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五措并举”狠抓彝家新寨建设
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抓落实
自治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成好班子”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彝家新寨建设实施乡镇进行专题奖励。建立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做到了组织领导、人员落实、任务分解、工作措施“四到位”。二是紧扣目标。县委、县政府将综合扶贫开发工作最为全县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发展工程,研究出台《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将综合扶贫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三是加快推进。实行“挂联推进制”,每个专题和彝家新寨建设村落实一名县级领导挂联,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
广泛宣传,上下联动抓动员
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综合扶贫建设中来。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将“十项扶贫工程”具体内容制作成宣传手册,并通过政务公开栏、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寨新话”、“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深入到群众中间讨论交流,了解群众需求,宣讲扶贫政策。二是广泛调查摸底。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拟实施新寨建设的10个村逐村逐组开展宣讲,组织召开座谈会25场(次),征求群众建议意见83条,搞好群众需求对接。将白杨乡瓦洛村确定为“精准扶贫”试点村,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调查摸底。通过政策的广泛宣传普及,激发了贫困农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改变贫困现状的热情。三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项目实施前,突出以彝家新寨建设为重点,责成实施乡镇、村组开好“三会”(乡镇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讨论会),引导群众算好“三帐”(经济帐、发展帐、生活帐)、签好“三书”(承诺书、责任书、目标书)、做好“五定”(定政策、定户型、定地点、定布局、定风貌),群众是综合扶贫开发受益主体成为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抓推进
以省委、省政府“十项扶贫工程”为龙头,统筹推进未覆盖的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十个专题项目和14个市级新增项目。一是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由住建部门牵头,县财政出资82.5万元,聘请省建筑研究设计院对今年拟实施的10个村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并形成了2014年9个彝家新寨村成果汇报和1个极度贫困村的详规成果。及时启动“十三五”扶贫规划编制,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改善等内容,梳理总结“十二五”期间已列入规划的项目,强化与全省扶贫规划对接,争取把未列入“十二五”实施的59个村纳入“十三五”规划,确保106个贫困村、30457名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二是抓新寨,产业配套促增收。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2014年10个村彝家新寨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完成1250户农户住房建设任务。坚持加快建设和完善提升并重的原则,对已经建好的50个彝家新寨村,提升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村一超市”、“一村一代办点”等附属工程。加强产业配套,着力打造以“林薯茶菜、鸡猪牛羊”等特色种养殖业为主的农民增收版块。三是抓引导,创新模式降成本。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房建房建材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定制、统一运输的方式,节约建房运输成本。创新建设模式,采取“三统一、互助联建”模式,6户为一小组,联户砌砖、盖瓦、搪内外墙,加快建房进度。探索推出“五户互助、十户联建”模式,户均节约成本2.5万元,极大地降低了群众建房成本。四是抓统筹,十项民生工程同步推进。推进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总投入1.19亿元的峨边职业高级中学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照藏区教育计划,支持彝区学生参加“9+3”免费教育就业创业;把交通发展作为彝区扶贫开发重点,多方筹资,多措并举,改善彝区交通状况,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路网体系;计划投资1.41亿元的6大项目加快推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
健全机制,规范程序抓管理
按照“渠道不乱、集中使用”的原则,统筹捆绑扶贫、农业、交通、教育卫生等项目资源,集中用于公共服务基础性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切实提高资金的整合使用效益。一是坚持项目公示制。坚持项目资金、指标分配、项目实施地点公示公告制,防止出现“瞬间”公示,严格项目申报程序,按照“一事一议”、“入村调查”、“群众意愿调查”和“乡镇、村、群众三级承诺”并张榜公示,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二是实行干部帮扶责任制。开展“机关进新寨、干部帮农户”活动,7名县委常委牵头联系项目村,36个部门对口帮扶,对彝家新寨实施村由市县下派128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细化制定帮扶职责,明确责任领导及具体责任人全程参与新寨建设,具体负责土地协调和群众工作,确保彝家新寨工程顺利推进。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照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施工方,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前提下,对工程进度和相关要求等细节进行补充完善。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对重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现场监督,切实把好工程进度关、质量关、价格关、廉政关,力争把每个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示范工程。四是严格执行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制定出台《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县级财政报账资料流程》和《彝家新寨基础设施建设县级财政报账资料流程》,进一步规范了项目报账程序和流程。在县财政设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安全,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注重实效,培育新风抓提升
强化后续管理和提升,将“现代文明普及工程”作为规范彝区生产生活秩序,营造健康文明新风尚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村村制定完善了新寨村规民约和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区域保洁制度,每个村配备1至2名保洁员,实现村寨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实现环境卫生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社会治理。按照“树典型、创一流”标准,着力提升新寨新风貌,大力开展“进彝寨、入彝家、结彝亲”、“一帮一”、“五星家庭户”创评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讲卫生、讲文明、讲学习、讲发展、讲团结的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开展民间婚嫁规范行动,集中整顿民间婚嫁中收取大额彩礼等突出问题,塑造出一批风貌靓丽、生活文明的精品彝家新寨、共产党员示范彝家新寨,成为彝区文明新生活的示范窗口。三是同步发展产业。坚持将彝家新寨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围绕新寨布局匹配产业规划,重点实施总投资 1.55亿元的27个农业产业项目,建成马铃薯、核桃、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业基地18万亩,形成年出栏生猪12万头、家禽36万只、牛1.1万头的特色养殖规模,确保2014年贫困农户年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完善农村矛盾调处机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农村因土地征用、环境污染、集体资产处置等涉及农民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围绕“农民安居乐业”,加快推进新村建设。一是统筹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坚持把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大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要完善提升已建成的50个彝家新寨,强化后续管理,配套产业发展,力争每个村寨发展1个以上致富产业,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要突出风貌塑造,打造一批彝族风情村寨、川西南汉族风情村寨和彝汉杂居和谐共荣村寨,全面展示综合扶贫开发成效。要着力在规划设计、村落布局、风貌塑造、产业发展、新风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增强配套产业,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全面加强农村事业保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严格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医。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补助标准,不断完善大病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快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文化下乡,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三是努力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引导性、带动性和实践性,使之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指导性文件。要抓好政策惠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农民直接受益;要抓好产业强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培育亮点新产业,依托龙头产业和专合组织,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基础助农,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抓好劳务富农,按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扶贫目标,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扩大转移输出就业规模,发展一种产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片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