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丁肇中的"四川情结" 这里才是自己的家乡

24.09.2015  10:58

9月23日,丁肇中和太太一同接受采访。

丁肇中: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四川,所以这里才是家乡。

  诺奖得主丁肇中入川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乡音无改

  一身正装,精神矍铄。9月23日,牵着夫人的手亮相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显得很放松。

  曾在重庆上过小学,让他对于四川这片土地充满了亲切感。采访开始他还忍不住秀了一把流利的四川话。

  如今,已经79岁高龄的丁教授还在从事一项更加伟大的科学实验。携手全球16个国家的600名科学家,在外层空间探测反物质、暗物质。

  在他的眼中,做学术实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他的心中,永远没有退休一说。“退休对我没意义,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实验。

  A

  乡音

  用四川话接受采访 这里才是自己的家乡

  上午11点整,丁肇中和太太如约出现在记者面前。看见守候在此的记者,他边挥手边入座,全程都带着笑意。1936年出生的他,虽已79岁高龄,但看起来依旧精神抖擞。黑色西装、浅黄色衬衣、深蓝色领带、无框眼镜,身形高大的他,绅士范儿十足。

  “采访是用普通话还是四川话?”入座后,丁肇中向记者们抛出疑问。“您会说四川话吗?”见记者持怀疑态度,他随即秀了段带有重庆口音的四川话,“我四川话说得很好”。在随后的采访中,他时而说普通话,时而说四川话,毫无交流障碍。

  1937年至1945年底,丁肇中曾跟随父母在重庆生活过 8 年。1943 年至1945年底,他还在原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现磁器口小学)念过书。采访现场,有记者提到这段往事,丁肇中说,自己在重庆念书时,学习并不好,经常考全班倒数第一。

  丁肇中说,这并非自己第一次来成都。早在25年前,自己去拉萨时,曾在此转机。二十余年一晃而过,再来故地,丁肇中感觉变化很大。“街道都不一样了,感觉像个新的城市。

  城市模样变了,但记忆从没改变。采访中,丁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自己的“四川情结”。在他看来,四川就是自己的家乡。“我和父亲不同,父亲认为自己的出生地是家乡,可我认为最熟悉的地方才是家乡。”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大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四川,所以这里才是家乡。

  B

  治学

  太空寻找暗物质 做实验只是为满足自己好奇心

  从1994年开始,丁肇中领导进行了一项名为阿尔法磁谱仪(AMS)的科学项目。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这项试验已经进行了20多年。

  AMS 实验究竟是做什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解释说,首先,我们都听说过,宇宙是大爆炸来的。150亿年前,宇宙是真空的,忽然有了大爆炸,一半的物质是正的,一半的物质是反的。但是反物质在哪里?一直不得而知。第二个问题,在我们的宇宙里的,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因为看不见,我们叫它暗物质,暗物质怎么来的?AMS实验就是以探测外层空间反物质、暗物质,以及宇宙射线的起源为目的的。

  在离地面42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里,有一个丁肇中的实验室。这个规格有5米× 4米× 3米,重7.5吨的实验室里,装备了30万个信号,659个微处理机。它每93分钟到访一次地球。经过强大的计算之后,信号通过卫星通信传送到空间站里。

  “目前我们勘测的结果很成功。”丁肇中说,最新的进展是,所有找到的物理现象,都和暗物质存在的理论是符合的。但不是暗物质被找到的。这个实验,还要继续差不多5到10年的时间。

  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发现暗物质,如何应用?“不知道。”面对记者的提问,丁肇中坦诚以待。他表示,宇宙是怎么来的,时间是怎么开始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做这个实验是因为好奇,怎么应用不是我的事。”女儿也曾埋怨:父亲总是泡在实验室

  事实上,丁肇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日内瓦的实验室里。通常,他一天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早上七八点到实验室。看看实验室传来的数据,想想有可能什么地方出错。

  午饭时间,法国助手从外面给他带饭回来,吃饭的事情就在实验室里解决了。下午自己想事情,一个人呆着。每天下午五点钟开一次会,讨论空间站的事情。晚上八九点钟回家。回家以后跟身在美国的儿女或者太太聊会儿天。“除了实验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

  目前,和丁肇中一同参与到AMS实验中的人员,来自全球16个国家,600多个科学家。

  每三个月开一次会议。会议由丁肇中主持,项目由他决定。在会议上,所有人都可以发言。“在我眼中,学生教授主任都是一样的。”丁肇中说,但是发言时,下面的人不能端茶倒水,不能走动。“我听懂了就做决定,我没听懂,一定告诉所有人,我没听懂。

  丁肇中说,科学的事情不能投票来决定。不能说绝大数人的意见是这样,就是对的。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之后,科学才能不断前进。在他看来,科学家身上有一个品质很重要,“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千万不要说知道。

  一辈子投身物理实验,有的时候,儿女也会埋怨他。“你总是泡在实验室,不在家。儿女说,今后坚决不学物理。”但是对于这个从事了一生的事业,丁肇中却说,即便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但自己从来没有后悔。“从事我这个工作,你一定要认为,这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殷航摄影吕甲

  特写

  把“不知道”挂在嘴边的诺奖得主

  “您觉得宇宙中存在外星生物吗?”“不知道。”“如果真的发现了暗物质,对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不知道。”“在您认识的领域,地球会以哪种形式终结?”“不知道。”……近40分钟的采访,丁肇中最爱回答的词是“不知道”。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丁肇中解释称,世界上的任何猜想,如果没有通过实验的证明,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看来,科学家应该通过实验去证明一个个猜想。

  回答“不知道”时,他没有丝毫的尴尬与不安,反而颇为自得和淡定。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渗透进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学生和工作伙伴唯一的要求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其实,丁肇中口中的“不知道”,是他真的不知道。他解释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我可没有这么大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