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呼唤 ——凉山州彝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
编者按
“读书能改变命运,父母再苦也要送孩子读书。”让喜德县米市镇彝族农民麦吉五来最为自豪的是,他将三个孩子都送到了县城去上小学和幼儿园。
距离布拖县城十几公里外的木尔乡叶儿村教学点,是个连活动场地都有些狭小的教学点,在去年9月刚刚开始招生时,就有300多位家长,要为孩子报名读幼儿园。
昭觉县积极探索实践“1+9”教育模式,孩子进入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先读一年学前班,主要解决彝族孩子不会说汉语的障碍。
在美姑,县委办公楼和县幼儿园都是D级危房,2010年,县委果断决定将原计划用于修建办公大楼的土地用作学前教育建设用地,投入资金800万元,新建了美姑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2月1日,本报派出4个采访小组,分赴布拖、昭觉、美姑、喜德4县,对彝族聚居县学前教育现状展开全方位调查,上述情况是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的真实见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彝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都希望子女从小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尽管凉山州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公益性幼儿园发展滞后、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瓶颈问题,但每个县都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事,树立起“功成不在我”的教育大战略发展思想,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创新思路,大胆摸索提高彝族聚居区教育水平的路径,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布拖:学前教育涉水起航
2月2日,正是寒假期间,距离布拖县城十几公里外的木尔乡叶儿村教学点早已没有了放假前的热闹景象。不过在学前二班的教室里,9岁的阿根小葱的照片还是和班上其他的24位同学一样贴在评比墙上。这位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这学期可谓相当努力,在卫生、礼仪两项内容上各获得一朵“小红花”。
叶儿村教学点是一所包含3个幼儿班和一个一年级班组成的复式教学点。尽管如此,谁都没想到,这个连活动场地都有些狭小的教学点,在2014年9月刚刚开始招生时,便上演了“入园热”的一幕。
“报名的时候,虽然下起雨在,但一下就来了300多位家长。”据负责该教学点的木尔乡中心校校长石一色日介绍,尽管该乡总人口只有6000多人,但外出务工的不在少数,受到外界思想的刺激后,不少家长也开始特别注重孩子学前教育这一块,其实,像阿根小葱这样岁数“偏大”的孩子也来接受学前教育并不是孤例。
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儿童早期教育,是决定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曾经,当地老百姓并不重视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子女读或者不读幼儿园、上或者不上学前班并不存在多大的区别。不过,随着县委、县政府重抓教育的力度,随着外出务工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新思想的接受范围越来越广,义务教育、营养午餐等惠民政策覆盖范围越来越普及,家长们已开始为自己的子女进入幼儿园操起心来。
【现状】
公办不足民办难补
“通过拖觉镇中心校学生学年期末统考分数分析,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语文成绩及格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数学成绩及格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在拖觉镇基层从事过教育工作十多年的拖觉片区协调办主任安机子也一语道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让更多的彝族娃娃能够更快地学习汉语,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积极把娃娃送到学前班、幼儿园来。”
目前,布拖县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有完整公立、独立民办、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等方式。布拖现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在2014年秋共招收了470个小朋友,划定了12个班,虽然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学校,但受办学条件制约,许多家长只能“望园兴叹”。
不少民办幼儿园在政府引导下“乘势而起”。这些幼儿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幼儿园的不足,但师资力量难以确保,相比于公办幼儿园每学期400多元的收费,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的情况,使不少贫困家庭难以承受。
而在全县30个乡镇中,目前已有23个乡实现了学前教育覆盖,像拖觉、木尔等人口集中的乡镇已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然而,与所有“入园难”问题一样,在布拖县乡镇上开设附设学前班或开办校中园公办学校,“装不下”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以木尔乡叶儿村教学点为例,尽管在秋季招收时,该教学点吸引了300多位家长来为孩子报名。在综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后,该教学点完成3个幼儿班96人“超标”的招收后,还将村民活动室改建成了能包含40人的一个一年级班。但即使如此,该教学点还是不得不跟未进入校园的100多名孩子说“再见”。
基层乡镇,教学环境相对差的农村学前教育虽然收费较低,但因覆盖面不足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了解,布拖首创了拖觉镇和木尔乡整乡(镇)普及学前教育经验和精细化过程监管模式,前后整合8所闲置的村小开办村幼儿园,并将5个村民活动室用来开办村幼儿园,却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2012年以前,布拖县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只有1000多人,短短年两之后,到2014年9月,布拖县全县已经有4489名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布拖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荣敬龙说,虽然布拖县学前教育近两年发展迅速,但因为全县3岁至6岁的儿童总数有20650人,除去在县外接受学前教育的700人,全县学前三年的入园率依然很低。
一边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量大,一边是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低,“大面包”遇上“小嘴巴”,瓶颈何在?
目前,布拖全县共设有92个幼儿教学班,但该县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仅有125名,其中公办教师仅48名,且多数集中在县城机关幼儿园,而剩下的77名教师全是临聘人员。
“虽然我们依据财力考虑了教师们的待遇,但很难留住年轻人。”荣敬龙介绍说,特别是在基层,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单列教师、保教员编制,基本依靠临聘人员支撑,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办学质量十分困难。
学前教育师资的大量缺乏,也使得学前教育质量很难得到大幅提高。而缺失的原因与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国家并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的待遇和编制均受到影响,很多幼儿师范的毕业生要么放弃幼师工作,要么通过各种渠道转为小学老师。
此外,国家、省、州下达的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地方配套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偿划拨建设用地难以实现,造成项目推进困难。
“人”、“财”两缺,制约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仅凭一县之力,其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硬件设施、费用投入等都是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不涵盖学前幼儿教育,幼儿午餐并不免费的情况下,布拖县通过“1+2+1”模式,即通过政府、基金会、家长等单位或团体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学前孩童午餐问题。
【探索】
直击短板逐个击破
按照省、州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规划及彝区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布拖县在2018年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应不低于12000人,2020年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489人与12000人,8000人的差距,要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目标,布拖县面对压力采取非常措施,探寻超常规发展之路。
2015年,布拖县正在申办民办幼儿园2所,拟申办14个教学班,招收幼儿500人。此外,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教育附加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同时,建立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前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人力、财力、物力,完善相关政策和奖惩激励机制,实施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各项计划。
布拖县还尝试,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整合闲置的村小、乡镇中心校教室和村民活动室等资源,引进社会慈善机构支持,先行先试,推进整村、整乡学前一年、学前两年、学前三年普及教育进程,形成适合于布拖县农村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积累办学经验,为大面积推广做铺垫。
针对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该县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县城、中心乡镇和经济活跃乡镇,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发展学前教育。明确政府在划拨土地、建设审批、建设过程、税费减免、办学资质审批、师资待遇、运行支撑、安全监管、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支持,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减轻家长负担,采取“政府+慈善机构”合作模式,发展助学形式的学前教育。
而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县创新农村学前教育志愿服务机制,与西昌学院、凉山民师校、西昌现代技术学校等院校合作,争取成为这些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将村官、村医、待业幼师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纳入农村学前教育志愿服务体系,在志愿者工作考核合格基础之上,按照服务年限,在布拖县正式招录学前教育师资时对志愿者给予加分照顾,激发志愿者长期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多措并举,多方努力,使布拖县学前教育已涉水起航。
春之序曲 ——美姑县开展学前教育纪实
1956年10月,美姑县创立了第一所小学——城关小学。
时光穿越半个多世纪,起点低、起步晚、基础薄弱、师资不足……美姑教育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要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立足教育,放眼全县。”……一句句让人振奋的话语来自于美姑发展的设计者,源于他们站在对美姑未来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美姑教育的发展在近年来大有春风扑面之感。在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全县学校的建设面积远大于目前县城的面积。行走在如今的美姑大地,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细数着一个时代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育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在大教育发展环境日益变迁向好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在这个边远的国定贫困县焕发出了活力。“一年整顿,两年初见成效,三至五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美姑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学前教育发展量体裁衣。
【探索】
学前教育的“美姑探索”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全县适龄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抓住了学前教育,就抓住了根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县委书记曲木克古一针见血。
发展学前教育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师资队伍。学前教育,在发达地区都是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对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美姑来说,要发展学前教育,面临重重困难。
“在彝族聚居区发展学前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语言障碍的突破。”曲木克古坦言,对于农村彝族人口达到100%的美姑,意味着,在发展路径上必须结合县情实际。因此,在全县教育发展的总引上,美姑科学研判县情提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两头”即是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思路一定,谋定而动。一个学前教育的“美姑探索”由此拉开序幕。
“发展学前教育,其背后必须要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大教育环境作为支撑。”曲木克古说。
近年来,为使全县形成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全民参与教育的良好局面,美姑县成立了“教育发展促进会”,这是一个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尚属首次的创新探索实践。
该促进会倡仪:全县正县级干部每人每年捐出500元、副县级干部每人400元、正科级干部每人300元、副科级干部200元、一般职工每人100元,同时全县农民每户每两年捐出价值30元的洋芋50斤、酸菜2斤,所捐资金全部用于教育教学。其目的是,让全县上下人人参与教育、关心教育,共同为教育发展出力。
【措施】
学前教育的“美姑行动”
占地2064平方米,监控室、厨房、活动室、音乐室等功能设施齐备,走进位于县城新区的美姑县幼儿园,一种“高大上”的气息扑面而来。“幼儿园目前可容纳870名幼儿在园就读。”业务副园长李桂芬自豪地说,幼儿园是按照省示范性幼儿园的标准建设的,综合功能目前在全州也不多见。
就是这样一所幼儿园,倾注了全县人民的心血。
2010年,美姑县委、县政府将原计划用于修建县委办公大楼的土地划拨给县教育局作为学前教育建设用地,并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800万元,新建了这所幼儿园。如今,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还在政务中心的办公室办公,而统战部和团县委则租用其他单位的办公室。
为进一步缓解城区附近幼儿入园压力,美姑县与珠海市达成协议,投入资金400万元新建城关第二幼儿园,目前,已选定建设地址,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发展学前教育,离不开“钱袋子”,更少不了“金点子”。特别对于美姑这样一个缺少资金的国定贫困县,要发展教育,必须想尽办法,用尽一切举措。
近年来,该县积极向中央、省、州申请,为牛牛坝、洛俄依甘乡、峨曲古等几个人口较为密集的乡镇成功立项了乡镇幼儿园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在有条件的乡镇中心校设立附设学前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致力于解决学生的语言障碍关。
新桥乡中心校,毗邻省道S307。2008年,该校开始招收学前班。“原来是天天上门喊学生,不放狗咬你是好事,而现在是学生家长纷纷要求送子女上学。”马建琳老师感触很深,“从当年的几十名学生到如今的两个教学班172人。上过学前班的学生成绩和没有上过学前班的相比,差别很大,特别是在语言和行为习惯上。”
离开省道S307,沿着连扎河前行18公里,侯古莫中心校出现在眼前。该校目前有645名学生、10个教学班,其中有一个班是学前班,学生人数达到了98名。“当年,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学生总共只有98个,条件也很艰苦。”校长勒者阿千说道。
“只有抓好了学前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勒者阿千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从2012年开始,该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设了一个学前班,并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副校长海来医生担任专职教师。同时,配备了一名从幼师专业毕业的女教师,学前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采访当天,记者巧遇在校园内玩耍的一年级学生曲比夫子,流利的普通话脱口而出:“长大了,我也要当教师。”
来到洛俄依甘乡中心校时,进入寒假的校园却是欢声笑语不断。由22名学前班学生组成的“翻译小组”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难得的假期温补“功课”。
“说是‘功课’,其实是汉语的加强练习,我们为提高学前班的教学质量,由住在校园附近的22名学生组成了‘翻译小组’,负责在课余时间帮助汉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校长阿尔伟石介绍说,从2006开始,学校就开始增设了学前班,目前全校有学生585名、12个教学班,其中学前班有两个班100名学生。在该校2014—2015年度上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上,明显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曾经在该校上过学前班。
“目前,中心校下辖的三个村小中,依波俄村小也办了一个有40个学生的学前班,以后,还要继续将成功的经验向其他两个村小推广,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汉语言能力,提高片区学生的整体素质。”阿尔伟石说。
【期盼】
学前教育的“美姑未来”
“不能再让孩子步我们的后尘,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说这话的是洛俄依甘乡洛俄依甘村村民阿局曲林。曾经外出务过工的他遭受过不懂汉语和没有知识的苦。
近年来,美姑人民群众教育观念不断转变,求知识、求进步、求文明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学校学生爆满,不到法定学龄期的儿童提前入园(入学)的“罕见”情景,实现了“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的根本性转变,并迫切期盼子女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尽力解决群众日益高涨的求学热情和教育资源薄弱的冲突,美姑以全面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为目标,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多方资源整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努力提高全县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教育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民生工程。但学前教育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只要抓住了学前教育,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要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树立全面参与的理念,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锲而不舍,以功不在我的高度责任心常抓不懈,形成一套健全的机制,一代接一代抓下去。”县委书记曲木克古说。
重点突破,全民参与。美姑教育的春之序曲已悄然抚掌击节,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金声玉振。
喜德:群众希望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镜头一】
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
语言交流顺畅 学习积极性高
今年7岁的尔古医院莫就读城关小学一年级5班,家住喜德县巴久乡巴久村,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尔古拉哈和母亲都是彝族,父亲文凭是小学,母亲是文盲,上一年级前在县城机关幼儿园学前班就读。
上学前班前,尔古医院莫说的是母语彝语,家中的语言环境也是彝语。上学前班后,尔古医院莫的交流语言就成为了两种,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替使用,让这个才7岁的女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不一样的文化熏陶。
科任老师郑燕菊是汉族老师,她的语文教学成绩连续两年在同年级获得第一,她说,尔古医院莫现在的汉语表达发音很清晰,汉语表达能力和汉族同学相当,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和其他同学没有区别。今年尔古医院莫语文成绩考了98分,数学考了95分。
父亲尔古拉哈说,女儿爱讲卫生,说话懂礼貌,待人接物文质彬彬等行为习惯,相对其他同村没有上过学或者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来说要强得多。
据介绍,城关小学(县城小学)现在的困难是:由于2012年“8.31”洪灾后从高山、二半山区搬迁下来的农户较多,大量的学龄儿童涌入县城,给城关小学造成生源非正常增长,造成无法避免的大班额现象,每个班级现在几乎都在60人以上;因为编制限制,师资力量明显跟不上;教室明显不够用。
【镜头二】
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
语言障碍大过不了语言关 教学效果差
坐在记者面前的三个彝族学生吉克伍呷莫(13岁)、巴久学英莫(12岁)、巴久阿呷(12岁),她们都是喜德县贺波洛乡中心校学生五年级的彝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学历特征:之前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直接上的一年级。
该校目前有930余名学生,学生全部是彝族,采用的是彝汉双语教学模式。2014年9月之前没有学前教育班。
“他们都没有上过学前班,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语言障碍太大,教学过程很吃力。”科任老师尼苦古尔说,这些没上过学前班的彝族孩子在读小学3年级以前,相互交流的语言都是彝语,汉语表达能力弱,学习跟不上教学课程,对于社会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滞后,生活习惯上也较城里学生差一点。
读完3年级后,他们的语言环境和行为习惯都较以前大有进步,学习上也基本上跟得上教学节奏。学习成绩也跟着上升。今年上学期他们的期末考试学习成绩是:巴久阿呷语文70分,数学60分;巴久学英莫语文86分,数学60分;吉克伍呷莫的语文考了70分,数学考了65分。
“老三显得比其他几个还聪明和好动。”贺波洛乡跃进村三组的马海克则的大女儿马海小敏现在已经在县民族中学读初三,老二马小强现在读贺波洛乡中心校5年级,老三马医生读该校学前班。在马海克则看来,今年还在读贺波洛乡中心校学前班的小儿子到期末的回家的时候,在相同的年龄段明显比马海小敏和马小强活跃,感觉上也比他的姐姐和哥哥懂事得多,而马海小敏和马小强在这个时段却显得很安静,汉语表达上更是一片空白。
学校已有7年教龄的陈荣莉老师带了3个一年级,对于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她的感受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汉语语言关是个障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学生,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计划,行为习惯上较其他同学有距离。
通过走访,以该校(乡村小学的学前教育)为例,目前学前教育遇到的困难有:学生入学率高,教室不够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任教的汉族老师在校比例太小;后勤保障不足,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
【镜头三】
彝区群众:希望子女从小接受学前教育
课堂上不敢提问作答,课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唯唯诺诺,回家后却活蹦乱跳、叽叽喳喳,完全与在校时判若两人,这就是7岁孩子麦吉伍合的真实生活。
麦吉伍合现是喜德县城关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何他在校与在家的表现会出现那么大的性格反差呢?
“主要是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要说普通话或讲汉语!”提及麦吉伍合的现状,其父亲麦吉五来追悔莫及。他说因家庭原因,麦吉伍合来到城关小学以前,一直生活在二半山上,不会说汉语。一学期结束,麦吉伍合除学习成绩在班上垫底,其性格也是沉默寡言。
“但孩子回家就不一样,性格开朗,能说会道。”麦吉五来全家共五口人,他与妻子育有三个孩子,麦吉伍合在家排行老大,其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直以来,全家人都是用母语彝语交流生活。因此回到家庭,麦吉伍合倍感亲切。
看到儿子入校后的种种不适应,麦吉五来最失悔的就是在麦吉伍合入校前,没有让他接受过学前教育。
“对于高山及二半山区的彝族孩子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麦吉五来一家是喜德县米市镇人。该镇距喜德县城有30余公里,属喜德县比较贫困的彝族乡镇。现年32岁的麦吉五来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但他就是靠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因此,在孩子们逐渐到了上学的年纪,他毅然决然携家带口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米市镇,在喜德县城专门租房子陪孩子们读书。
看到老大因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现在读书非常吃力,之后他把5岁的小儿子和3岁的小女儿也相继送入了学前班和幼儿园。同时,在家里尽量用汉语和子女说话交流。
麦吉五来说,父母再苦也不能亏了孩子们的教育。如今,他最为自豪也最感欣慰的是,虽然所挣收入不多,但先后将三个孩子送进了喜德县最好的小学和幼儿园。
在喜德县,像麦吉五来这样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全家迁移到县城生活的例子不在少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地公办学校已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入学需求。
【镜头四】
民办学校: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喜德县光明幼儿园从1989年办学至今已有26年办学历史,虽然学校规模越办越大,但缺老师是学校长期面临的难题。
“公办学校的教师有编制,有财政发工资,有社保、医保,有住房补贴。而民办学校教师,除了靠学校经营发放为数不多的基本工资外,已经没有能力再给老师买社保,因此学校根本留不住人。”据光明幼儿园园长陈家武介绍,幼儿园有15个班,有600余名儿童,年龄在2至6岁之间,其中98%是彝族小孩。面对还在增加的生源,幼儿园已经重新选址再建一个新校区,可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和师资。
陈家武说,要保证光明幼儿园正常教学,幼儿园应该有30名幼教老师。然而现实情况是因经费不足,该园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总计只有30个左右。2014年,就有4名教师离开光明幼儿园,她们离开的主要原因就是嫌待遇低。可是民办幼儿园家底薄,收费不高,办学者也苦不堪言。
“民办学校在切实解决当地读书难、推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喜德县能加大民间办学奖励和扶持力度,解决民办教师的养老保险、医保、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问题。”陈家武说。
【镜头五】
坚定决心:振兴学前教育
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
记者从喜德县教育局了解到,喜德县现有人口20余万人,其中需要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有1万余人。喜德县有公办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8所,加上乡镇中心校及村完小的55所附设幼儿机构,全县2014新学年学前教育规模达到7222人,幼儿毛入园率为60.7%。
2012年前,喜德县学前教育主要依托城关及冕山两所公办幼儿园,其规模在1000人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计划”项目的实施,喜德县2014年学前教育规模较2012学年4252人增长69.8%;较2013学年6064人增长19.1%。
目前,喜德县按第一轮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要求,在2012至2014三年建设中,已改扩建及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县机关幼儿园和冕山幼儿园,新建红莫镇幼儿园、两河口镇幼儿园、贺波洛乡幼儿园、李子乡幼儿园和东河乡幼儿园。第二轮学前教育,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将新建光明镇幼儿园、拉克乡幼儿园及尼波镇幼儿园等三所幼儿园。
目前喜德县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现有幼儿园布局覆盖面不全、公办幼儿园大班额人挤人现象突出,师资力量紧缺。今后喜德县要把学前教育作为重点统筹考虑,根据现实需要和教育发展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其主要措施是改善基础教育硬件,合理进行校点规划,分步实施。首先从县城到重点乡镇再往乡政府所在地,分期分类进行布局,从交通便利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先行。积极争取幼儿教师编制,解决师资质量不高问题。
“如今,全县现有的学前教育已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无缝衔接。今后几年,抓好学前教育是喜德突破贫困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治理喜德贫困、走出贫困,就要抓好教育。”喜德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振兴学前教育的决心。
昭觉:改变,从起点开始
“学前教育的缺失和薄弱,让从小生活在彝族母语家庭的孩子,输在了起点上。一输就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所以,我们对教育的改变,要从起点开始。”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凝重地说。
2014年末,昭觉县户籍人口30.2万人,彝族占总人口的97.94%,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凉山彝族聚居县,昭觉教育的现状和困难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近几年来,针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障碍,昭觉县强力普及学前教育,探索“1+9”教育模式,从源头上理顺昭觉教育的发展之路。
【困境】
语言成为教学障碍 带来恶性循环
2012年10月,县教育局长吉色方森随机抽取一所中心校做调查,一个刚任教的汉语老师上了一堂语文课,62个学生中仅有3个人表示听懂了。
这不是个例。昭觉县用半年时间对42个乡镇227个学校开展密集调研,发现听不懂汉语授课是彝区教育的共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广大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日渐高涨,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少数民族聚居区儿童因为汉语障碍,没有学前教育做铺垫就直接进入一年级学习全省统一发行的汉语教材,尽管也采用“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较差,绝大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跟上,民族地区农村大部分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差到高三”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质量的长期低迷,导致部分家长观念更趋保守,认为既然娃儿成绩不好,只要小学毕业能认识两个字出去打工就行了,学生及家长对靠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心不足。造成学生流失,党委、政府、教育系统“控辍保学”任务压力剧增,从而无法阻断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代际传递。
有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13年上期末,全县一年级共有123个班,其中67个读了一年学前班的学生成绩,比没有读过学前班的平均成绩高15分以上(最低的语文高15分,最高的数学高30分)。
“这次考试,要求就一条,不得作弊,不要有水分的成绩。可考试结果出来后,我被吓了一跳。”为摸清全县的底子,县教育局组织了一次严格的监考,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干部和家长担任监考员。
结果出来后,望着无数的低分成绩,吉色方森连续几夜睡不着觉。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如实上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抓下,全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强学前教育。
【措施】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探索“1+9”教育模式
2013年4月15日,昭觉县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吹响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号角。《意见》指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来抓,作为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强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新成效。
之后,全县学校在招生时多了一个工作——向家长询问是否读了学前班,如果没有,就建议他们去读学前班。“跟家长一说先去学前班学习汉语,家长都乐意。”四开中心校校长阿呷日体说。
从政府职能层面,县教育局要求各地方乡镇和学校必须发展学前教育;对学生家长,换了种温和的提法,就是倡导和建议。“我们倡导,一年级新生报名,只要未满7岁的,都先读学前班。”吉色方森说,“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1+9模式。”2013年9月,此倡导在全县铺开,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响应。
2012年,四开中心校在只有一个学前班,每年招生百余人,读过学前班的一年级新生仅占三分之一。2013年倡议执行后,学前班人数增至382人,原有教师不足,昭觉县新建了一所能容纳500人的四开乡幼儿园。“来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除了四开还有其他乡镇的。”四开乡幼儿园园长胡晓青说,该园共有6个班级,其中有5个班级都是5岁至6岁的学前班学生。
家长积极响应,昭觉学前班的人数猛增,2013年9月,从原有的4000多人增加为8000多人,一年级学生锐减3000人,这一数据变动,引来上级部门紧急查问。“我跟他们说,明年就恢复正常了,教学质量肯定会提高。”吉色方森回忆。
学前班学生增加,教学场地不够怎么办?昭觉的办法是,在乡镇中心校附设学前班,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村社小学兴办学前班,租用村支部活动室、民房开办学前班等形式,满足农村广大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昭觉学前班所使用的教材是四川省通用的学前班教材,主要是学习拼音和20以内的加减法,此外,美术、音乐和体育也同步开设。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全县学前班的教材由昭觉县统一免费提供,昭觉县每年投入100万元,学生每学期只缴纳150元的生活费,在学校吃午饭。“这点钱压力不大”,学生家长马什哈莫说。
另外,针对县情拿出具体应对办法,在农村小学推行至少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的“延长学制”的同时,对农村小学延长了学时,上课时间由原来的10:30时提前到9:30时,放学时间由原来的15:30时推迟到16:30时,全力保证山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外面城市的孩子要减负,但对于彝区农村孩子来说这并不合适,他们原本上课时间就少,在家里,小的就玩大的则要干农活,延长学时反而能帮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吉色方森说。
【效果】
学生成绩大幅提升 学习主动性增强
家住在谷曲乡洛洛村的孙子阿牛今年在谷曲乡中心校上二年级,她读一年级前没上过学前班,结果上学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越学不会的越多,后来就不爱上学了,说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她。
家长很担心,不得已换了个学校让她再从一年级读起。现在的她由于有了之前一年的积累,很多学习内容接受得比较快,在学的时候轻松,因此自信心也增强,变得爱学习了。其实,孙子阿牛的降级就等于变相地上了个学前班。“孩子在入学之前,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便帮助他们日后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所以我劝告其他家长,这个学前班必须得上。”孙子阿牛的父亲孙子有夫说。
学习语言提前一年,让老师们教起来也得心应手。“两个月学生们就能听得懂课,等学前班读完,简单的汉语对话就没有问题。”谷曲乡中心校一年级数学老师打字子洛说。
2014年昭觉春季期末考试成绩显示,读过学前班的一年级学生成绩比未读过的平均提升10多分,其中四开乡中心校学前班整体成绩从37分提升至42分。“以前考几分甚至零分的很多,但现在能及格的比比皆是。”吉色方森说,照这样的趋势,这批学生小学毕业后平均分都能及格,若初中突破一下即便不继续升学,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的目的已达到。
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据多个中心校校长反馈,读过学前班的孩子大多讲卫生、有礼貌、懂纪律、有自信、喜欢上学。“他们听得懂汉语之后,通过看电视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和理念,在知识和见识方面都与城区的孩子缩短了距离。”
截至目前,昭觉县的学前教育学生为10478人,教职工96人(附设学前班教师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或临聘代课教师),学前教育(含附设学前班)学校118所、196个班。这些数字,相对以前是个飞越,相对以后,还是起点。而在这个起点上,学前教育灌溉的花朵,将竞相绽放。
(据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