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宣战 从点滴做起

13.05.2014  10:30

编者按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脱贫,重在发展产业,既需要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苦干精神,也需要科技支撑、技术推广、机械化服务、信息化手段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点帮扶。近年来,农业部持续定点扶贫,涌现出一批典型模式和人物,请看——

   农业部人事司——

  请实用人才到典型村“授课

  “十二五”以来,农业部人事司在新疆、西藏和贫困地区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当地培养造就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截至2013年底,示范培训项目共为新疆、西藏和贫困地区培养了8000多名各类带头人。

  通过在新疆、西藏和贫困地区遴选先进典型村作为培训基地,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请到先进典型村,通过听、看、学、谈的培训方式,让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现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训课堂。

  为了提升培训效果,人事司根据当地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特点设计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教材并挑选适合对口的授课教师开展特色教学。其中,创业兴业课程现场挖掘学员自己的创业案例开展教学,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深受学员欢迎。

  为了让参训学员学有所获满载而归,培训建立完善了部署落实、全程跟班制度、培训评估制度和无缝衔接制度,并开展跟踪服务活动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扎实工作换来丰硕成果。示范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通过学习老一辈优秀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先进事迹,新一代村官们充分认识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带领群众发展的本领。借助培训班这一平台,部分省市还成立了学员协作会、大学生村官联合会等,在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了产业对接,产业互动,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不断成长。

   农业部科教司、畜牧业司——

  培育本土人才技术落地生根

  “藏区畜牧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2010年的一条建议得到农业部高度重视。2012年1月,农业部科教司启动了5个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实现了示范社区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提升。

  注重利益主体参与。以牧民为主体,让其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实施、评估过程,确保项目结束后,技术成果和模式在实施区域得到持续应用推广。

  项目注重突出特色优势。根据各示范点的优势资源、产业特色,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生产技术和示范模式。

  注重本土人才培养。项目的首席专家都由藏族专家承担,并与内地专家结合,项目期间要求培养一批从事青藏高原草地畜牧科研人才队伍、农牧民技术骨干,建立一批科研平台和田间学校。

  注重组织管理创新。成立由部、省(区)和州有关领导组成的协调小组,5个项目的首席专家和协助专家组成总项目的执行专家组,8个示范县组成项目实施小组,示范社区组建与各专项对应的牧民兴趣小组。

  两年多来,在国内40多个优势单位和400多位优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5个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初步形成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新思路,并集成创新了一批适应青藏高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技术和模式。

  据统计,项目共改良或恢复退化天然草地19520亩,建植打贮草基地11997亩,建成社区草产品加工示范点2个、多玛藏绵羊选育基地1个、加工生产线6条,制定地方标准17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3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

  致力科技支疆加快成果转化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支疆的工作力度。“十二五”以来,全院与新疆有关研究机构联合承担实施科技项目55个,共建和完善试验示范基地33个,组织科技下乡2600人次,为新疆培养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2.85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2个。通过实施科技项目,有效提升了新疆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科技素质和成果转化步伐。

  在联合实施项目上,中国农科院与新疆有关科研单位先后筛选出大豆、辣椒、番茄等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10多个,明确了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在新疆不同地区发生及流行规律,形成了新疆褐牛冷鲜肉加工技术与产品标准等。

  在加强技术服务上,在关键季节选派专家现场指导农牧业生产。玉米专家与新疆兵团组建了玉米高产研究协作网络,果树专家在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香梨病害防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生物防治专家同新疆石河子农业科技开发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系列产品试验示范,构建了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国农科院在阿拉尔、石河子和库尔勒先后建成了棉花生态试验站,并建立了1万多亩的试验示范基地,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已占新疆棉区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塔城地区开展了大豆新品种培育与高产创建,“中黄35”创421.37公斤的单产纪录。

  此外,中国农科院先后派出8名干部到新疆挂职。同时,加大对新疆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基层的检测能力和疫病防控水平。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长期帮扶精准帮扶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定期召开办公会,研究落实措施,将教学媒体资源传播、人才培养确定为长期帮扶方式,尝试建立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长效机制。

  中央农广校是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优势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实施中,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把传播先进农业技术放在突出位置,把传授致富技术作为帮扶重点。针对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地区特点,支持教学媒体开发,加强教育培训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开发制作农业实用技术的文字教材、视频教材将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传播给贫困地区、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农牧民,帮助提升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地区媒体传播能力和水平,增强农牧民致富技能和本领。

  通过开设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组织基层农广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阳光工程师资培训班,中央农广校将休闲农业理念、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内涵、教育培训理论方法传输给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地区,加强了村级农村发展带头人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培养了一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和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他们带动当地的农牧民发展生产,为发挥农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实施广泛的教育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为做好扶贫开发及援疆援藏工作,中央农广校组成专门调研组,到黑龙江富裕县、新疆农广校和沙湾县三道沟村实际走访调研,瞄准最贫困的农牧民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精准帮扶。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科技扶贫服务产业

  “十二五”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针对贫困地区及新疆、西藏等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坚持走科技扶贫道路,依托项目带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在湘西自治州挂职期间,在保靖县葫芦镇大岩村建立了“保靖黄金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带动大岩村2011年黄金茶种植面积达到5200亩,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一举从贫穷落后的苗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村。

  农技中心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批农技推广干部。2013年,在湘西州举办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培训班,对全州100余名县乡两级骨干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互动式农技推广方法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服务能力。同年,在内蒙古举办农技推广骨干人员专项培训和设施农业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

  此外,加速农技推广应用。农技中心干部熊延坤在西藏自治区农技中心挂职3年,累计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平均增产103斤左右;连片推进高产创建示范30万亩,亩均增产10%~25%;引进试种青稞品质13个,推进了西藏青稞品种的更新换代。

  2013年,中心针对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需求,组织遴选了13个农作物适用品种和14项适用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蔡学斌——

  描绘产业“规划图”护佑百姓“命根子

  蔡学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7月,赴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自治县开展援青工作,2013年8月,荣获青海省委、省政府第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援青干部称号。

  河南蒙古自治县被誉为“青海最美的草原”,又有牦牛、欧拉羊、河曲马等优良畜种。但丰富的资源与落后的经济之间极度不平衡,作为首批援青干部,蔡学斌深入调研,编制了《河南县有机科技园区规划》,使有机畜牧业逐渐成为全县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2年,在蔡学斌的帮助下,河南县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畜牧业保险试点工作。当年,河南县连续下了10多场雪,直接经济损失达2226万余元。阿木乎村多杰家死了3只羊,要是以前对他来说损失很大。现在,他得到了750元赔付款。蔡学斌说:“750元钱或许不多,但是在老百姓的心里,却是命根子。”2012年,蔡学斌还协助“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面对青海省种薯生产基地相对分散,又缺少种薯贮藏设施的现状,蔡学斌参与完成了《青海省小寨良种试验站马铃薯种薯(400吨)贮藏窖建设项目》设计;为海北州政府组织编制《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规划》;为青海大雪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青海省柴达木现代农业枸杞产业综合示范园区规划》等。同时,针对目前青海省蔬菜、肉类保鲜库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组织中国农科院、国家保鲜技术中心和中国农机院专家开展全省农产品物流保鲜现状调研,完成《青海省产地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蔡学斌还积极协助河南县申报并落实当年农业部财政支农项目,不仅为河南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储备了技术人才,也为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开辟了道路。

   农业部信息中心援藏干部李涛——

  踏下心来下苦功接通藏区“金农”线

  2010年7月,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第六批援藏干部,农业部信息中心李涛走进了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近三年的援藏锻炼,李涛深刻地体会到,只要踏下心来下苦功,办法总比困难多,收获总比付出多。

  李涛所在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政策法规处和市场信息处,主要负责“金农”工程一期地方项目西藏自治区的建设工作。“金农”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12个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对提升西藏农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困难和工作压力,李涛坚定地选择了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李涛一遍一遍地修改方案,一轮一轮地采购谈判,几乎对每一台设备的调试、每一根线材的梳理,每一个环节的工程监理都亲自参与,为当地信息化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西藏工作近3年,李涛没有因私事报销过任何费用,哪怕是一张出租车票;没有接受过承建商的宴请、礼品等,他用行动恪守着清白做人、坦荡做事的人生准则。

  来到西藏工作生活,李涛对环境感触最深的就是缺氧、干燥和寒冷,他想出各种办法解决,力争以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因为工作,李涛每年都是最晚回内地休假的人,年底农牧厅常常只剩他一个援藏干部。李涛常说,这几年,自己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也在努力去践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工作岗位在哪里,都会继续努力,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在西藏期间,李涛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是西藏给了我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是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帮助使我克服困难,坚持工作。”李涛的父母上了年纪,儿子只有3岁,但他毅然放弃自己的小家来到西藏,他想用自己在援藏期间的出色工作,回报家人的支持。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援藏干部苏春华——

  为解农机一道题跑遍那曲11县

  现任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处副处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干部苏春华,承受着高原缺氧、道路艰险、语言不通、民情生疏、社情复杂等诸多困难,忘我奉献,成果显著。

  2013年7月,苏春华来到西藏。他自觉地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融入藏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援藏工作的突破口,克服生理和心理困难,积极参加“进村入户、结对认亲”实践活动;驱车数千公里,跑遍那曲地区11个县,深入了解当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现状、存在的问题;主动开展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运行情况调研,掌握当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全面总结分析促进藏区农机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以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保障,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主并重、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重点示范与面上推广并重、探索实践与经验积累并重的发展思路,得到广泛好评。

  面对西藏自治区农机化技术支撑力量薄弱,行政管理部门人手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苏春华依据国家政策和藏区实际,先后主持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国家财政补贴农机具经销商管理办法、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办法、非通用类和自选类农机补贴产品分类分档及补贴额测算办法等规章制度,为西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奠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基础。积极推动把农机购置补贴购置落实情况核查结果作为考核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的评价指标,并主动协调软件开发公司完成设备安装、软件发布、数据处理等工作,开展市、县各级管理员及用户技术培训。根据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现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农机安全检测和驾驶人培训,编制检测流程、检测设备采购方案和驾驶人培训方案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