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与大城市匹配的安全能力
队伍正规化。
社区民警带领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
基础信息化。
执法规范化。
警务实战化。
成华公安研究公安改革相关事宜。
距离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开幕不到一周。作为大会举办地成都的主城区,为落实大会安保,确保城市平安,新一轮的治安隐患点排查拉开序幕。
繁华的“339”、建设路,这里是成都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老工业基地加大农村”上演“北改”大戏,这里也是成都治安最复杂的区域之一。
稳增长、促改革,担纲四川“首位城市”发展的成都,重任在肩。
作为“首位城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成华,流动人口过47万,日均接警量超过400起,如何保平安、促发展,提升与大城市相匹配的安全能力?
针对警力有限的地方实际,近年来成华立足四项建设,做好公安改革加减法,以创新警务运行机制为重点,探索基层减负与警务实战能力提升的双赢路径。
做好减法
在“大联动”中分流非警务警情
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双水碾派出所,从2010年起的21名警力,增加到最高峰的53名,警力一直在增长。
但警力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警情增长的速度。辖区刑事案件一年1800件,以两个民警一个探组来计算,每个探组每月要处理30起刑事案件,已严重超出探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有大量警情从指挥中心推送过来等待处理,其中还有不少属于并非自己处理范畴的非警务警情。
分流非警务警情,给基层减负,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8月,成华区24小时市民服务热线电话96966开通;12月,区网上市民服务中心上线。一个电话,市民便可直通各部门和街道,完成便民服务。
以“大联动”体系建设为契机,成华公安启动分流非警务警情改革序幕。以区“大联动”中心主要负责各类民生诉求受理、分局指挥中心主要负责社会治安案件的指挥调度为分工,当地探索建立分局指挥中心与区“大联动”中心“双中心互动”工作模式。
改革,不仅要有时间表,更要有任务图。
细化分工——分局指挥中心负责治安、刑事等5类案事件;“大联动”中心负责其他6类17项非警务事件。
规范流程——针对非警务事件推送,当地细分紧急和非紧急类事件,非紧急类事件按照民生诉求办理,紧急事件则将第一时间派政府工作人员到现场协商处置。
在硬件建设上,双中心不仅实现音频、视频互通,而且各自在值班大厅设置联动联勤工作席和专线电话,一旦对方有案事件推送过来,各自大厅中,都会有声光提示。双中心制作警务与非警务事件处置流程图,以此规范事件来源、推送渠道、反馈处置结果等流程,使整个互动过程高效有序。
为让推送信息得到高效处置,当地规定,双中心将定期通报日常联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报信息同步抄送区委区政府目督办、区纪委监察部门,对工作中不作为、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个人的责任。
警务分流的效果一目了然。
根据统计,今年1-8月,双中心共分流非警务事件8000余件。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警务改革,分流非警务信息,促进了政府部门职能归位,有效提升了联动处置整体效能,减轻了分局处警工作压力,减少了警力浪费。
做好加法
政府购买服务让人民调解进所队
7月4日早上9点,人民调解员曾大德准时出现在双水碾派出所。从今年1月起,他已经在这里“坐班”大半年了。“有事打110找警察。”然而,在基层派出所每天的接警中,有大量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已超出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为了处理好这些纠纷,今年以来,成华区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员进所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人民调解员驻所,辅助民警调解民事矛盾纠纷。
新制度的加入,给群众帮了忙,给民警减了负。
双水碾派出所民警刘智轩所在的辖区是成华区治安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随着“北改”推进,辖区内资源归属、劳资矛盾、物业管理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但辖区警力与现有人口规模比例未有明显提升。“调解纠纷不但占用大量警务资源,而且许多闹到派出所的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压根就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更让刘智轩为难的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民警“赶鸭子上架”参与的调解,最后“和稀泥”却越和越不平。
曾大德的加入,让民警尝到了专业的甜头。
今年3月,让民警头疼的陈氏三兄妹又来了,因为父母遗产分割比例一直达不成一致,此前三兄妹已多次在派出所进行调解。曾大德向当事三方详细介绍了遗产继承的法定程序,并用一上午时间,仔细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平等协商、照顾亲情的基础上,依据法规达成了分割比例,三方当即签订书面协议。在今年4月的再次回访中,民警了解到事情已基本办妥,三兄妹间的关系趋于缓和。
调解纠纷,“曾大德们”为何如此积极?原来在成华公安的倡导下,当地建立了“以奖促调、一案一奖、一案一补”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人民调解员每成功调解一起矛盾纠纷,街道就奖励20-50元。
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就此被调动起来。
今年1-8月,成华区双水碾派出所3名人民调解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调解民事矛盾纠纷1000余起,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造成的民转刑、涉法涉诉上访、群体性事件。
在加法中取得成效的,不仅仅是人民调解员。当地以“专群结合”的方式补充警力不足,也走出了新路。
去年以来,成华区整合群防力量,探索“1+2+N”社区警务模式——以一名社区民警为主体,以治安防控管理力量和基础信息采集力量为辅助,以门卫、自治组织成员、红袖套队员等为补充。
云锦社区地处成都北大门,紧靠五块石市场和五块石汽车站,社区内共有4个大型商业楼盘,5个老旧小区,常住人口7000户,加上流动人口,管辖人员过万,如此庞大的一个社区,社区民警只有唐何坤一人。
“这么多人,光是认人都忙不过来,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力。”唐何坤除社区民警职务外,还兼任社区副书记,手下能调动的正是上述力量。唐何坤以前一周仅有1天到1天半左右下社区的时间,现在有了帮手后,提高到一周有3天至4天时间可以沉下社区,专司社区警务工作。
2016年1—8月,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和群众举报的线索,破案375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20人。通过以专带群、以专促群,去年以来成华区违法犯罪有效警情同比下降18.74%。
在减法中做好加法
以信息化为支撑向素质化要警力
当警力触碰到“天花板”的峰值后,向素质化要警力就成了抉择层首先要考虑的事。
男子尾随年轻女子进入小区,在电梯内对女子强行拖拽、猥亵持续近两分钟……5月23日,发生在成华区某小区猥亵案的监控视频在网络流传。
48小时后,作案男子在龙泉驿区落网,恐慌氛围就此消散。支撑该案高速破案的,是今年3月成华区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的“智慧型”派出所——保和派出所。
“一起案件发生了,民警接报后,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线索。找线索要什么?要情报。”保和派出所所长何军介绍,今年3月,保和派出所试点建立警务指挥室,探索实行以情报信息为引领的“派出所情报信息+”勤务模式。
依托警务指挥室,成华区将情报引领、合成作战机制从分局层面向派出所延伸,案侦民警根据破案需要,能够及时进入其他相邻区(市)县情报网。派出所已经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公安分局,不必事无巨细层层请示,贻误破案时机。
以情报支撑,派出所警务模式进行重构。
今年以来,成华区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强化情报信息研判,将情报信息研判成果深度运用于打防管控各项业务上,优化派出所防控布警,提升打击效能,把有限的警力放在刀刃上,达到理性用警、集约用警、科学用警的目的。今年3月到8月,保和辖区违法犯罪有效警情下降16.57%。
与科技强警同步的,是素质强警。
近年来,成华区根据实战要求,分局刑侦、禁毒等警种专门制作了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光碟,发放至基层派出所,便于民警在战中学、干中学。分局从基层一线执法执勤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汇编贴近实战、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民警执法执勤操作手册》,进一步明确8大类执法执勤活动操作规范、执法流程,并植入手机APP软件,为民警提供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工作指引,让民警执法执勤有章可循,有效降低一线执法风险。
与此同时,当地探索开展反思式教育培训,凡大型案件侦破后或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后,都将组织参战部门、民警座谈讨论,剖析原因,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典型案(事)例点评汇编》,成为启发、教育、警醒民警的重要手段。开展“战训合一”培训班、小教官培训班等各种实战培训,不断强化民警的基本业务和技能训练,特别是加强现场控制取证,纠纷调解技巧等内容的学习培训,为民警充电加油,提升民警自身素质和警情处置效能,打造实战化职业警队。
“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也正在为分局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保障。
近年来,当地积极邀请国内政法系统专家,到分局举办“四川政法大讲堂”“刑法修正案(九)”“涉警舆情与警务危机公关”等专题培训。同时分局还通过组织民警到省厅、市局参加对口培训,组织业务骨干到优秀警务工作示范单位跟班学习,不断增强民警业务素质。
在加强辅警力量建设方面,今年成华公安高标准招聘辅警2批次共480人,使民警与辅警比例达到1:1,有效缓解基层警力不足的矛盾。此外,当地成立辅警管理办公室,将标准管理引入辅警队伍,明确招录、管理、记录、工作、考核和保障细则,当地创造的“民警+辅警”战斗实体运行模式和辅警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更是激发了辅警队伍活力。
改革的红利正在释放,处于激烈变革中的老工业基地成华,不仅发展态势让人惊叹,安全环境也让人刮目相看——
数据显示,2015年成华区在成都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排名中心城区第一。2016年1至8月,当地违法犯罪有效警情同比下降6.77%,抢劫、入室盗窃等侵财案件大幅下降。在“北改”工程累计拆迁面积达440余万平方米、促成9万居民搬迁的大背景下,实现信访总量、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群体性事件“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