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精准发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确识别 不落一个
“老乡,你家有多少地?”“养了几头猪?”“家里还有哪些人?”“子女是在打工还是读书?”……在乐至县开展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中,干部们经常在农户家中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其家庭生产、生活情况。
脱贫攻坚的“第一道关口”,是精确识别,选准真正的贫困户。
为避免扶贫开发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的情况,该县对贫困户开展了精准识别工作。
第一步,建档立卡。安排干部进村入户,摸清75个贫困村人口的全部“家底”,并逐户逐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底数”,除了要以经济收入作为基本依据外,还综合考虑农户的人员结构、劳动能力、住房、教育、健康等状况。经过摸排,全县初步确定扶贫对象4.99万人。
第二步,“回头看”。严格按照农户申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备案的程序和环节,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逐一进行动态甄别、清理、更正。经全面核查,清退了“贫困户”4279户10509人,重新识别新进4331户9177人,更正了778名贫困人员信息。
“通过精准识别,我县精准脱贫有了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乐至县扶贫办副主任詹约林介绍说,“同时,也确保了脱贫工作应扶尽扶,一个不落。”
精准研判 个性定制
“张天才,男,62岁,东山镇三元庙村十三组人,久病,无劳力,妻已逝,有地三亩,破烂土墙瓦房一座……属因病致贫,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提高其低保标准,参加新农合……”
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后,该县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判,即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及生产生活发展需求,摸清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问题,并分类列出清单。
找准致贫原因后,该县又要求相关乡镇、部门、帮扶干部要根据扶贫对象的个性特征,“对症下药”,量身订制扶持计划。
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促进转产转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资助标准,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
对基础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地区的贫困人口,结合农业重大工程和新村建设等项目,因地制宜搬迁安置解决。
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通过个性定制,乐至扶贫对象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脱贫前景。
全民动员 全员参与
“在各级领导干部帮扶下,我家养起了10只羊,几十只鸡,房子也纳入了危旧房改造……以后,我要自力更生,早点甩脱穷帽子!”扶贫工作的开展,让龙门乡金鼓村贫困户杨云良越来越有脱贫信心。
脱贫攻坚,需要党委和政府帮助,也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更需要贫困群众自身努力。
乐至县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要整合各方力量,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为此,乐至在组织上、人力上,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组织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要求乡镇成立扶贫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人力上,创新建立“党政主导、五联推动、社会参与”的“1+5+N”精准扶贫机制,要求全县145个部门(单位)、4592名机关干部及社会力量都积极参与到扶贫中来,并统筹选派了75个驻村帮扶工作组、75个驻村第一书记和5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驻村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在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党员干部引导下,老百姓也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参与到了扶贫攻坚工作中来,他们在院坝会上出谋划策,在施工现场忙前忙后,在发展产业上自食其力……(资阳日报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