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围绕扶贫攻坚 抓实三农工作

24.08.2015  11:31

围绕扶贫攻坚,加力推进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抓实三农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省、州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今年甘孜州将制定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土地草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切实抓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的意见》、《关于扎实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试点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一要加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确权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经营权以转让、合作、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积极探索农村房屋、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小型水利工程、农业设施设备等产权的确权颁证试点,充分赋予农村经济主体对农村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抵押、担保的权能,让这些“不动产”变成股份、变成资本,发挥更大效益,创造更大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要加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鼓励扶持科技人员到基层领办、创办农业经营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三要加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集体股份合作的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四要加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和农村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农村小额贴息贷款,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利用州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资源,抓紧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产权评估中心、农村产权收储中心,积极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选择条件成熟的县稳妥开展农村土地(草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小型水利工程、农业设施设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通过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围绕扶贫攻坚,强力推进新村建设

 

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目标要求,甘孜州要抓紧编制“十三五”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绩效考核验收办法,按照中央、省、州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地域特征、农村特点、民族特色、乡村风貌和农家情趣,按照宜居、宜业、宜旅的要求,坚持以新村为载体、产业为支撑、产村相融的原则,着力打造新村聚居点,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促进农村更加繁荣、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更加富裕、更加优美。三要注重四个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建、改、保”相结合。坚持分类施策,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的思路,大力实施“三建”(建民居、建庭院、建产业)、“四改”(改厕、改厨、改圈、改房)、“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商)、“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配套完善1+N公共服务中心,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四大产业”、“八大基地”、“十大产品”,倾力打造一批粮经复合、农旅互动、种养结合、生态良性循环产业基地,努力使农业有产业、有基地、有产品、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力争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下决心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坚持新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按照“住房外观特色化、内部功能现代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外部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基础设施联通化”的要求,坚持新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作为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先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下决心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坚持新村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针对农牧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等问题,将新村建设与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水电移民、藏区新居、彝家新寨、旧村改造相结合,统筹规划,配套建设道路、水电、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让农牧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收入来源、更好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居住条件、更好的优美环境、更好的稳定工作。四要强化保障措施。坚持分类施策,坚持农民主体;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查考核,强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

 

围绕扶贫攻坚,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中之重,甘孜州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对接市场需求,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发展思路,不比数量比质量,不比规模比特色,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着力产业带动。围绕市场需求,结合全州特色产业优势,坚持走错位化、差异化、互补化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精准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四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生态食用菌、特色养殖、生态林果业、休闲观光农业“八大产业基地”,大力开发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特色产品”。二是着力品牌促动。重点抓好“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知名商标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特色农产品营销专柜推介等五项工作,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使用“圣洁甘孜”区域品牌;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及省内重点景区建立“圣洁甘孜”特色农产品营销专柜;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全州18个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州名牌产品、州知名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着力市场拉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产品”、“飞机+农产品”宣传营销模式,鼓励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同时,组织企业抱团闯市场,积极参加广交会、农博会、旅交会等活动,促进我州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市场。

 

围绕扶贫攻坚,着力推进劳务开发

 

劳务开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甘孜州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注重政策引导。认真分析我州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形势,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5﹞32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促进我州农牧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就业指导,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能力培训。针对广大农牧民种养无技术、务工无技能的问题,充分结合“十大民生”、新村建设、水电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在岗培训、品牌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增强农牧民就业务工能力,努力拓展农牧民就业的门路和渠道。三是注重平台建设。启动“甘孜三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窗口平台,为广大农牧民就业、创业及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和渠道。

 

围绕扶贫攻坚,倾力增加农民收入

 

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任务。围绕扶贫攻坚,甘孜州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着力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按照“四大产业”、“八大基地”、“十大产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三大区域,突出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二是着力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对外输出并重原则,大力实施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协调水电、矿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加大农牧民就业培训,鼓励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农牧民经商办企业、外出务工,发展家庭手工业,从事商贸、餐饮、运输、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服务业,多渠道拓宽农牧民增收门路,力争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三是着力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按照中央、省、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部署,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草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力争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有新突破。四是着力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兑现“农业四项补贴”、草原生态奖补以及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多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增收,力争农牧民转移性收入稳中有升。

 

围绕扶贫攻坚,竭力推进生态建设

 

草原、森林资源是甘孜州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阳光是甘孜州的最好生态旅游资源。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在推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切实把草原、森林资源保护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抓住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契机,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退化草地治理“四大工程”,着力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补、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积极创建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努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围绕扶贫攻坚,合力推进基础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针对农牧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就业难、上学难”等问题,将精准扶贫与藏区新居、彝家新寨、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人口安全饮水,高原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乡村道路、农村能源、村落改造、通讯设施、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打好基础,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来的实惠。

 

围绕扶贫攻坚,努力夯实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提高农业效益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借助广东对口支援、省内“7+20”结对帮扶、成都甘孜农业区域合作等平台,切实加强对接,深化细化农业区域合作内容,积极寻求新的支持带动。同时,继续深化“院州”、“校州”、“厅州”合作,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科技扶贫和对口帮扶的实效。

 

围绕扶贫攻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我州推进精准扶贫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按照旅游全域化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旅促农、农旅结合、产村相融、景村相融的原则,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全州集中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寨。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光观农业,着力打造休闲光观农业产业带,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走农旅结合的路子,着力把农牧区打造成景区、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景观、把产业基地打造成景点,围绕国道318、317线和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打造田园风光产业带,大力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有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提升新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走廊,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对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注重把新村的“”转变成生产力,着力打造一批星级乡村旅游酒店,星级农家乐、牧家乐,开心农场,休闲农庄,快乐农家,旅游民居接待户,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力争乡村旅游收入达到全州旅游总收入的25%。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基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旅游市场,把握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需求,本着“吃有特色、购有商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产品”,着力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有民族特色、有地域风情、有纪念意义、有收藏价值的特色旅游商品、旅游食品、旅游用品,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围绕扶贫攻坚,用力推进乡村治理

 

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实施精准扶贫要坚持治穷治愚相结合,在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要齐头并进。一是强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战略布局,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强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进“一事一议”,建立完善“乡规民约”、“居民公约”,大力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秩序。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农民真正成为治理乡村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二是强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政权基础。认真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重点整治“村两委”班子不作为、乱作为、作风漂浮、缺乏向心力等问题,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年龄结构合理、经验能力互补的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好基层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三是强力推进农村经营管理,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摸清家底、界定产权,健全台账,鼓励条件成熟的村积极稳妥开展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试点,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变现,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