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村的村民:没想到“麻雀”也能变“凤凰”
两年间发生在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令外界惊讶,就是身在其中的龙尾村村民,也感到不可思议。祖辈们做梦都未曾想到的好日子正在变成现实,龙尾村人在惊叹“麻雀变凤凰”般的幸运,感叹赶上了好时代;曾经外出的他们,又再次聚集在一起,用他们勤劳吃苦秉性,加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队列中。
1、孙良平:以为一辈子在外打工从未想到回家当老板
“砰砰砰”,看着烟花爆竹冲上天空炸开成一束束花雨,46岁的孙良平开心得像个大孩子,他家的农家乐正式开业了。而在一年前,他还打算在外地安家,如今他不但把家里原来的破旧土房改建成了楼房,自己兄妹三家人还回家当起了小老板。
原以为一辈子打工从未想过当老板
“我活到40多岁,现在才觉得日子变好了,有想头。”坐在农家乐大堂的椅子上,嘴里叼着一支“软玉溪”,打开一瓶矿泉水灌了一口,孙良平舒服的叹了一口气,长期在外劳作而晒得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
和龙尾村大多数村民一样,孙良平夫妇以前一直在外务工,一待就是8年,虽然老人和两个孩子在老家,但夫妇俩没有回家乡发展的想法。“老家有啥子好嘛,回来一趟要转几道车还要走一大截路。”孙良平说,等挣够钱到县城买房子给娃儿和老人住,自己和老婆继续在外边打工。
夫妇俩能吃苦肯干事,在外边每年能挣8到10万元。虽然老家住了20多年的土墙房早已破旧不堪,也从来没想过要修补或者重建。唯一让夫妇俩担忧的是,年过六旬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子需要人照顾。
正当夫妇俩为家庭的未来规划发愁时,家乡巨变的消息适时传来,为他们打开了另外一道以前从未想过的门。
收入降低也开心在家里的日子真舒坦
去年回家过春节,夫妇俩几乎认不出这是原来那个道路不畅、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宽阔的柏油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山下。当家乡的巨变从平时的电话中真切出现在眼前时,夫妇俩觉得世道真的变了。
“我当时就觉得不用到县城买房子了,家里的破房子得重修。”孙良平说,多年在外务工的弟弟、妹妹也这么想。2015年3月,三家人都不出去打工了,在老家联手重修房子。“当时我们也没想过要开农家乐,但是我留了个心,把房子修得大了点。”最终修好的楼房四层楼40多个房间,屋后还挖了两口池塘养鱼。眼看着同村不断有人在政府指导下开农家乐,孙良平三兄妹也决定把新房改造成农家乐。4月13日,村里的第四家农家乐开业了。农家乐提供棋牌娱乐、特色餐饮、副食品零售等服务,还从平昌请来厨师做特色菜。
“我们三兄妹打算在家好好经营农家乐。”孙良平说,家里的收入肯定没有在外挣钱来得快,但这笔账有另外的算法,“我们在家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再说家里的楼房住起总比外边的工棚巴适吧!外边即使一个月挣1万元,也没有我在老家挣1千元过得舒坦。”孙良平琢磨着,屋后的两口池塘可以供游客钓鱼,养一些土鸡供店里用,再研究一些和茶叶有关的特色菜,估计能招揽不少客人。“活到40多岁了,我现在才觉得日子有法过。”
2、蔡方儒:放弃都市生活回乡种茶不后悔当"门外汉"
少时离开三十二梁外出打拼,在西安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最终应家乡召唤,携带半生打拼的积累回乡种茶,46岁的蔡方儒坦言这是自己下的一个赌注,放弃自己擅长的建筑劳务行业回乡种茶,花光了积蓄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有感乡情
从大都市返回小山村
打工、包工、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当老板,蔡方儒的奋斗史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打工仔的励志故事一样,在左邻右舍眼里,打拼20多年的他发达了,在西安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房有了车。但是他心里总有些遗憾,那就是乡情。
“有时到朋友老家做客,看到他们家乡发展得很好时,心里很羡慕。”蔡方儒说,如果自己的家乡也能发展成那样该多好。2014年,平昌有关部门和他联系建议他回家乡发展,他瞬间就心动了。不顾妻子的反对,他回到了龙尾村,这个他好不容易走出去的地方。
“一直在外打拼,我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也没有跟土地打过交道,对茶叶行业更是一窍不通。”蔡方儒并不在乎自己的这些短板,回村后,他租下了村里的土地用来种茶。对于这些原本半荒置状态的土地,他每亩每年给420元租金。随后成立平昌县云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并于2014年成功种植茶叶2000亩,又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与陕西的专业茶商联手成立股份制茶叶公司,以弥补他在茶叶加工和市场推广经验的不足。
倾其所有
钱都花在了老家土地上
“合作社主要经营茶叶基地,解决茶叶原料的问题;茶叶公司主要是负责茶叶的加工和市场推广。”蔡方儒说,茶叶产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度比自己预想的要大。“我对茶叶的质量要求高,茶园一律不打除草剂、不施化肥,全靠人力除草和施农家肥。”蔡方儒说,合作社2000亩茶的栽种和维护每天要聘请上百人,务工人员预计每天50元至70元工钱,茶栽种后至少三年才能采摘,这意味着前三年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硬投入,“合作社至今已投入上千万元,是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的全部积蓄。”
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蔡方儒还是信心十足。他介绍,茶叶一旦投产,经济附加值相当大,以每亩举例,清明前可采明前茶80到100斤鲜叶,每斤采购价60元;此外还可采200斤夏茶,每斤15元;还可采两三百斤秋茶,每斤10元,一年四季有8个月的采茶时间,每亩的毛收入上万元。“最早种植的茶可以试采摘了,目前我考虑的是,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金融服务力度,就能带动更多的相亲脱贫致富。”
3、蔡润修:如今两年赚的钱超以前几十年
下了一夜的雨,67岁的蔡润修一大早就和老伴出门上班去了,三个小时后收班回家,他告诉记者:“现在好了,下这么大的雨去干活,鞋板上都不得沾泥巴。”从小在蔡家大院长大的他心里明白,现在的日子跟两年前相比,简直太舒坦了。
忆往昔:一季谷子背一周才能卖完
“以前的蔡家大院里闹热,十几家人上百口住在这个三重院里面,进出都是人。”回忆以前的日子,老人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热闹,此外就是艰辛。
“不通路太恼火了,看得到对面的场镇,下河爬坎要走半天。”老人说,他年轻时候力气大,能背两三百斤,但都是逼出来的。“那时到最近的乡去赶场,直线距离两里的道路,实际上要走二十多里。去的时候背一背谷子,回来就变成一百斤化肥。”蔡润修说,百八十斤的东西对于村里人来说太平常,那时交公粮统购,每次往云台场镇背150斤谷子,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家,“这样两头不见天的连续背一周才能把一季的谷子背完。”
蔡润修说,最恼火的还是卖猪,那时要背活猪到统一的屠宰点去,一头猪起码200多斤,再能背,三十多前有一次也把他“背伤了”。那年家里好不容易喂了一头280斤重的毛猪,他和大院里另一个壮年想着背到街上卖了。两人一大早从蔡家大院出发,轮换着背毛猪到最近的胜利乡屠宰点,大半天走了近20里路,屠宰点的人却嫌猪不够肥不收购,两人一合计又往云台镇背,到了傍晚才到达,谁知屠宰点的人一看这头猪已经被折腾了一天,更加嫌弃。两人带着一头活猪在云台街上混了一晚上,第二天花了半天时间又背回家。再喂养了一个月后,才卖出手。
看今朝:两年挣的钱超以前几十年
原以为会贫穷地过一辈子的蔡润修,到老却赶上了好日子。“施工队是2014年7月3号进的场,以后的变化都看到了。”蔡润修对这个日子记忆特别深,因为从那一天开始,他搬出了祖辈生活了上百年的大院,和老伴过上了上班挣工资的日子。会雕刻石板的他每天在工地可挣130元,老伴在茶园每天挣50元,家里的几亩地也转让了出去,每年补助2000多元。老人感慨,“土地转出去好,其实种地够饱肚子就不错了,卖几个谷子钱还不够给药费。”
修完了蔡家大院又修路,修好了路又修篮球场,这两年蔡润修一直很忙碌,但是他却很高兴。不到两年时间,他和老伴在家门口挣了三万元,而以前的几十年里,他没存过任何钱。闲时他就到原来住的蔡家大院去逛逛,摸摸他原来用过的背篼,还有他曾用来背毛猪的背架。
更让老人高兴的是,大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小儿子一家回来了,新修的农家乐正准备开业。蔡润修说,“靠种庄稼发不了财,现在这么好的环境,还穷就对不起共产党了。”(来源:巴中市扶贫移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