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开展“结穷亲、交富友、共幸福”活动
今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紧紧围绕四川省委“走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活动部署,深入推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开展了“结穷亲、交富友、共幸福”干群连心连手活动,激发全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保证群众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发展有人助,着力建构干群齐心奔小康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致力无缝链接,搭建服务平台,万民党员驻基层,结穷交富全覆盖
改变传统“只管穷、不理富”“只管联、不服务”联系服务弊端,不断拓宽联系服务领域,创新联系服务方式,深化联系服务平台,通过构建“三覆盖”机制、搭建“三平台”体系,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域覆盖、多方帮扶。
党员干部联系“三覆盖”:构建区级领导、部门、党员干部“三位一体”联系服务群众全域覆盖机制。一是区级领导、部门结对联系乡(镇)、村(社区)全覆盖。全区21名区级党员领导、100多个部门(单位)分别与全区53个乡镇(街道)、691个村(社区)建立了结对联系,特别是对后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1名区级领导+1个片区工作组+2个区级部门”的捆绑式联系帮扶机制。二是穷亲结对全覆盖。全区党员干部与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学生、残障人员、失独家庭、低收入家庭、企业退休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其中科级领导干部要结对帮助2户以上困难群众,一般党员干部要结对帮助1户以上困难群众,实现党员和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全覆盖。三是富友结交全覆盖。全区党员干部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与辖区内所有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项目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结对交友。活动开展以来,全区4.5万余名党员干部“结穷交富”10万余户,其中与2.3万余名产业、项目、技术等带头人建立了交流联系长效机制。
党员干部服务“三平台”:建立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一是区级部门设便民服务台。整合远程教育、互联网等网络信息资源,在全区组织、人事、民政、住建、交通、地税等23个重点部门和3个休闲广场等人口集中地设置了40多个“民情民意一点通”网络便民服务公共平台,24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解答、就业指导、健康咨询、办事指南等信息咨询服务。二是乡镇(街道)场镇设村(社区)驻乡(镇)接待点。各地依据传统,每逢赶集天,组织各村(社区)党员干部集中在接待点坐班,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三是村设党员干部便民服务流动办公室。整合现有69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等资源,党员干部定期为群众提供证件代办、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二、聚焦群众增收,实施分类帮扶,打通交流壁垒,穷亲富友共奔幸福路
打破以往“给钱给物不给力、给水给鱼不给渔”联系服务固定模式,充分依托党员干部的个体优势,深入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实际,针对性开展“三帮三促”联系服务活动。同时,发挥党员干部载体作用,建立“三联”制度,打通“穷亲”与“富友”联系交流壁垒,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结穷亲“三帮”:围绕“解民困、增民智、提民劲”目标,全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升致富技能、树立发展信心。一是帮解困难。针对空巢老人、失独家庭、残障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众,重点解决他们出行、饮水、医疗、卫生等方面困难;针对留守儿童、特困学生,重点从教育辅导、心理调节、生活照料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二是帮提本领。针对受灾群众、低收入家庭、失业家庭,组织农业、畜牧、科技、职业院校等部门党员干部,大力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家畜养殖、树木栽种和特殊工种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三是帮提信心。党员干部采取进村入户宣传改革发展政策、带领群众实地参观发达地区等方式,带领困难群众走出“越穷越愁,越愁越穷”的恶性循环,重塑向往幸福生活的信心。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全区2多万名党员干部解决群众饮水、出行、就医等具体困难4300余件,开办技能培训580多场次,培训人员1.5万余人,提供就业信息2150个。同时,通过思想引导,大大改变了困难群众“农民就是种田、种田就是种粮、种粮就是自食”的传统农耕观念,全区万余名困难群众发展现代农业、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高涨。
交富友“三促”:坚持“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原则,大力促进各类带头人产业升级、项目推进、回报社会。一是促产业升级。组织商务、工商、地税等党员干部,采取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的生产实际,结合自身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优势,与联系人一起共同破解产业规划、产品调整、市场对接等问题,促进其产业提档升级,增加效益。二是促项目推进。借助住建、交通、审计等党员干部优势,帮助“富友”争取项目资金、加强项目评估、做好项目管理,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争取项目资金5300多万元,参与项目318起。三是促回报社会。大力引导“富友”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群众”的价值观,积极履行社会公益,帮助群众解决出行、饮水、就业、就学等困难。在联系党员的号召下,达川区天马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才平,出资10多万元,帮助周边群众打2口水井、维护1.8公里道路,深受群众称赞。
共幸福“三联”:打通“穷亲”与“富友”联系交流壁垒,搭建互帮互助桥梁,推动两者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深度交流,携手共创美丽幸福生活。一是信息联合。借助短信、电话、微信、QQ等媒介,建立“穷亲”“富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分享政策、市场等信息,碰撞思想,激发动力。百节镇三牌村魏大旭创办乌梅酒厂致了富,活动中,通过联系人“牵线”,与隔壁观音桥村村民王显忠结成了对子。今年1月,魏大旭得知乌梅需求将增大的信息后,第一时间与王显忠取得了联系,商定帮助王显忠承包了200亩的乌梅果林,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二是资源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穷亲”“富友”互补互动供给链,实现“穷亲”在人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与“富友”在市场、项目等资源相融互动大力解决“穷亲”收入短缺、“富友”资源不足的困难。双庙乡二东村蔬菜大户王敬平,由于人手、土地有限,浪费了很多市场。针对他的困难,农业局干部何渠华让他和村上的3户困难群众建立了联系,采取群众出土地人力、王敬平出技术设备的方式,一同发展大棚蔬菜。三是发展联动。以“富友”为龙头,采取“企业+农户”“大户+散户”的形式,带动周边“穷亲”发展现代农业,走规模发展、集群发展道路,让千家万户的穷亲小市场融入千变万化的社会大市场,实现困难群众增收致富。采取这种模式,全区1200多名群众自发成立了1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0个水产专业合作社。
三、突出机制激励,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群众满意,结穷交富见实效
坚持把建全服务体系作为活动是否群众满意,取得成效的关键,重点采取蹲点、上门、亮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服务群众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赢得群众认可。
一是蹲点服务。明确规定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蹲点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全年累计时间不少于2个月。重点采取入户问询、院坝座谈等形式,定期深入联系乡镇、村(社区)、联系对象家中调研,面对面倾听群众声音,共同研究和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区11名区委常委带头深入联系点,蹲点收集意见建议530多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58件。达州市达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叶祥金驻入联系点洛车乡2天,重点围绕灾后重建工作,走访了虎盘山村32多户村民,根据群众意愿,及时调整房屋规划、道路建设等措施15条。
二是上门服务。建立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点登门走访常态机制,自带行李、自交伙食费,坚持与群众坐一条板凳,用土话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党员干部每年上门服务不少于20个工作日,累计不少于3个月。重点开展好“脱掉鞋子干天农活”、“接留守儿童进城过个周末”等活动,与联系对象结亲戚增感情。同时,建立好民情台帐,准确掌握联系对象家庭人口、农业生产、主要收入、子女学习等基本情况和主要困难。通过发放连心卡等形式,做到群众对联系干部的姓名、电话、单位和活动要求“四知道”。全区发放党员联系帮扶“一卡通”13万多张。
三是亮诺服务。督促党员干部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重点承诺解决一批基层群众饮水、行路、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切实增强承诺事项的执行力,汇聚各方力量,主动履行承诺,确保工作质效。同时,要求所有承诺事项要在联系点的党务政务公开或“万名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互动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区5.4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分析联系对象实际,形成问题分析报告2.3万份,承诺亮诺10.3万余个,提出解决办法8万多条,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达川区委建立联系服务群众考评机制,采取组织纪检干部、“二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成立监督组形式,分片区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进行明察暗访,对表现优秀的党员干部,通报表扬,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进。同时,作为党员干部选拔重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活动中,有7个部门和58名党员干部因走形式、讲过场等被全区通报问责。(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