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步走”让“贫困洼地”全面脱贫

11.01.2016  11:04

 

   广西脱贫攻坚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走好“三步”至关重要

  贫困,是广西“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作为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还有贫困人口538万。且绝大多数分布于大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与越南毗邻的边境地区等“贫困洼地”,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增收难等问题突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五个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省区之一。

  具体来看,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经过精准识别,全区超过140万户贫困户、5000个贫困村、15万多个自然村(屯)需要建档立卡,几乎所有的行政村均有脱贫任务。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统计,广西贫困村中36%的行政村未通水泥路,61%的行政村未通客运班车;50%的贫困户未解决安全饮水,38.7%的贫困户存在饮水困难;21%的贫困住房是危房,还有很多未通电。

  三是自然贫困等致贫原因复杂。广西贫困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的“自然贫困”占相当大的比重,生病、子女多、上学贵等也是主要致贫因素。记者了解到,广西贫困村致富能力普遍缺失,村办产业近于空白,近90%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四是受生态和资源限制明显。广西贫困户大多生活在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贫困发生呈现出区域性、整体性特征,对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很高。由于大规模退耕还林等因素,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区低0.35亩,近6万贫困户无耕地、无林果、无水域,超过1/4贫困户依然“靠天吃饭”。

  根据广西“十三五”规划建议相关精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53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解决好怎么精准的问题。为摸清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脱贫途径,结合建档立卡“回头看”,广西制定了“史上最严”识别贫困户标准,即“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精准识别方法,并从2015年10月中旬开始派出25万名工作队员吃住在农村、奋战在一线,全面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说:“目前全区已采集到427.45万户、1889.93万人信息。经过‘两评议一公示’以及与编制、公安、工商、国税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和快速财产检索,将其中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91.22万户农户予以剔除,接下来进入贫困户建档立卡阶段。整项工作为未来五年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扎实的依据。

  第二步,是解决好钱哪里来的问题。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成伟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温秀坤认为,除国家财政支持,自治区将成立融资平台并发行债券,有关政策需进一步细化、明晰。金融是撬动“三农”发展的根本,金融扶贫政策也要用好用活。还要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也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发挥好脱贫主观能动性。

  自治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方面要精准集中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就需要专项扶贫资金分配至县(市、区),给予它们自主决策安排使用的更大自主权;另一方面决不能沉淀资金、侵占挪用,更不能贪污挥霍,确保扶贫资金真正成为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敢乱碰的“高压线”。必须强化扶贫资金的审计、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第三步,是要解决好怎样脱贫的问题。按照中央和自治区部署安排,有关脱贫政策包括“抓产业扶贫换穷业”、“抓教育扶贫拔穷根”、“抓移民扶贫挪穷窝”等。

  受访专家指出,在政策执行中,一定要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基层大力探索和创新,尊重贫困群众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等,这才是对中央精准脱贫政策更好的落实。

  还需注意的是,针对石漠化山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区域的贫困特征,既要摘掉贫困帽子,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利用好“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措施,走创新与绿色并举的脱贫攻坚路。

  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等人认为,“十三五”期间,广西要打好“乡村特色旅游扶贫”和“科学扶贫”两张牌,办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在边远贫困山区推行“医疗往下沉、教育往上走”试点工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