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脱贫攻坚交出靓丽“答卷”
九月的猛河两岸,绿意中已泛起点点金黄,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
面对今年全县28个贫困村,779户2581人要实现脱贫的目标,黑水县发挥产业挑大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协力帮扶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全县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过去了8个月,黑水人创造了怎样的成绩?记者近日在一次采访活动中找到了答案:28个贫困村均有集体经济;贫困村通村道路预计10月能全面完工;28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全覆盖;779户2581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吃穿不愁……
协力帮扶
让特困群众有了家
在黑水县木苏乡日十多村的一片荞麦花海旁,19岁的苏木姐望着由村两委帮助他和哥哥建起的新房,腼腆地说:“我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一直想要一个“家”,是苏木姐和哥哥若木的愿望。兄妹俩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寄人篱下,是村里的特困户。现在,哥哥为了维持生计外出务工,留下苏木姐独自在舅舅家生活。
从去年底开始,“村两委”党员干部对该村的5户特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书记、村长、会计、组长纷纷筹钱出力,发动全村的亲朋好友帮助苏木姐兄妹异地重建新家,为其他特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和暖棚建设,并为贫困户发放藏香猪45头、凤尾鸡100只。
为了帮助像苏木姐他们一样的26户贫困户尽早脱贫,木苏乡日十多村积极鼓励日十多组村民兰克吾返乡创业,通过“支部+返乡创业人员+经营商老板+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去年创建了300亩的日十多村特色水果基地,流转时间为15年,每年流转费用为260元/亩,其中有5亩耕地是流转3户贫困户的。基地有用工需求时,村支部组织不能外出的贫困人员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按100元支付劳务费。这样就让农户得到了土地流转费、劳务费,并学到了果树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剩余土地的再开发利用。
为提升农牧民群众居住质量,黑水县统一农房建设补助标准,切实减轻群众建房负担。截至目前,该县藏区新居建设315户,在建73户,完工242户,完工率76.8%;易地扶贫搬迁90户,在建7户,完成83户,完工率92%。
集体经济
增强群众脱贫后劲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黑水县晴朗乡知尔村依靠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后劲,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该村实现脱贫摘帽。
2016年以前,知尔村无集体经济。去年,该村发展了藏香猪养殖场和牦牛养殖场2个村集体经济。藏香猪养殖场有种母猪56头、种公猪5头,承包给贫困户若基他管理,政府出资培训若基他藏香猪养殖技能,若基他在保证原有种猪基数的情况下,每年为村集体经济上缴3万元发展资金。通过一年的发展,知尔村藏香猪已从一年前的61头发展到400余头的规模,预计年底可突破500头。
与知尔村大力发展养殖业不同的是,双溜索乡俄瓜村把大蒜种植作为俄瓜村脱贫、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发展大蒜种植100亩。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的运营模式,将该村1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截至目前,俄瓜村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功采摘蒜薹2400余斤,实现增收1.2万余元;每亩1200至1500斤的大蒜即将上市,大幅提升了土地产值,提高了村民种植积极性。
知尔村、俄瓜村只是黑水依靠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的缩影。据悉,该县28个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
产业培育
力促贫困户增收
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产业是支撑。
距离黑水县城2.5公里的芦花镇热拉村,有一大片“开心农场”,这片20亩地的农场今年4月开始启动,不到半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这是24岁的大学毕业生俄木初返乡创业的成果。
与俄木初返乡创业相同的是,木苏乡比日坝村的罗尔基,今年返乡注册成立了黑水三奥藏香制造厂,投入生产两个月,便实现产值4万余元。同时,罗尔基以每月3000元的工资聘请本村贫困户打工,带动了贫困户致富增收。木苏乡日十多村民兰克吾回乡创建特色水果基地,通过“支部+返乡创业人员+经营商+农户”的运营模式,流转300亩土地种植青红脆李等果蔬。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获得收益,也学到了果树栽培技术。
今年以来,黑水县抓住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林业示范县”机遇,加快生态产业培育,今年发展生态蔬菜2400亩、特色水果402亩、凤尾鸡2.38万只、藏香猪4654头、黑水中蜂2500群、早实核桃1397亩、中药材3500亩;提升改造14个生态农业示范园,新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2个;培育50户旅游接待户、64家星级农家乐,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今年,该县在产业扶贫上投资5061.76万元,建成3个生态农业示范园、5个农业生产基地、4个畜牧养殖示范园和4个禽蜂产业基地,并认真落实农牧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责任制,全县农牧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1元,同比增长10.99%。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