没注意到他们。正当绝望之时,他们摸索到了一根结实、固定的航标粗缆,连忙双手握住,“我感觉自己有救了”。在那里等到了前来救援的海巡船。
“原本我认为那个穿着救生衣的人救了我一命,后来我才反应过来,船上坐在我身边的那个人更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指的是最先游到岸上找到渔民并报警的那位乘客。
获救后,老人家第一次感觉到冷。到了宾馆,“我看了眼手表,居然还在走,显示的是1点。”很少吃方便面的他,看到房间里有,忍不住烧水泡了一碗,“真香”。
与江水赛跑
“水下蛙人”如何炼成?
“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么悲伤的水域”。5日在网络上,一张潜水员的特写照片上印着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网民的心里话。“东方之星”游轮翻沉后,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接到救援命令后火速奔赴事发地点开展搜救工作。随即,海军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广州军区水下救援分队奔赴现场,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水下搜救力量。
海军水下抢险救生部队是担负海上打捞救生的特种兵。潜水员每天要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早晚负重5公里,以及400米障碍、蛙跳、叠伞、武装泅渡、战伤救护等课目。
对潜水员来说,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需要付出血与汗的辛劳,而每次救援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不明生物攻击、与物体发生交缠、减压病等随时可能危及潜水员的生命。潜水员还需要忍受长期潜水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其中,减压病是潜水队员最为常见的伤病。滑膜炎、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等职业病也在困扰着潜水员。据介绍,由于长期在水下训练和救援,十个潜水员中至少有三四个人会患职业病。
与生命赛跑
预计约5个小时的过程
为何持续了近一天?
尽管能预见到在沉船扳扶正、起浮和拖航三个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并制定了细致的方案,但突如其来的各种意外还是让扶正工作进展缓慢,原定预计5个小时左右的过程持续了近一天。
难点1
穿引吊索钢缆难度大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介绍,整体扶正和起浮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对沉船进行钢缆的牵引,组织潜水员分期分批深入到河底,在沉船前后部各两个缆桩上套上钢缆;第二个步骤则是进行扶正和起浮,组织起吊船进行扶正作业。
但因为穿越船头的第四根钢缆穿入难度较大,所花时间较长,导致扶正作业迟迟无法启动。刚刚从扶正作业现场赶到指挥部的长江航道管理局副局长朱汝明说,船体布设钢缆非常困难,找到布设钢缆的通道就更难,将钢缆穿过通道更是难上加难。
每一条通道需要潜水员同时作业,因为水下视线很差,流速快,潜水员需要多次尝试。有着16年潜水作业经验的东海舰队潜水员张虎成告诉记者,他们每次下水要1小时左右,完全靠手探查,虽然有强光手电筒,但江水十分浑浊,水下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难点2
施工中不停碰到遗体
“一旦发现有遇难者遗体,秉着尊重生命的原则,我们都会马上停止施工,先配合有关人员转移遗体。”徐成光说,这时候,潜水员就会重新调整穿引钢缆的位置,以确保遇难者遗体的完好。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朱玉柱也表示,起吊过程要缓慢,这是对逝者最大的保护,否则会对遇难者遗体造成二次伤害。此外,这样能够保护现场,对还原遇难者最后时刻有重要作用。
难点3
扶正船体需受力均匀
参与救援的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熊伟说,沉船区域江底有大量泥沙和石块,并且沉船倒扣紧贴着河床,增加施工难度。同时沉船结构复杂,又灌进很多水,重量分布不均匀,要把握好施工的节奏。
专家表示,扶正是非常细致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也非常严峻,为了稳步、小心翼翼地推进各项工作,制定了非常细致的方案,整个过程总体来说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