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干,脱贫攻坚一呼百应

16.05.2016  21:16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方山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农民想干,脱贫攻坚一呼百应  

  白墙、红窗、青瓦顶,“巴山新居”拔地而起,门前果蔬连片,远处青山逶迤,彩砖小路连户,这就是眼下的方山村。

  昔日的方山村难以想象:土坯房,泥巴路,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短短两年,一个贫困村是如何富裕起来的?四川省巴中市相关负责人说:“关键是外力激发内力,脱贫奔富,还是要靠村民自己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关键是选对路子,让脱贫有希望、有信心

  方山村蔬菜产业园内,村民李兵在田垄间手起手落,麻利地栽下葱苗,这么精干的汉子,很难同“懒汉”联系起来。

  就在两年前,方山村被通江县确定为精准帮扶贫困村,驻村干部找到李兵,劝他发展产业,但他拒绝了。“一是父母多病,家庭负担重,二是没啥技术,干什么心里没底。”李兵说。致富无门,一年年挨过来,都快40岁了,他还是个单身。邻居说他是懒惯了。

  工作队进驻方山村,挨家挨户地走访,发现像李兵这样心态的不是少数。“脱贫脱贫,不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起来,再好的政策也难见效。

  扶贫先扶志。工作队扎在村民堆里,召开坝坝会,围着火塘找路子,定措施。民胜镇副镇长、驻方山村“第一书记”闫军说,家常话里出思路,方山村的脱贫路径渐渐清晰:围绕“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打造农业观光、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

  2015年春,村里的发展规划图进了村,上了村广播,村里人行动起来了。

  激活沉睡的资源。村里引进3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700余亩,租金为每亩每年500斤水稻,村民每年仅土地流转收入就有85万元,年底还有股本分红。1700亩生态果蔬园的管护,每年能提供80多个固定岗位,而到摘果、包装和采藕等时节,季节性用工达600多个;村里还建立传统作坊,带动10户人制作酸水豆腐、米豆腐等特色乡村美食。

  “政策好了,不能政府包揽多了,关键是让农民自己干。”闫军说,到今年底,村里将开办20家农家乐,带动近200人从事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年旅游收入预计能上千万元。

  “村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了。”李兵说,去年他养了1头母牛、1头母猪和两头育肥猪,种了几十棵果树,改造了房屋、厨房和厕所。他说,现在村里企业打工,每月收入不下2000元,“路子对了头,有技术帮扶,只要肯出力,咱也能过上城里人生活。

  断“穷根”谋“新路”,政策给力,让各类要素加快聚集

  “噼噼啪啪……”鞭炮声中20多个穿着朴素的村民列队、下跪、上香,他们祭拜的是一间即将拆除的农家堂屋——李家大院,这里住过李家几代人。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必须断“穷根”谋“新路”。方山村共有194户人家,村里按照“巴山新居”建设的要求,分别在南垭场和石柱头两个地方规划了两个聚居点。集中安置点的新房漂亮,水电气路“四通”,空调电视网络齐全,商店、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就在社区,一步跨入城镇生活。

  鼓励搬迁扶贫,村里出台政策:拆除穿斗结构房的,每平方米补助300元钱,拆除土墙房屋的,每平方米补助200元,拆除猪圈、院坝的,每平方米补100至120元不等。

  尊重农民意愿。村民不愿意搬迁的,可以旧房就地改造,也有相应的补偿和奖励政策。

  李家大院的李洪海、李治、李显瑞、李建议4户人家,祭拜完老房子,就在新房里忙活开了。从去年6月到今年3月,就有126户人家入住新居。

  精准脱贫,好政策密集落户山村。农村道路专项、扶贫搬迁贷款、小农水、国土整理等项目资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让方山村村民脱贫更有底气了。

  李兴章,过去是有名的“扯筋客”,却第一个在公共设施土地征用协议书上签字,并改建住房,办起农家乐;曾经“扶不起”的李先武,率先在方田坝水库移民协议上画押;一向沉默寡言的李福章,主动申请担任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工作;在温州务工的张都、张龄云夫妇,回村里开办农家乐;在成都物流业干得红火的张建中,回到村里建设四星级乡村酒店……

  各类要素加快聚集,激发内生动力。去年一年,方山村有39户、179人实现脱贫。“剩下的16户、50人,今年将全部脱贫。”闫军满怀信心地说。

  因户制宜,不搞一刀切,上项目、怎么干村民说了算

  “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因素。”巴中市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方山村五社28岁的李胤泽回忆,他16岁就到上海打工,2014年带着8万元积蓄回村发展养殖业,一下子买回15头黄牛、几百只鸡鸭,在家人支持下,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2015年村里统一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他家的牛圈正处于核心区,需要关掉。

  村支书张建国上门商谈,李胤泽一听就愣了。张建国说:“不是不叫你干,你跑过大上海,现在养牛养鸡,有点屈才了不是?你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项目,与村里的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咋样?

  李胤泽经过深思熟虑,打算开办一个农家乐,把鸡鸭圈移位,搞成土特菜品“后厨房”。可母亲一时转不过弯,好不容把这些小牛养大,一说到卖牛,老人眼泪就流了出来。李胤泽抹掉母亲的泪珠子,说:“开农家乐,又热闹,又能避寒暑,你们干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累了。

  “全村人都没想到,李胤泽这娃儿,从跟他谈话到处理养殖场,一个星期就搞定。”  张建国说。

  清理完养殖场,接下来就是厨师培训、餐厅布置。今年3月1日,李胤泽的“方山田园印象”农家乐正式挂牌开张。“‘三八’妇女节那天坐了11桌,由于场地不够用,还放走了一些客人。”李胤泽心里比蜜甜。

  六社的胡继祥不愿意搬进新区住,他对村干部说:“我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还想种地。”  村两委充分尊重胡继祥的意见,没有搞“一刀切”,更没有强行让他搬,而是安排他在新建的乡村旅游核心景区旁改造了一套旧房,穿斗梁,人字顶,典型的川东民居风格,窗户墙壁粉刷一新,新换的碗口粗的木料散发着清香味,新修的水泥院坝还有花池、栅栏陪衬。

  村有大规划,他有小蓝图。胡继祥着手发展庭院经济,3万元贫困户补助款救了急,他在房后修了一个蓄水池,一是土种果树,二是土种沙参等中药材。当下,苗木逢春,长势正旺。胡继祥把地里活安排停当,又到村里的酒店当清洁工,干一天得100元。“好像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身上那点腰疼的小毛病也不见了。”胡继祥一边在庭院里挖水沟,一边对记者说。

  内生动力焕发生机。2015年6月,道路建设、水库扩容、自行车健身道、运动场等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如今,村里的工程基本完工,在今年4月18日举行的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上大秀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