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美丽新房子 奔向幸福好日子

27.11.2015  11:24

 

记者 杜静 杨琦 文/图

    一年前的11月2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扰乱了平日的安宁,康定、道孚、泸定、丹巴、九龙等地受灾严重,三年灾后重建工作随之启动。如今,一年过去了,灾后民生重建进展如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灾区,关注灾区民生重建工作的推进。

    11月的塔公草原,早已不复夏日的生机,但是康定市塔公镇江巴村73岁的老村长达吉却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明年,他们的新村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他们的生活也将迎来几十年以来的巨变。

    重建的是住房 更是温暖

    初冬的艳阳温暖着草原上的江巴村,村里重建的新房已初具规模。灰色的石墙红色的窗,纯木的门窗和地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安置点的房屋主体均已全部完工,准备装修的每栋新房,都让等待入住的33户村民十分期待。

    夺拉嘎姆村与江巴村相离不远,也是康定“11·22”地震的中心。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八这天,村民翁青吸引了很多羡慕的眼光。因为这一天,他正式告别住了近一年的救灾帐篷,乔迁到重建的120平米新居。搬完家的他正和妻子白玛旺姆围着暖炉喝奶茶,聊着今后小家庭的规划。

    “新房子比以前的老房子宽敞明亮,平整的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我们都特别高兴。”地震前,翁青一家住的是狭小的土石结构民房,地震时,房子被震塌。当天,翁青一家搬进了政府的救灾帐篷,一住就是一年。这期间,华西集团在可施工条件下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基础设施,同时修建安置点的新房。翁青的房子除了自筹10来万元,政府还补贴了6万元。在康定“11·22”地震一周年之际,翁青一家成为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第一户搬进新居的村民。之后,康定第一批入住灾后重建新居的村民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家。

    截至目前,康定市农房重建在建425户,占23.64%;完工584户,占32.50%。农房维修加固在建1975户,占20.28%;完工6980户,占71.67%。城房重建在建549户,占73.89%。6060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工。4个安置点累计完成投资4890.00万元,其中,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32栋农房主体全面完工,5栋房屋完成内部装修,接待中心完成80%内外墙装饰,中心广场完成片石铺设100%;江巴村集中安置点33栋农房主体全面完工,2栋房屋完成内部装修,接待中心主体结构已封顶,沥青路面铺设和边沟砌筑完成100%;中谷村集中安置点17栋民房完成外墙保温施工,11栋完成内墙抹灰工作,12栋完成外墙贴砖工作;鱼子西村14栋民房主体完工,12户完成一层墙柱。

    据塔公镇党委书记牛麦仁真介绍,今年6月,安置点抓住利好时节抢抓重建工期,承建方华西集团避开断裂带科学选址,并按抗烈度8度设防施工。同时,按照当地建筑风格进行重建设计,房屋门窗和墙上的图案、花纹也是请当地的工匠来描绘,充分尊重民俗民意。“安置点配套建设了游客中心、道路广场等公共设施,所有农房主体也已完成,年底前重建户就可以全部入住。

    重建的是工程 更是责任

    平坦干净的道路迂回蔓延在灾后重建的村庄内外。负责施工的华西集团四川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王伟告诉记者,他在工地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江巴村,还是夺拉嘎姆村,亦或其他施工地点,施工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往。高原上时而暴雨,时而冰雹,时而电闪雷鸣,时而狂风大作,恶劣多变的天气常常导致交通受阻、施工困难,时常有施工人员因为高原反应晕倒在项目现场;出去施工,因天色多变,很容易掉进很深的泥沼里无法自救,只能苦苦地等待救援;在施工过程中被雨淋湿或被强烈的阳光晒脱皮更是家常便饭。

    “夺拉嘎姆村原在一片沼泽地上,前期施工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挖掘机‘挖’出来的。”“他本来说要结婚,结果为了赶工期,好几个月都下不了山,被丈母娘骂惨了。”“我们在工地上,天天都是一身泥,衣服根本洗不干净。”“谁都想家,只是没说,也有人会躲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但是第二天起床后还是继续工作。怎么说呢,也是一种责任。”……施工现场,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个个都有说不完的经历。

    即便如此,夺拉嘎木、江巴项目还是康定灾后重建项目中最早完成施工的。三个多月里,华西集团项目部前后联系了20多家砂石场,采购的砂石点有10多家,运输车辆30多辆,9月还抢修了通往工地的道路。目前,已建住房的内外装修正在加紧赶工。

    与此同时,在确保恢复重建项目满足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基础上,康定市学习芦山“4·20”地震受损农村住房维修加固经验,结合藏区农房建筑特点和 “11·22”地震中的农房受损情况,从墙体、梁、柱、木屋架、钢筋混凝板等方面对分散重建和维修加固农房进行施工指导,安排农房监理现场监管建设各个阶段,确保每座重建农房均达到或超过该地区抗震设防标准,维修加固农房施工达到应由效果。

    据了解,在集中安置点上,康定市采取共建方式进行建设,由华西集团施工结构性部分、农牧民砌筑墙体部分,组织市水务局、经信局、林业局驻点向重建群众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建材,并安排康立公司现场管理和监理,确保安置点每栋农房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重建的是新村 更是希望

    房子建好了,就解决了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住房保障问题,但是,这也只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搭借重建之机改善民众尤其是牧民以往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打通百姓增收的渠道,解决百姓可持续收入的难题,这才是灾后重建的长久之策。

    这两大使命,成为“11·22”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缺一不可的命题。基于此,经过一年的艰苦重建,当地政府按照“民生优先”原则,摸索出了一条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产业带动持续发展的思路,这样的重建亮点也被看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以翁青家为例。地震前,翁青一家主要靠采挖虫草、自制售卖乳制品等获得经济来源,“一年最多就挣2万多元”,灾后重建期间,翁青从村干部处了解了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总体规划,翁青和妻子白玛旺姆已经开始做计划,等明年开春,草原风光正好,外来游客涌入塔公草原时,他们将借村子发展旅游产业的东风,做民居旅游接待、同时售卖乳制品等。“预计收入会翻倍吧,以后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翁青笑道。

    在夺拉嘎姆、江巴集中安置点,康定市发掘他们地处康定—塔公—新都桥旅游环线、自然和人文风光优美、相邻康定机场的优势。规划配套建设游客活动中心、道路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依托草原、雪山、湖泊、牧场等高原牧歌式藏域风光,和特具藏区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接,全力建设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目的地。

    在中谷安置点,康定市围绕产业抓实新村建设。结合全州旅游全域化发展目标,充分挖掘中谷集中安置点地处G318沿线和毗邻木格措风景区优势,将该点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规划建成游客活动中心、民居接待、温泉营地、道路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最纯粹的藏式生活体验,提升该点旅游产业竞争力。

    在鱼子西集中安置点,灾后重建把握其原生态藏乡优势,打造以农业观光摄影为主体的原味藏区新村。

    在道孚,灾后重建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精准扶贫相结合:八美小集镇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石林安置点与石林景区开发相结合;先锋安置点与木雅嘎达创4A相结合。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每一个灾后重建的新村,都有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办法,每一份灾后重建的希望,也建立在将幸福生活重建进行到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