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全域扶贫连片推进三年脱贫33万人

17.11.2014  19:42

新一轮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巴中正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一体”市情,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集中攻坚,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新路子,点面结合、创新推进“1+6”扶贫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巴中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省前茅,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54.4万人。巴中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扶贫任务异常艰巨。2010年底,村道硬化率和自来水通水率不足四成,平均每5个村才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要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零敲碎打式的扶贫开发很难实现2020年前全域脱贫的目标。

 

要主动求变,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全市全域规划为100个连片扶贫开发区,缺啥补啥,大规模重点解决阻碍发展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实现公路连通、产业连带、新居连块、基本公共服务连城。”在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李刚率先提出“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三年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连片开发后进争先

 

“在每个片区内实施点面结合‘1+6’组团式扶贫开发,是目前连片扶贫工作的具体抓手。”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常委侯中文介绍,点面结合“1+6”即坚持政府主导,以“1”个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6”大扶贫工程。

 

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大多散居在海拔800米的寿南寨上,生产生活极不方便。2011年,该村被纳入平昌县元山—得胜—驷马扶贫片区,建设聚居点、集中供水点、村小教学点,配建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如今,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巴山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蜿蜒的水泥路进村连户……连片扶贫开发,让中岭村完全变了样。面貌改变还不够,关键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产村相融铺设了一条通达的致富路。2011年底,在广东打工的贫困户罗正祥看准中岭村建设新聚居点的机会,通过政府组织技能培训,协调落实发展资金,返乡开了家农家乐,去年收入30多万元。

 

农家乐的对面,就是乡里引进的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乡长向伟林说,“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全乡7个村3000多农户受益。72岁的谢孝珍流转了4亩菜地,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收入1600元,顺利脱贫。

 

该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修德介绍,全县农民流转和入股了12万亩土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了生猪、土鸡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扶贫产业。像中岭村一样,连片扶贫给巴中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变随处可见。

 

以前村里公路、自来水都不通,蔬菜得背上两个多小时到镇上去卖,还卖不上价。”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曾正平说,2011年连片扶贫实施后,公路通了,蔬菜卖到了县城,他家6个蔬菜大棚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

 

近三年来,全市共启动51个点面结合“1+6”连片扶贫开发区,其中已建成24个,覆盖36个镇(乡)476个行政村20.36万贫困人口,项目区累计脱贫26.15万人,占总减贫人数的66.7%。

 

因地制宜精准帮扶

 

连片扶贫改善了生产和发展环境,脱贫致富关键还要进村入户精准实施。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庙村村民朱学军已记不清,为了帮助他发展银耳产业,驻村干部和村里银耳种植公司的技术员到他家来了多少次,手把手教他如何选种、如何适时调节银耳棚湿度……

 

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介绍,近年来巴中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确保减贫取得实效。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今年,通江县全面启动这项工作,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13.6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后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然后根据贫困类型针对性帮扶。

 

朱学军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了有效帮扶。“有技术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银耳收入6万元没问题。”朱学军信心满满地说。

 

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了精准扶贫的“管道”,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差异化帮扶分类推进

 

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57岁的特困户张培力就住进了村里的廉租房。两层砖混结构,除了面积小点,其他和蒲家坪聚居点的普通农家楼没啥区别。

 

我是前年大年二十搬进来的,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之前,张培力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坯房里,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梁断了好几次。2012年7月,南鹰村规划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时,为村里5户特困户修建了廉租房。

 

现在住得巴适,每个月只需交60元房租。”特困户谭元德不仅住进了廉租房,还建起了两亩茶园,投产后增收8000元以上。村支书谭顶一说,去年产业扶贫项目为谭元德提供了茶树苗,并由村里的茶叶生产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让贫困户优先进入产业园区、优先加入合作社、优先接受技能培训,对特困户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公益性岗位,确保扶真贫。从今年起,全市每年选择20个最贫困的村和1000户最贫困的家庭集中扶持。”王伟说。

 

2010年底,巴中全市有30.89万户农村土坯(茅草、危旧)房、5.6万户灾害危险区和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房急需搬迁改造。巴中分类推进“巴山新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为把好事办好,把难以在原地脱贫和公共服务设施难配套的贫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供多种选择。对愿意入住“巴山新居”的贫困户,根据贫困程度在每户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元—1万元补助,同时帮助协调银行贷款,由村组调剂部分土地,异地搬迁扶贫;对不愿意搬迁的危旧房贫困户,对其住房进行维修改造;对无力买房但确需迁建的特困户,建设农村廉租房解决住房难题。

 

注重引导扶贫扶志

 

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在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在扶贫开发中,致富带头人王启孝在村里把撂荒的土地租过来,从最初尝试种植猕猴桃、黄花、蔬菜以及养羊、养鸭等产业,后逐渐摸索出与市场接轨的葡萄种植,让村里每亩土地发挥出1.4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王启孝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村民逐渐转变观念,主动寻找致富门路,纷纷向王启孝讨教经验。随着市场口碑的打响,掀起葡萄种植的热潮,西南村的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21亩,年产值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9000多元,全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大道。

 

近3年来,巴中大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发动,对贫困地区村组干部、贫困群众实施扶贫培训,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项目规划群众知晓率达100%,村民或村民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项目达100%,扶贫项目实现了民投、民建、民管、民享。

 

延伸阅读

 

——我市已制定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年-2020年)

 

巴中坚持市域统筹城乡扶贫、片区“组团式”集中连片扶贫、点位“挂包帮”精准扶贫的思路,科学编制《巴中市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片区三年(建设一年、巩固一年、提升一年)实施规划、分年工作计划,构建了规划到片、到村、到户的扶贫规划体系。在空间上全域规划,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实施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到2020年建成41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在内容上全面规划,将“巴山新居”、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各类专项规划纳入扶贫规划,确保建设一片、脱贫一片、致富一片。在时间上全程规划,按贫困程度先难后易,全市划分为100片,每年每县(区)启动实施2—3片,到“十二五”末建成中心村100个、聚居点1500个,覆盖23.98万户、95.9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52万人。(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