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试点全科医生改革 22%的家庭将有家庭医生
原标题:22%的家庭 将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成都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
今年我市将建2200支全科医生团队,初步建立“基层首诊”就医模式
2200
2014年将建立的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团队数量
22%
全市争取实现与全科医生签约家庭的覆盖率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在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中医管理局等五部门,本月联合出台《成都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大力试点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在2014年建立2200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团队,试点期内将争取实现全市22%家庭的签约覆盖率,初步建立“基层首诊”的就医模式……使市民逐步享受全科医生团队提供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市民健康问题 先由全科医生首诊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是一个医生对应一个病人,现在则是尝试全科医生团队对应病人,实现对居民全程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根据全科医生制度,市民健康问题首先由全科医生首诊、分诊。病情不严重者由全科医生处理;病情严重者被送往上一级的医疗机构,进而缓解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的看病难的问题。
《方案》提出积极推广的“基层首诊”、“转诊确认”制度,将制定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签约服务的参保人员通过基层首诊及转诊到医院的政策措施,如儿童及中小学生因病情需要经全科医生转诊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等。
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称,届时还将在医保支付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全科医生制度的新型支付方式,为初步建立“基层首诊”就医模式提供保障。
成都对全科医生从业资质的认定主要分为三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取得全科医生资格后,执业地点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和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医务人员,可采取多点执业的方式,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社会上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医务人员,可经审批后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诊所,并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青羊区尝试5年 全科医生队伍达62支
青羊区2009年在辖区内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到现在,11家服务中心共有62支队伍、199人,签约的户数比例占到21%。
“开始尝试成为全科医生时,很不适应这种转变。”新华少城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主任蔡正华说,以前当内科医生时,只需要在医院等病人看病,当全科医生后反而要主动上门找病人,还要实时跟进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心里产生了落差,工作也变得更多更重。”最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因为初期居民对全科医生的不理解,而遭受到的闭门羹和白眼。
一次次解释后,居民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型模式。“他们自己算好复诊的日子,遇到突发问题愿意和我交流。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一个电话能找到医生上门帮忙。”蔡正华说,多年相处下来和居民们成了朋友,“他们的健康就是我的职业骄傲和动力。” 成都晚报记者 李诗敏 李培洋
全科医生
团队组成
全科医生
社区护士
公共卫生医生
乡村医生
◆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又称家庭医生,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方案》鼓励多种执业方式、多地点执业、按需组建团队执业。
居民怎样选择签约全科医生团队
城乡居民可在本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选择签约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期限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签其他全科医生团队。
每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600户(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病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占签约人数一定比例。
全科医生服务平台(政府提供)
基础平台
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是其基础平台。依托现有医学检验的卫生资源,以协作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团队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服务。
技术支撑平台
依托专科医生、公共卫生专家和全科医生骨干组建专家技术支撑平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形成有效快捷的转诊会诊机制。
培养平台
通过完善信息化服务监管平台,健全“二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卫生信息化系统,实现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等。
全科医生监管考核
探索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估通报制度,考核以全科医生或团队为对象,包括对服务质量、医保费用控制的监督考核和评估,结果将通过相关机制公示。
全科医生报酬——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全科医生服务费用由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医保基金和居民个人分担组成,按年收取。今年,暂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个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