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布绿地新规划:人均公园绿地将达15平方米
市域生态绿地系统结构图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河网纵横交错、公园星罗棋布、道路绿意盎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10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出炉。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广大市民将享有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对标城市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是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因子,在改善大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隔离噪音、防灾避险、协调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编制完成的《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至今已有10年,期间成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使城市发展与绿地系统建设紧密配套,进一步发挥绿地系统美化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健康、丰富市民生活等功能,成都市在上一版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对接和落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编制了新版《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该《规划》从传统的以城市绿地为主,转向以区域为基础、城市为重点、郊区为依托,调整、完善了全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指标体系,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为建设美丽成都提供支撑。
“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前成都绿地建设发展重点。”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规划》在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还力求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引导、管理和调控。
规划目标:2020年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
据介绍,成都一直以来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在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的外部自然环境格局下,海拔高差近5000米,这为成都带来了热量差异明显的多种垂直气候带,市域范围内的生物资源形成了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为发展多样化的园林景观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成都市域范围内河流众多,主要分属岷江、沱江两大长江一级支流流域,其中市域内岷江流域面积达10670平方公里,两大水系组成的河网,在成都境内呈复合纺锤状,河网密度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
立足生态优势,新《规划》从进一步挖掘生态、游憩、防灾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的阶段化发展目标。其中,2013-2015年为近期;2016-2020年为远期;远景则为2020年以后。规划范围与规模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县级市)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划定为成都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面积约630 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都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m²的目标。
保护市域重要水系 “绝对生态控制区”内严禁项目建设
据介绍,成都市域从大的地理空间形态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西部的龙门山脉、中部的成都平原、平原以东的龙泉山脉以及丘陵地区。《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形成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针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制定了“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水系、湿地绿地系统: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对河流两侧的具体控制要求为:市域21条主干河流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市域范围内其他主要河流两侧控制林带宽度为50-100m不等。市域范围内水网密布,除了上述主要河流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农灌渠系,规划在这些农灌渠两侧建设5-10米左右的植被带。
路网也是市域绿化的关注重点。《规划》明确要求,道路交通绿化系统:市域范围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等级公路均应在道路两侧因地制宜的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形成道路绿网。沿市域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建设生态林带,两侧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市域范围内高等级公路两侧林带宽度不少于30米。市域9条绿道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铁路以及轨道交通沿线两侧各规划宽度为50米的防护绿带。市域范围内其他等级公路两侧也应建立5-10m的防护绿带。此外,成都还将不断丰富绿地功能,提高绿地在防灾避险中的服务能力,并加快发展市域森林生态旅游等项目。
规划还通过对市域主要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和建设形成结构性控制区,保护并适当扩大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保护好西部以龙门山脉为主体的自然山体、东南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的低山区,使西部山区和东南部低山区成为成都生态环境屏障。对现有的4个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与市域外的大熊猫保护区相衔接,使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
系统布局为城市降温 重点新建四个湿地
针对城区西南部、北部的热岛高温区,《规划》提出,将在中心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保护和建设相对集中的局部湿地系统,以改善这些区域的热岛现状。由于大量的房屋建筑是太阳辐射的吸热体,最新版《规划》同时鼓励开展屋顶绿化和建筑物主要吸热面的墙面绿化。
公园绿地规划方面,至2020年,中心城共规划建设综合公园45个。为方便中心城区居民就近游园,成都还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规划了布局相对均衡合理的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公园绿地。
在《规划》确定的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库中,成都将在市域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屏障、城市公园完善与建设、城市主要出入口和重要景观带建设、水生态修复工程以及防灾避险绿地建设中,积极推进6个大类,12个子项,67个工程建设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