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精准扶贫下“绣花”功夫 今年为近3万贫困人口“摘帽

10.04.2017  22:06

 

 

省级贫困村”——瓦堆湾村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让更多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号召,更是所有贫困户的共同心愿。今年1月5日召开的中共内江市委经济工作会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2017年,内江脱贫攻坚将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再接再厉完成“85个贫困村退出、2.777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第一书记”魏亮在介绍瓦堆湾村脱贫工作

有奔头:八旬老汉喂鸡养羊日子红火

喔唷,是魏书记、高书记呀,快请屋里坐哈!”2017年4月6月下午3时许,艳阳高照。内江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3社,一间普通的青瓦农舍门口,一位脸上刻满沧桑的老汉大老远便吆喝起来。他是这间农舍的主人——83岁的邓德章老人,他和老伴何成君及儿子、两个孙女生活在一起,是这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户”。邓老汉口中的“魏书记”、“高书记”是瓦堆湾村“第一书记”魏亮和村支书高华。因是老熟人,大家见面格外亲切!

邓老把子,你喂养的鸡和羊最近还长得好啊,看还有什么需要的?”面对魏书记关切的目光,邓老汉连连称谢:“还好,还好!”在魏书记的介绍下,记者对邓老汉一家的情况逐渐勾勒出了轮廓:“邓德章老汉与老伴年迈多病,儿子有些智障,家中缺乏劳动力。因家贫如洗,儿子好不容易娶进的媳妇在生下两个女儿后离家出走,剩下一家老小艰难度日。”邓老汉带我们参观了一下他的家,虽然家居简陋,但墙舍整洁,除了堂屋里摆放有一台小彩电外,再难见到其它家用电器。“这之前我屋里连电视都没有,这还是去年政府帮助我们把家里的2亩多土地流转后,分了1800多元租金才买起的。”邓老汉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你看,我们家的房顶本来漏雨得很,是政府找人帮我们修得新崭崭的,而且门口的水泥坝子也是他们帮忙打好的。”不仅如此,邓老汉和老伴从今年起还被村里纳入低保范围,每人每月可以领到180元的低保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邓老汉一家的帮扶责任人——市中区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高程宏等还特意在他家门口搭起鸡舍、羊圈,“我和老伴手脚还利索,现在靠着政府送我们养的60多只鸡和3只羊子过活,今年春节我卖的两只小羊子赚了600多元钱呐,今后的日子有奔头了!”邓老汉说起帮扶自家的“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

摘帽子:“第一书记”帮扶省级贫困村

两年前,内江市中区区委办副主任魏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瓦堆湾村走马上任,他只是内江市实施“千名第一书记”选派计划中的一员。2015年以来,内江市已向420个村党组织选派了村“第一书记”,近日,中共内江市委决定:再从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中增派586名村“第一书记”到基层,基本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非贫困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全覆盖。目前,“第一书记”们已深入到各乡村基层,带领群众活跃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在魏亮等驻村干部的帮扶工作笔记中,一点一滴都记录着近年来他们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所干的实事:“2015年以前全村有5个社不通水泥路。2015年以来瓦堆湾村积极争取专项资金450万元,建成通组公路4.1公里、便民路14.6公里。2017年还将新建通组公路2.2公里,实现社社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瓦堆湾村3社贫困户邓德章一家,因年迈多病致贫,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2220元。通过低保兜底2人,医疗救助1人、发展小家禽养殖、种植柑橘2亩等措施脱贫,预计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退出贫困户……

据魏亮介绍,永安镇瓦堆湾村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38.6亩,户籍人口425户13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59人,贫困发生率19.5%,“插花式”贫困现象较为突出,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穷则思变!近年来,瓦堆湾村落实“五个一”帮扶力量,组建了以市委书记马波、区政协主席黄文勇为联系领导,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内江银监分局、区交通运输局等为帮扶单位,市委办公室秘书二科科长林小林、区委农工委专职纪检员刘平、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段胜涛、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奎、永安镇政府武装干事张建平为驻村工作组,区委办公室副主任魏亮为第一书记、市农机推广所推广科科长李海为驻村农技员的帮扶力量;并积极落实“五个一批帮扶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发扬“敢干、苦干、实拼”精神,锁定退出目标,实行挂图作战,全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瓦堆湾村在全市率先推行投资收益扶贫“两集中、三权六化”模式,探索开创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据悉,2016年瓦堆湾村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163元,已实现77户22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9%。2017年,全村将完成包括邓德章一家等脱贫15户、39人的任务,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退出。

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关键词

瓦堆湾村是内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目前,内江正走出一条“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全民行动、县(区)为主体、因村因户精准施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的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今年,内江市的脱贫攻坚任务已经明确,必须拿出狠抓落实的魄力。”内江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表示,该市地处川南丘陵地区,小区域贫困和“插花”式贫困现象突出。精准扶贫,从找真贫、脱真贫两端夯实做细。早在2016年,内江就先后两次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确保贫困对象在册无“盲区”。今年,该市更加强化细中见细,市级20个牵头部门精心编制了农业、商务、就业、教育、卫生、财政等“22个扶贫专项2017年工作计划”,各县(区)编制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将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脱贫人口的住房安全、就业增收、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全部纳入其中。

现在看病基本上不出钱了。”医疗扶贫政策的落实,让威远县严陵镇建立村的贫困户余淑仙得到了实惠。她的丈夫患有肺病,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他生病了,我每天都睡不好,向别人借钱看病的滋味不好受啊!”余淑仙说,为帮助她家尽早脱贫,当地党委政府首先从就医入手,为她家解决了医保问题,在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实现了“零支付”。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2016年11月18日一大早,东兴区同福镇玉皇村办公室便聚集了许多村民。当天,同福镇玉皇村的“农民夜校”正式开班,首期邀请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王治明教授为村民进行种植培训……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创办了农民夜校并正式运行,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让更多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号召,更是所有贫困户的共同心愿。2017年,内江脱贫攻坚将再接再厉,确保完成85个贫困村退出、2.777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暄刘恪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