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大屠杀“幸存者”讲述抗战难童流浪记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12月11日,著名科普作家、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刘兴诗教授给学生们作了以主题为“我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没有让人帮扶,已84岁高龄的刘教授独自走到讲台中央,执意要站着向同学们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谈到7岁的时候父亲带自己去南京江边看日本军舰的时候,他突然蹲到地上做捡东西状。“当父亲告诉我那是把大炮对着我们的日本海军舰时,我一下子就恨起这艘军舰。捡起一块石头扔过去,恨不得把它打沉到水里。那面随风飘扬的太阳旗就像毒蜘蛛般。”
“突然有一天,爸爸回到家后就叫我们赶快收拾东西到重庆。当我们一家人走到街头时才发现,满街都是惊恐的人群,大家像潮水一样朝下关码头涌去。岸边停靠着好几艘轮船,数不清的人争先恐后地顺着舷梯和跳板往上爬,而船票根本就用不着。”刘教授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场面,“后来我才知道,上海沦陷,敌军已经打到了苏州,正向南京一路大屠杀过来。”
为了记录这段历史,刘兴诗在80岁高龄时写了《抗战苦儿流浪记》一书,后又补充改定,将于今年12月底再次出版。希望我们的下一辈能够记住这段沉痛的历史。
谈及抗战年间那些爱国英雄,刘教授充满了感激和敬意。“曾经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放弃了家庭,为了人民放弃了自己的妻儿老母,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原谅那些为私利而背叛国家的人和事呢?”情到深处,刘教授颤抖着身体,从包里摸出一方小手帕默默地擦着眼泪。
擦干眼泪后,刘兴诗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在场的同学们,顿时脸上充满阳光,“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考上大学,出国留学,然后换一张绿卡在国外安享晚年就是成功吗?大家千万别这么想啊!不要因为考试失败、名次后退就觉得学习无用,不要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觉得人生无望,你们要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啊!”
谈及当年的他在防空洞中学习的艰苦经历,告诫同学们要在如今的好条件下好好学习,不要忘记过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式确立后,在有生之年,我会在12月13日前往南京,为死难者们献上一束菊花。”他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接好这支爱国的接力棒 ,将民族在苦难中爆发出的精神永远传达下去,勿忘历史,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