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三年回首,“习式理念”按下脱贫攻坚快进键

11.01.2016  11:05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最为牵挂的事情。自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可以说他已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

  志气扶贫,效果显著。习近平明确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志气,把贫穷当作了一种“习惯”,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三年来,党和政府在想方设法改变贫困地区物质财富匮乏客观情况的同时,还兼顾推动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员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智力扶贫,强力推进。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习近平就曾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逐年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仅2014年中央财政就投入500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智力扶贫得到强力推进。

  精准扶贫,开花结果。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更是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桩桩件件都推动着脱贫攻坚开花结果。

  事实上,先前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沿着进村的机耕路,边走边察看地里的葡萄,这一幕也的确感动了无数国人。以此为缩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共进行了26次国内考察,其中就有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直接将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说,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内心里最为深情的牵挂,习总书记也在用行动诠释着这一牵挂。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诸如到2020年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等,桩桩件件都凸显出中央在扶贫攻坚方面“再加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济新常态语境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而今消除贫困的蓝图已经制定,扶贫攻坚的号角也已吹响,党员干部就应强化行动自觉,用志气消除思想上贫困,用方略消除物质上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在神州大地绝迹,也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回忆。(南方网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