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恩阳实践
点面互动 平台推动 创新驱动
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经过5年努力,把恩阳建设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新示范。”2013年6月3日,恩阳区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梁津华掷地有声。
这是一场攻坚硬仗: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6.9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5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20元,贫困人口9.03万人,贫困发生率17.8%,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这是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48.86亿元,较2012年增长32.2%,增速连续位居巴中市第一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13亿元,是建区初的4.4倍;农民纯收入9275元,较建区初增长41.9%;全区减贫2.23万人,减贫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62万名恩阳人,在1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底部崛起、决战贫困、致富奔康的动人乐章。
□李晓忆图片由恩阳区委宣传部提供
[点面互动]
区域发展与精准脱贫统筹推进
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曾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农民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就连饮水都困难,而这个被“困”在山中的贫困村,2015年“浴火重生”:宽阔的村道路直通成巴高速观音庵入口,新居聚居点20套新居拔地而起,家家户户告别挑水吃饭的历史,用上了自来水,引进业主发展万寿生态观光园,规模种植芦笋280亩……一幅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一年,万寿村贫困户张明锐可谓喜事多多:百年老屋纳入保护性修缮规划,身体有残疾的儿子在村产业园里找到工作,自己因右腿截肢丧失劳动能力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贫困村换“穷貌”,贫困户摘“穷帽”。恩阳区在整体解决共性贫困问题的同时,坚持一户一策,靶向治疗,精准解决个性贫困问题。建立“1部3片25组119队”的扶贫工作推进机制,组建119个工作队对119个贫困村实行“点对点”驻村帮扶、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认亲”实打实结对帮扶。“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扶持、社会保障兜底、灾后重建帮扶这‘五个一批’,力争到2017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1.2万人,到2018年全区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恩阳区扶贫移民局局长包晓鹰介绍。精准脱贫“点”上开花,而区域发展也开始“面”上结果——
近3年来,该区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4.5亿元,在6个片26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减少贫困人口2.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8%下降到13%,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全区层面,共投入资金45.3亿元,改造农村土坯房1.5万户,建成中心村6个、聚居点98个;新建乡镇联网路85公里、通村通畅公路293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解决2.5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9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33所;完成4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连片发展川明参、芦笋、葡萄、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业11万余亩……
[平台推动]
扶贫信息精准管理到户到人
“这几天忙着和贫困户算2015年的收入账。”1月18日,上八庙镇断石村支部书记佘朝国开完群众会,又忙着准备开党员会,“月底前必须将贫困户年度各项指标录入系统,系统自动认定贫困户是否脱贫。”
佘朝国口中的系统就是恩阳区的“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为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该区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这一系统。
打开电脑,移动鼠标,点击桌面的恩阳“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全区119个贫困村7.04万户贫困户家庭状况、贫困原因、劳动力状况、生产资源、收入来源、帮扶状况以及扶贫资金下达到村到户及监督管理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采用‘一库两网’的形式进行管理,内网侧重管理,外网侧重服务。同时,又开发了精准扶贫手机APP,授予管理权限的基层干部利用手机就可以对数据进行适时更新,各级管理干部也可以在手机上适时审核和监管,让系统的管理维护更加灵活和及时。”包晓鹰介绍,“实现扶贫脱贫精准化、数字化、动态化、信息化、开放式管理”。
“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如何做到“精准”的?最近区商务局干部杜燕很有感受:
她受到了系统的“顶格处罚”——召回。杜燕担任的是关公乡老林村“第一书记”,由于原单位人手紧缺,她以前做的很多工作都无法交接,这就导致了她“身在曹营心在汉”,系统对她的工作轨迹和成效评估多次亮起了“黄灯”,在近20项的成效指标评估中,没有一项“好”评,基本上是“中”,还有两项“差”评,系统意见显示为“建议召回”。组织部门经过认真核实后,今年已召回了类似的10名“第一书记”。
杜燕被筛查召回仅是系统管理的一个案例。“指标是硬的,无人敢改动。”包晓鹰介绍,操作过程系统会自动记录审核时间和审核人,并且在系统内、外网公开,“出了问题,责任要倒查。”
[创新驱动]
集全区之力之智决战贫困
上八庙镇断石村距恩阳城区26公里,贫困发生率为31.6%,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返贫现象突出。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2015年闯入人们的视野:恩阳区扶贫工作现场会在该村召开,规模种植芦笋600余亩……该村率先实现精准扶贫“一户一档”精细化管理,对全村63户贫困户创新建立了“一卡两书三图五表”的一户一档,作为扶贫亮点在全区推广。
找致富路子,献脱贫点子。恩阳区鼓励部门、乡镇、村社及个人创新思路,积极为扶贫工作献计支招。“要实现到2018年全区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任务艰巨,重点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该区负责分管扶贫工作的区委副书记程秋说,“要举全区的力量和各方面的智慧与贫困决战。”
2015年7月21日,恩阳区第一次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渔溪镇召开,现场参观了该镇三清庙村芦笋产业、五岭村猕猴桃产业,两个村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区迅速推广。
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群乐乡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辐射和发展带动的“引擎”作用,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依存发展、共享共建、共融共富。将新河村(贫困村)、石龙寺村(后进村)和南江村3个毗邻村联合建立新业联合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连片推进产业发展。随后,恩阳区多个基层联合总党支相继挂牌成立。
产业兴起来,群众如何富起来?关键在于产业利益分配机制。青木镇花包村引进业主发展800多亩优质水果,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和“152”返租模式,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上八庙镇探索出“双优先、双保底、双分红”的“3双”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土地租金保底、扶贫信贷投入回报保底,小额贷款投入分红和财政扶贫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分红。
聚力再添薪,集智再鼓劲。“去年下半年,我们召开了4次脱贫攻坚现场会,哪个村扶贫工作有亮点,全区现场会就开到哪个村。”程秋说:“既是扶贫新路的探索,也是对工作的倒逼,局部战打好了,全区扶贫战役就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