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 载着新希望起步
芦山新县城全景。记者 陈 斌摄
四川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新村傍着351国道,往日的废墟上逐渐有了新的风景——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园桑竹,田野间阡陌交通,新村中小楼林立,红瓦黄墙让人赏心悦目,墙上“芦山花灯”年画飘逸灵动。
“好多人以为是新开发的别墅区,得知是灾后重建的村民聚居点都很惊讶。”随一期88户搬入新居的任学群经营着小卖部,自豪地说,“三网入户,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生活了!”
一些曾经“站立的废墟”已变成现代化小区,人们陆续迁入新居。
新房建起来,产业做起来,生活美起来,“4·20”芦山地震过去一周年之际,灾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希望在升腾。
去年7月,国务院下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7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正式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一批批重建项目投入使用,既为灾区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提供支撑,又为灾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已签约入驻企业11户,开工建设8户;依托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灾区“飞地”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个企业项目入园建设;灾区正在打造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和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和品牌,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产业重建强力推进,为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奠定基础。
把握民生优先、科学重建主线,四川认真贯彻重建总体规划,目前纳入重建规划项目累计开工达2303个,开工率83.3%,基本实现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全面开工的预期目标。
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序,灾后恢复重建务实高效。既对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地质灾害治理等紧迫急需的工作加快推进,又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建和其他重建项目。从群众意愿和灾区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各重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不摆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注重科学规划设计,确保质量安全。
全覆盖监督,全过程监督,加强重建项目和资金监管,四川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体系。截至目前,累计派出近百个审计组、300多名审计人员对重建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全程审计,未发现项目资金大的违规违纪问题。
春回芦山
——“4·20”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一周年回眸
4月20日上午,四川省纪念“4·20”芦山强烈地震1周年活动在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向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敬献鲜花,表达无限追思和怀念。
在芦山地震灾区,极目望去,一片片新栽的猕猴桃顶着嫩叶茁壮生长,一栋栋新房在城乡废墟上拔地而起。
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美好新家园。穿越灾难,春回芦山,希望的种子在勃发,梦想在努力绽放。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2013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强烈地震,打破了春日的祥和。
四川省32个县(市、区)约218.4万人受灾,196人遇难,2人失踪,14785人受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沉着冷静,科学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对抗震抢险作出重要指示,并命令军队立即投入抢险救援。受党中央和习近平委托,李克强总理当日下午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第四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震后一个月里,他还就受灾群众安置、防范次生灾害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震后一个月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强调要继续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科学布局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灾难阴影,开始美好新生活。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要求、具体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无论是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还是恢复重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贯穿始终。
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三轮出台救助扶助政策,对灾区民生保障作出细致安排。
去年入冬前,四川对雅安市11738套过渡房实施保温加固提升,先后下达三批安全温暖过冬和冬令春荒财政补助资金5亿多元,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棉被、棉衣裤和其他御寒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四川还把3138名受灾群众纳入低保救助,对9213名孤老孤残、962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5598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4.7万人次。
学校、医院、住房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是灾后恢复重建中开工最早、进展最快、建成最多的项目。
截至4月20日,灾区新建城镇住房开工20307套,占规划的57.9%;新建农村住房开工94846户,实现规划任务全部开工。所有校舍维修加固任务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31个医疗卫生维修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医疗卫生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开工率95.6%。
科学重建,统筹推进
灾区各地科学编制规划,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塘坝新村位于国家级农业园区茶叶核心区,历史上因出产贡茶而闻名,是该区打造的首个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结合自身条件,综合体除了农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还建有茶叶交易市场。
“这里以后将建成‘三个一条街’:鲜叶交易一条街、茶食品一条街、茶用具一条街,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合江镇魏家塘坝联合党总支书记魏国强对新村未来充满信心。
茶叶、猕猴桃、上里古镇旅游、宝兴汉白玉石雕,一个个立足灾区资源禀赋的产业,解决了灾区群众长远生计,成为灾区群众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强调,要做好科学规划,将恢复重建与区域性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将安全设防与区域经济重建布局结合起来,把灾后重建纳入四川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
雅安地震灾区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易发。
灾区各地对排查出的隐患逐点落实监测、预警、排险、避让等措施,实现隐患监测工作全覆盖。加快推进纳入规划的避险搬迁项目,已完成2973户,占任务总数的43.1%,汛期前将全部转移避险。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程加快,截至3月底已启动实施660处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工作,占任务总数的92.6%,4月底前可全部完成;396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建设,主汛期前可完成80%以上。
科学有序推进城镇体系重建,突出抓好灵关、龙门、飞仙关等16个重点城镇重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与新村聚居点衔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着力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促进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发展。
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灾区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灾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生态地位重要,保护任务繁重。截至3月底,155个生态修复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7.5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0%。
创新机制,社会参与
中央创新芦山地震恢复重建领导机制,明确由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四川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一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指挥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由省委书记、省长分任正、副主任。
四川将99%以上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下放到市、县加快办理,省直相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帮助灾区市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针对重建中建材紧张和人才紧缺的情况,省重建委统筹研究、统一组织,从多渠道调运建材,抽调技术力量到灾区工作。截至3月底,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调派100多名干部到灾区工作,协调200名技术工人到灾区开展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帮扶。
统筹使用重建基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此次重灾区底子薄、财力弱,四川省及时调整重灾县公共服务重建项目投资中的财政补贴占比,由汶川地震时的44%提升到80%。
芦山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机制也有创新,各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帮助成立“居民自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联建委员会”,让重建群众直接参与规划设计、户型确定、造价评审、施工队伍挑选、施工监督、工程验收、抽签选房等全过程,调动群众合理确定户型规模和标准。
“质量好不好,砖、水泥什么标准,房子修到哪一步了,自建委的人都会告诉我们。”芦山县思延乡草坪村侨爱新村聚居点一期正在建设中,村民余雪告诉记者,“我们有啥意见,通过自建委去跟施工方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