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高招扶贫”

16.09.2014  11:24

        据反映,不少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

 

        Question1 :“”的是谁?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是,这一旨在补偿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新问题。

        官二代与农村孩子争夺高招扶贫名额

        一些地方出现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值得警惕。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

        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农村学子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难以考上重点大学,还在于改变人生的机会被人为窄化了。这又将加重“阶级固化”等社会现象,无论是对一个家庭的际遇改变,还是对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都十分不利。

        Question2 :为何“”错人?

        定向不准 存在可钻的政策空子

        官员子女争夺高招扶贫名额不合理现象之所以会发生,除了一些县城领导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冲动,事实上也与目前“贫困专项计划”政策本身仍不够健全完善、存在可钻的政策空子有着密切关系。

        现行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所针对的主要是按地域划分的“贫困地区”,如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等10省区,而不是精准到贫困学生本身。

        这意味着,只要是属于832个贫困县等地域范畴的考生,无论其具体是否属于家庭贫困考生,都可纳入“贫困专项计划”,并享受相应的招生倾斜待遇;否则,若不属于上述地域范畴,即便考生确属贫困生,也无缘政策优惠。

        而这样一来,势必会让“贫困专项计划”产生两方面的政策空子:一方面,为贫困地区的非贫困考生,如官员子女,争夺政策照顾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会为那些非贫困地区的贫困考生享受“贫困专项计划”制造障碍。要知道,贫困地区的考生可并不都是贫困考生,而非贫困地区同样有需要扶持的贫困考生。

        无孔不入的权力

        “高招扶贫”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而哪怕是再贫穷的贫困县,也总会有相对意义上的富人,可以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这个群体绝不只限于官二代。

        为了高招公平,曾经设计出很多的照顾性政策,比如各种各样的加分项目。如今,大多数的加分项目都已被明确取消。原因在于,当初为公平而留设的口子,总是被逐利者发现为寻租与造假的“捷径”。

        只要有优惠项目存在,就可能有权贵人群通过各类途径去争夺,使政策执行走到设计初衷的反面,这似乎已经成为高考招生的某种规律。不幸的是,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似乎也正在走着同样的路径。

        Question3 :如何“”对人?

        制定实施细则 弥补政策之失

        定向不精准,是定向招生制度最大的问题所在。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制定政策实施细则,从制度层面加以防范。可进一步严格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报名条件,从要求报考者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调整为具有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并将学籍年限延长为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初中三年学籍。在现实中,当地贫困农村生,绝大多数是在当地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的。因此,提出初中和高中学籍要求,可让这一政策,更具补偿意义。

        所谓贫困生,究竟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还是贫困家庭的学生,抑或是泛指农村地区的学生,各地应有明确的执行标准,使相关政策的指向才能更加明朗。

        这个重要的政策完善显然在于改变“贫困专项计划”只针对地域而不针对个人的认定实施标准,将地域标准与考生本人标准充分地结合起来,既努力防止贫困地区的非贫困考生、官员子女占用“贫困专项计划”,同时确保非贫困地区的贫困考生同样能得到“贫困专项计划”照顾。

        公开考生信息 压制暗箱操作 

        要避免官员子女争夺高招扶贫名额现象,实际上同时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兜底性的限制条款,如明确彻底禁止无论贫困地区还是非贫困地区的官员子弟享受“贫困专项计划”,同时不断提升纳入“贫困专项计划”考生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此外,重点高校“扩招”农村生源,增幅不宜过快过猛,应系统研究和把握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的合理区间,将农村学生招录调控权适当下放至高校,并进一步促使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反馈机制建设

      在操作模式上,高校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省,相应贫困县报考学生汇总后根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表面上很公平也很有效率,但由于事前缺少公示环节,事后又无针对性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高招扶贫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这就很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而贫困地区对权力的监督相对较弱,权力的行使和运行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人情关系和人脉基础。因此,要加强对高招扶贫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社会公众对这些信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高招扶贫名额,本就稀缺,还要被享有更多资源的人侵占,不禁让人怒不可遏。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还极有可能给正在探索阶段的“高招扶贫”带来改革阻力,进而消解改革善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只要是有利益的事,一些权势阶层,就会无孔不入。但这并不能否认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行高招补偿的积极意义。期待通过细化、完善政策规定,加大招生透明度、舆论监督,深化改革,来堵住政策漏洞。

        (内容据新华网、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