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今年扶贫日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农村贫困人口不脱贫,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存在“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无法圆满“收官”。同时,就其难度而言,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可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坚持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后文简称《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仅仅一个月后的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又一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要求、细化安排、落实责任。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此小康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关键一役。一个《建议》,一个《决定》,目标明确,步伐紧凑,凸显中央的决心:这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貌焕然一新。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6亿中国人脱离贫困,最早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镇化空前发展,中国人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这是华夏大地的人间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历史任务。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偏远农村的生存生活条件还很差,有的地方甚至连吃水都困难。按现在的标准,此次“脱贫攻坚战”的任务是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比英伦三岛总人口加起来还多700万,比法国多400万。这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和衷共济,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发展是硬道理。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来看,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物质保障。“短板”必须补足,“长征”不能止步。
坚守民生底线。 此次政治局会议要求,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和社保政策兜底。贫困不仅仅与收入有关,还关系到每个家庭是否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均等可及的基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否获得基本生存保障和基础发展条件。在公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解决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坚守民生底线,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坚持人民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根本。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的重要职责,然而国家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当尽其所能帮助扶持,要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广泛发动群众,激发群众改善自身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人民群众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法治保障。 2013年元旦前夕,习总书记深入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调研,并在座谈会上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脱贫攻坚,事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在这个事业上违法、违规、不作为,是人民群众最不可接受的。必须用法律的形式将脱贫攻坚的原则、标准、筹资和资金使用等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先立规矩再出发!
(作者张源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孔新峰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