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上三减三增三变农田水利“引得活水来”
盘点
“全部超额完成年度规划。”此时,省农水局局长王华刚刚看完2014年度四川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汇总材料。去年,我省在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与改革、灌区养护与节水、水利风景区创建、抗旱防洪等方面的“考试”成绩不俗。
2014年初,我省计划全年减少饮水不安全农村人口450万人,新增灌面90.5万亩、节水灌面120万亩。年终盘点:2014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286亿元;解决475.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灌面91.32万亩、节水灌面122.6万亩,同时,各项改革和建设有条不紊推进,均超额完成任务。
骄人成绩背后,是依靠“源头”上的三减、三增、三变,为农田水利工作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回眸
2014年
四川农田水利建设
数 字 点 击
●农村安全饮水
共解决475.37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比年初规划多出25.37万人。
共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总投资24.18亿元,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9315处。
●抗旱防洪
出台全国第1部地方性村镇供水法规 《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实现农村水利法制建设“开门红”。
全省694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部完工,提前完成1046座一般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
●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与改革
在178个县(市、区)筹建水质监测机构,预计到2015年全部建成。
新建、整治各类水利工程3321处。
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021个,管理灌面1502万亩,参与农户478万户,涉及人口1685万人。
●水生态
下达财政资金7亿元用于支持幸福美丽新村水利建设。
关键词
三减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475.37万,旱涝灾损均有所减少
四川存在区域性、工程性、季节性水资源短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着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基数大,且受制于地质、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困扰,解决难度大。
但这又是四川必须直面的问题。去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九件民生实事中,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被列入其中。
方向和思路早已明确。
我省确定了“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打井补充”的农村供水思路,提出了农村饮水工程分区建设模式,即在丘陵和低山地区新建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在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城镇供水工程向周边农村延伸管网,在高原、高山区和严重缺水地区采取引泉、集雨、打井、建窖等方式分散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2014年,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过程中,确保水质和管理水价被作为难点进行突破。
省农水局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农村供水水质监测试点,探索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水厂+班组”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各地水质合格率进行收集汇总、检查消毒药物等。同时,在全省178个县(市、区)筹建水质检测机构,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目前,我省30个县的水质检测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
为了巩固前期建设成果,我省开始尝试水厂运行模式和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受益户供水管网维养护基金制度,引导供水企业错峰用电,降低供水成本,支持有条件地区通过财政补贴,保证水厂运营。
攻坚克难,全省共减少475.3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而在防汛和抗旱方面,我省加强管理,旱涝灾损均有所减少。
2014年3月-4月,我省先后五次召开水库防汛会议并成立数个检查组,奔赴各地抽查水库92座,解决各类问题和隐患109个;汛期抽查水库1820座,最终实现水库安全度汛。同时,于10月底提前完成104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在抗旱方面,去年全年累计投入近两亿元,组织抗旱人员257.01万人次、抗旱设备15.24万台套、送水车0.65万辆次,浇地面积146.04万亩,临时解决了110.99万人、99.9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在攀西、川南地区持续五连旱的情况下,全省按时完成水稻栽插2964.39万亩,超过原有计划,挽回农业经济损失约4亿元。
关键词
三增
增加灌溉面积、抗旱能力,新增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根据统计,2013年,四川人均有效灌面为0.4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这份数据提醒,若不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持续且充足的灌溉水源,农业很难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很可能落空。
作为工程性缺水为主的地区,2014年,四川继续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小农水、五小水利建设当做提升抗旱能力的主要手段。
第三、四、五批次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部通过绩效考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3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2.6万亩,双双超过规划任务。第六批共计36个小农水重点县已确定,并在2014年11月开工。在大型灌区的管理方面,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7亿元,新建、整治各类工程3321处,渠道622公里,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8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2万吨。
增加抗旱能力同样重要。
去年,我省以干热河谷地带为重点突破口,继续推进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建设。攀枝花、凉山等市(州)第一批太阳能提灌站试点建设已于去年初启动;9月又启动了第二批省财政光伏水源工程(18个太阳能提灌站),用于解决当地生产用水需求。
推进农业节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是提高抗旱能力的举措之一。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六成以上,优化水资源配置,农业是潜力所在,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省决定,选择部分区域进行试点,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其推广开来。
王华介绍,“发展节水农业,不仅能够节约水源,也能够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去年,我省筹划在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建立三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在若尔盖县等地建立四个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截至年底,已完成投资2.1亿元。根据统计,上述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节水两亿立方米以上。
此外,我省在水利风景区创建方面成绩亮眼。
2014年10月,阆中市金沙湖、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等8个水利风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至此,我省已拥有2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数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而所有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均是我省重要水利工程或重点水源保护地。
关键词
三变
推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创新管水、用水模式
借助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化,我省顺势而为,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目的是盘活资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王华说,我省通过对小型水利工程清产核资等方式,依法赋予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人所有、使用、经营、管理、收益的权能。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60个县建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专项经费渠道,确定了2个中央级、19个省级水利改革试点县,开展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和对外承包、抵押、融资等试点,促进工程产权物权化、资产资本化。
作为19个省级水利改革试点县之一的阆中,作出了有效尝试。
阆中市天宫镇天宫院村七社地处丘区,土层薄、保水性差。以往,每到夏天村民们都会到山下几公里远的地方背水抗旱,这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背山水”。但实际上,村里有二十几座山坪塘,按照设计标准,抵挡20年一遇的旱灾绝无问题。只是,这些被称为“集体财产”的水池,多年无人问津,淤塞闲置。
2014年年初,当地水务部门和村干部宣布,允许村里的山坪塘承包到户,农户可以单独或联合承包。很快,村里的山坪塘被承包一空,不到半个月,山坪塘里的淤泥被清理一空,塘底硬化也很快完成。去年夏天,阆中遭遇了伏旱,但是当地农户再也没有去“背山水”,农作物也迎来丰收。而这样的方式,在全省多市“开花”。
巩固改革成果,必须发挥民间的力量,创新管水、用水模式。
去年,全省建立用水协会7021个,管理灌面1502万亩,参与农户478万户,涉及人口1685万人。有了协会之后,水务部门将水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让渡,农户之间可以通过协会分配水源、协商水价、明确工程管护。
而为了调动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我省先后探索出了“财政投资+农户投工投劳”的民办公助等方式。工程建好后,依据农户投工投劳情况折算成货币,按此划分产权,在今后的管护、使用、流转等过程中分享收益。我省在管水、用水模式上的探索,在全国也属先进。“在建设过程中就将产权明晰,不仅调动了群众、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的建设热情,也将管护等责任逐一落实,算得上一举多得。”王华说。
访谈
省水利厅厅长冷刚:
解决47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 王成栋
2015年,我省农田水利建设有哪些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深化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我省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把农田水利改革推向纵深?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省水利厅厅长冷刚。
目标:
今年新增饮水安全人口470万人
记者:让老百姓有水浇田、有干净水喝,这是我省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今年我省在这两个方面有哪些动作?
冷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事关民生,在这方面的力度不能减。新的一年,我们首先要继续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全年力争解决47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其次,要持续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建后管护和新技术的推广,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强化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力争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改革:
探索农田水利社会化建管
记者: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在小农水、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
冷刚: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农田水利社会化建管模式。今年,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将继续推行民办公助建设制、公开公示透明制、定额标准补助制等,着重从两个方面调动农户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第一,进一步把项目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四权”交付于民;第二,通过政府出台奖补激励措施和优惠税收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明晰产权融资,购买水利公共服务等,调动业主和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我省农田水利改革该从何着手?
冷刚:农田水利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四川这样的工程性缺水地区来说,充足的灌溉水源,是农业丰产、维护粮食安全的保证。因此,在注重建设的前提下,也要通过改革强化管护。
具体来说,要改革项目实施方式,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建设模式,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明晰和移交工程产权,全面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与农村其他产权确权同步推进;创新运行管护模式,建立以“使用者付费”为主,财政补助、水费补充、产业反哺为辅的工程管护经费多元投入机制。
提质:
新增节水灌面140万亩
记者:全省大型灌区中,还有相当比例的灌区依然采取按亩收费的水价体系,今年我省在这一领域会有哪些动作?
冷刚:确实,目前四川大型灌区中仅长葫、武引和都江堰人民渠二处灌区实行计量用水和计量收费,大部分地区还在沿用旧有的按亩收费制度。
今年,我省将结合灌区工程建设,推进用水制度的改革和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0万亩。首先,合理设置配套供水计量设施,完善末级渠系等田间灌排工程体系;其次,在用水管理上,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行合同供水,终端计量用水;最后,在水费收取上,积极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探索不同规模分档定价、不同作物分类定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