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总书记着重强调的六个要点

20.04.2016  10:01

 

        ★“学习笔记”按:

        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就“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相关部署,新发刊的第8期《求是》特别刊发了其讲话节选《落实发展新理念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一文。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惠民利民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问题。下面就随“学习笔记”一起来看看其中的要点内容吧!

        ★13亿人口吃饱饭、吃好饭是中国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座谈会上的讲话。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我们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笔记”批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十三多亿人张嘴吃饭的问题,无不牵动着国家的大动脉,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耕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状况,只有守住现在的耕地,才能守得住今后的饭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未来的明天我们的子孙才不需要“买饭吃”“讨饭吃”,碗里装的才能是自己生产的粮食。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2015年12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

        【“学习笔记”批注】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对农村改革问题的基本定调。

        “三农”问题的解决牵涉多项制度改革的联动,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农业供给侧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有效供给没有很好的适应需求的变化,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弄铲平由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的飞跃,是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中国现阶段不是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怎样迎难克艰、继续抓好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2015年3月9日,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制度条件和资源禀赋特征;“新型”,就是要彰显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立足国内,又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的农业经验和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关于“谁来种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学习笔记”批注】

        众多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很浓厚的“农民情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一个城市调研考察,他都会到农田里看看,跟乡亲们话家常,谈收成,共商脱贫致富之计。早日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总书记的“农民梦”,也是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大事。只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使得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再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农民是“三农”的根本,农民是主要劳动力,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脱贫致富是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环节,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基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关键还是在于农民自身。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就需要培养造就新型的职业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三农”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农村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

        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长时间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出现,普遍存在农民在城市不能享有相应政策,不被接纳,没有归属感的现象,成为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因素。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同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发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实惠,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强调

        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2015年5月25日,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

        【“学习笔记”批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美丽乡村,首先乡村要美,其次,这种美要守得住。用天然的美构建乡村,用天然的美守住乡村。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还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地环境美貌,更是居民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对自然环境、社会要素的良性治理,是体现表面与内在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可以守得住美丽乡村,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丽乡村得以保留,得以传承。

        ★总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群体占据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承载着多少离家游子乡愁的精神家园。“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三农梦”,也给出了新形势下强农惠农富农的一系列方案。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城乡发展一体化策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种种政策措施,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这浓浓的乡情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谋利,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不变的共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