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 ——达州市2016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11.01.2017  19:06

 

  “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1月4日上午,大竹县牌坊乡土竹村1组村民李阳才坐在家门口盘算来年的养猪计划,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今年35岁的李阳才过去长年多病,父亲身患残疾,是土竹村有名的贫困户。去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李阳才一家三口参加了新农合,养了10头生猪,收入3.9万元;通过小额贷款帮扶,入股5万元到当地专业合作社,年底分红3100元;除去家庭经营性支出,他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367元,有安全住房、生活用水、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全面达到贫困户退出标准。

  像李阳才家一样,2016年,我市首批12.76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1超6有”标准,实现精准脱贫;年度计划退出的149个贫困村经自验、市级抽验,均实现“1低5有”脱贫退出目标,全部圆满“交卷”。

  这张答卷,承载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每行字符,都体现着责任和担当。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首批贫困村“退出”和贫困人口“脱贫”之年。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严峻形势,市委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价钱可讲!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完成党和政府对市民的承诺,首先是“解题”要准,而“”就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摸实情、明重点。

  市委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理念,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作战总纲。

  市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锁定决胜目标,强化统筹落实,精准扶贫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2016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层层签定《脱贫攻坚责任书》,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周密部署。

  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建立起党委政府一把手“双组长”制,成立17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抽调206名业务骨干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领导包村、部门帮扶、工作组指导、党员干部联户”的网格体系,82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部覆盖,3247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其中4名正县级干部挂任乡镇党委书记、15名副县级干部挂任党委副书记……

  最强的人力物力全部集结脱贫攻坚第一线,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这张答卷,凝聚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每道解答,都是用忠诚书写着奉献。

  “虽属严冬,天寒地冻。杨家坪村却机器轰鸣,人欢马叫,脱贫攻坚战犹酣。贫困户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创业搞发展的积极性日渐高涨……”这是一位网友在“四川民声在线”的留言,感慨万源市罗文镇杨家坪村“第一书记”潘光玉带给村里的发展变化。

  潘光玉今年53岁,2015年就从万源市发改局机关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放弃了含饴弄孙的清闲日子,来到偏远高寒的杨家坪村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康。在她的带领下,杨家坪村短短时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个基层组织都是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尖兵”。在千里巴山,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坝,广大脱贫干部用执行诠释担当,用忠诚书写奉献。

  经开区斌郎乡基层干部吴中友带领群众发展香椿产业,硬是让过去的穷山沟成了如今的“聚宝盆”;宣汉县桃花乡党委书记吴小秋敢啃“硬骨头”,在全乡发动“结对认亲扶贫济困”活动,一扫过去桃花乡软弱涣散的颓势;开江县扶贫移民局陈泽胜身患疾病,仍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在脱贫攻坚这场特殊的战斗中,这样尽职尽责的党员干部数不胜数。

  这张答卷,展示的是巴渠儿女的志气和聪明才干。每个答案,都是实践的突破烁炼。

  “病急可别乱投医,分级诊疗不能急。先找村医问一问,不行再到镇上去”在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贫困户刘得才家的堂屋墙上,贴着一张“健康扶贫歌”的海报,歌词虽然简单,却涵盖了扶贫医疗政策、正确的卫生习惯、如何选择就医等多项内容,人们一看就一目了然。

  脱贫攻坚最重要是接地气,用简单的方式让群众掌握政策,无疑是“巧解”难题的关键。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地方样本”,制定出台了《超常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八条措施》,探索实施“10+N”专项行动,落实“10+7”扶贫方案,创新“5+1”帮扶机制,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帮扶活动,全力实施连片带动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新村四区合一建设,建立精准扶贫倒逼工作机制。

  省高院下派干部刘磊针对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实际,建立起“1+N+1+X”合作经营机制,即“1个专业合作社(或经营业主)+N个贫困户+村委会+各种金融扶贫政策”,将政策、人力、资金整合在产业上,使其成为连接村集体与村民的纽带、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平台,对不同项目建立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方案,村民挖掘潜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日益迸发。

  一花独放不算香,百花齐放香满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各地各部门勇于突破,奋勇争先,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新鲜经验,渠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宣汉县引进工商资本首创农村按揭房模式,解决村民安全住房问题,受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级媒体广泛关注,其做法和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这张答卷,解决好贫困群众的民生是最大的难题。每次验算,群众都是最公正的评判。

  以路、水、电、广、网为重点,实施基建项目2342个,全市新改建村道公路684.4公里,村村实现通硬化路;12.7653万人的安全饮水、生活用电问题得到解决,户户有广播电视;149个村全部有通信网络……

  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帮助5.84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推广“农村淘宝”项目,317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点;成功引进百万亩油用牡丹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覆盖5个贫困县;启动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旅游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将直接惠及2.3万名群众脱贫……

  以吃、穿、住、医、教为重点,贫困户危房改造10774户, 2.86万名易地搬迁人口住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强化医疗保障,12.7653万人全部参加新农合,149个村村村有卫生室,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2016年计划脱贫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2.4959万人全部实现低保兜底,确保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

  一串串数据就是一张张“成绩单”。一年来,围绕贫困群众最急最盼,我市全力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得到切实改善,水泥公路替代了羊肠小道,破旧土屋成了幢幢洋房,人和村美旧貌换新颜,广大群众发自肺腑的点赞,为达州2016年脱贫攻坚作出了最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