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穷根 用发展彻底改变彝区贫困面貌
乡村道路通畅与大交通建设工程
实现交通对外畅通对内通达
□记者 李龙俊
要想富,先修路!大小凉山彝区的交通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善,但受崇山峻岭等自然环境限制,目前仍有4个乡190余个村不通公路,交通不畅制约彝区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乡村道路通畅与大交通建设工程就是要把交通建设作为彝区扶贫开发重点,多方筹措、多措并举、多元投入,在大小凉山彝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路网体系。”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道路通畅工程将着力解决彝区部分乡村不通公路等问题。制定方案前,各方做了大量调查及规划。该负责人说,“工程点多面广,很多通村公路就5公里、10公里长,但工作量大。正是这不算长的路,将彝家村寨与干线公路网紧密相连,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按照实施方案,今年大小凉山彝区将建设通乡油路150公里、通村公路1300公里,新增100个建制村通公路。
可喜的是,乡村道路通畅工程新增投资1819万元,实施布拖县溜索改桥项目1处,当地百姓将彻底告别靠一根溜索过峡谷的历史。
在完善通乡、通村公路这些交通“毛细血管”的同时,交通干线等“主动脉”也将稳步推进。大交通建设工程方面,我省将加快实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 治 州2013—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将完成总投入12.3亿元,新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300公里、建成148公里,建设渡口码头10个,新开工并建成农村客运站23个。实现交通对外畅通、对内通达,为大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交通保障。
连线
阿的伍知(凉山民族师范学校老师):
因为工作调动,我对喜德县、冕宁县等地都比较熟悉。我有一个感受,彝区哪里的交通好,哪里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也会比较高。像一些相对比较偏的美姑县、布拖县等,可能一座山就挡住了一个娃娃的上学路,也就限制了他们一生的发展。很期待方案里的交通目标能早日实现,尤其是如果能村村通公路,娃娃们能方便上学,山里的特产也方便外销,彝区的发展将获得新动力。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破解资源性和工程性“水瓶颈”
□记者 李淼
大小凉山彝区水资源丰厚,但因条件所限,水利建设整体非常滞后。“因工程设施跟不上,蓄引提水能力只占水资源量的5%,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一半;水资源分布不均,旱山区缺水严重,七八十万群众饮水不安全。”省水利厅规划处潘超介绍,呈现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等问题。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将“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列入发展工程之一,成为打开彝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水瓶颈”的钥匙。
大小凉山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后,省、市(州)水务部门仔细梳理了综合扶贫开发水利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结合国、省规划,考虑彝区建设需求与项目资金可能等因素,专门编制了《大小凉山扶贫开发水利建设方案(2014—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明确了建设方向:着力解决彝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水资源调蓄能力低、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等问题。涉及水库、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五小水利、农村水电等工程,各类项目全面实施。
今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年度计划投资40047万元,新增投资15154万元。“其中,省级资金新增6000多万元,今年总投入比近两年平均投入增加30%,主要用于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建设。”潘超介绍,一些2015年的项目提前实施,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是为了尽快解决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潘超也透露,彝区到2020年水利建设投入需求75亿元,下一步,将积极争取水利常规资金,建议相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彝区水利建设。“如果这些工程全部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水瓶颈’问题将基本得到破解。”潘超表示。
连线
王树军(盐源县干海乡滑泥村村支书):
我们村旁有三条河,但河低山高,眼巴巴守着河却无法灌溉。村里4000多亩烤烟、1万多亩苹果,年年靠抽水机抽水浇地。我家离河较近,每亩都要100多元抽水费,离河远的每亩甚至要花三四百元,是个不小的负担。我们盼了几辈子的龙塘水库终于要修了。今后,干渠几乎能把村里农田全部围起来,全域自然灌溉,再也不用为浇地烦恼,也能多赚票子了。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特色产业鼓起彝区群众钱袋子
□记者 方圆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提出,提高优质良种覆盖率,推广标准化养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能够直接带动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今年,我省计划新增投资3000万元,打造彝区特色产业。
马铃薯是彝区百姓主食之一,近几年马铃薯种植成为大小凉山地区的重要产业,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在彝区打造特色马铃薯产业,《方案》有针对性地瞄准良种繁育这个关键环节。“良种繁育可以提高种薯数量和质量,为马铃薯种植提供坚实保证。”省农业厅农机总站副站长蒋凡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对马铃薯原种生产和原原种生产实行补贴,落实国家部级马铃薯高产创建和省级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补助,以提高良种繁育率。“未来的目标是以大小凉山带动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山区环境、丰富的草被,为彝区发展牛羊养殖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建设牛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打造彝区特色养殖产业,成为新形势下建设重点。根据《方案》,今年我省计划新增投资1200万元,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及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重点在于帮助群众引进优良品种、改造标准化牛羊圈舍、完善防疫设施、购置必要养殖设施设备以及强化基层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省农业厅畜牧生产科教处副调研员朱秋云解释。
延伸产业链,加强农业和服务业的互动,也是《方案》的一大亮点。今后,将打造一批民族风情浓郁的重点镇,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彝家乐”等乡村旅游。把地方特色工艺品、民俗产品等开发成旅游商品,开辟更多脱贫增收渠道。
人才支援也被列入《方案》。今年,我省农业和林业系统将分别选派10名、20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支援和指导大小凉山特色产业发展。
连线
阿的木呷(喜德县贺波洛乡尔吉村马铃薯种植大户):
我家是良种繁育的受益者。现在我种了50亩马铃薯,如果用以前的种薯,每亩只产2000多斤。现在用了新种薯,每亩可以产到4000斤。过不了多久,产量可能还要大大提高,我非常期待。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工程
“ 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
□记者 方圆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及2014年实施方案,加大了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按照《方案》,我省今年将新增1700万元,在大小凉山建设家庭农牧场50个,建设规范性农民合作社26个。
省农业厅农经总站副站长杨雪山介绍,重点在于解决大小凉山当前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规模小、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落后等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每个生产主体有一定规模,二是要将不同的生产主体联合起来,归根结底都在‘规模化’。因此,要推进彝区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需要重视培育经营主体。”杨雪山说。
《方案》的建设重点更具瞄准性。“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我们扶持的重点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杨雪山表示,主要因为家庭农牧场和合作社分别是最有效、最重要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由职业化农民经营,更着重于生产环节。鼓励贫困户开办家庭农牧场,可以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其提供脱贫的造血功能。合作社的优势则在于经营环节,下一步将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省级示范社,进一步巩固脱贫致富成果。”杨雪山表示。
杨雪山介绍,对家庭农牧场而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作业设施和设备补助;对于农民合作社,主要倾向于规模化基地建设、营销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
杨雪山坦言,大小凉山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少、规模小,这是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一大难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其实可以转换成优势,因为每户经营主体的种植、生产规模非常容易扩大。”
连线
唐朝顺(雷波县五官乡青杠脐橙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我们合作社现有上万亩脐橙基地。团结力量大,规模经营让我们合作社的社员都尝到了甜头。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品牌和营销体系建设上却面临不少困难和不足,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合作社发展“软实力”。
产业发展服务工程
为马铃薯建冷库造福200多万群众
□记者 王丹 李淼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将产业发展服务工程列为一项重点,提出要引进、培育、创办一批龙头企业,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处处长郑伟透露,今年有望在昭觉县开建凉山州第一个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用冷库为特色农产品保鲜;同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两大措施预计惠及200多万群众。“彝区特色农产品量多质优,但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郑伟说,如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凉山彝区总种植面积40%以上,产值占50%以上。但该州还没有配建大型冷库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马铃薯难以长期保存。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正加紧开展,将由企业作为市场业主,通过政府补贴推动建设。
按凉山州初步构想,批发市场总投资1.7亿元,将建设1056平方米恒温库和常温库设施、8640平方米的交易场所,可辐射昭觉、雷波、金阳、美姑、布拖等多个彝区县,大幅提高特色农产品商品率,促进价格机制形成。仅马铃薯一年可增值1.4亿元,加上其它农副产品,年增值3亿元以上,惠及213.7万人。
今年还将计划投资2000万元,以贴息贷款方式扶持有一定带动能力、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发展苦荞麦、蔬菜、水果、中药材、林果业、畜牧等农产品。按凉山州初步实施计划,今年将扶持50家龙头企业,预计可促农增收450万元。
郑伟表示,这将鼓励和引导彝区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和推行“合同订购”等利益联结机制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种养大户+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实现集群集约发展。
连线
孙敏强(凉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科科长):
马铃薯是彝区主要农产品,因缺乏冷藏条件,难以长期保存。通过产业发展服务工程,彝区可以建起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帮助农民储存各种农副产品,切实助力增收,希望该工程各种构想规划早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