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2000岁 德阳出土麻将"骰子"的老祖宗
陀螺骰子六面示意图。
什邡出土的这枚陶骰子疑是汉代的物品。
专家推测:这枚陶骰子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并非赌具而是玩具
“国产”骰子溯源
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出自于山东的一座战国墓。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原产的“骰子”,是14面体或者18面体,上面都是汉字,被称为“焭”(qióng)。在这之后,直到东晋和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正六面体的骰子。
“中西合璧”之说
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宋治民认为,这枚骰子对于研究中国骰子的起源、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点数骰子是中国没有的,来源于印度。因此,此陀螺骰子极有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
四川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不能不提到麻将。而打麻将不能或缺的用具,就是那一对骰子。这六面点数的小立方体何时出现?相传是三国时魏国曹植所造,可今年9月,在德阳什邡的一次抢救性发掘,推翻了这个说法。
什邡元石镇城西村的一个汉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长3.2厘米、直径1.8厘米的灰陶骰子,中间6个面,分别刻有1至6个小圆窝。在此之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六面体骰子来自一座东晋墓。如果这枚骰子确定来自约2000年前,将改写中国骰子的历史。
六面体,两头柱轴——这个小东西堪称中西合璧,之所以这么“袖珍”,专家推测是当时小朋友的玩具。
首现/造型独特为我国首次发现陶骰子
日本动画《黑执事》第一集中,19世纪英国贵族小少爷,和来访者下双陆棋,用了一枚造型复古的骰子。这棋被小少爷称为“双六”,是中国宋朝时的发明。
这枚复古骰子,终于出现了实物原型。今年9月28日,德阳考古工作者在一个灰坑(古人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中发现了一枚夹砂灰陶骰子。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说,当时出土的有唐宋时期的瓦片、陶片,还有汉代的陶片,不过这个骰子,却是他“第一次看到”。
这个骰子高3.2厘米,中间部分是一个1.8厘米的近圆形,圆形实际上有6个面,每个面宽窄不一,分别刻有1至6个小圆窝。骰体上下多出一截,整体更像个陀螺。
在多方查阅资料后,考古人员确定,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陶骰子和陀螺骰子。由于造型独特,此前没有文字记录,刘章泽说,他们推测骰子使用时是通过旋转来确定点数的,因此将它命名为“陀螺骰子”。
独一 /我国首现相似品仅有文献记载
在美索不达米亚,曾出土过一枚公元前2750年前的陶质骰子;在古印度摩揭陀王国首都王舍城遗址上,也出土过一枚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的红陶烧制骰子。而在中国,这是头一回。
不过它的造型和国外的不同,不是正宗的六面体,而是陀螺状。能找到的和它相似的物品,则是文献记载的“琼”了。晋人张湛,在战国《列子》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其掷采以琼为之。”这是一种两头尖、中间五面体的“骰子”,一般是木制或玉制或骨制。不过至今,还没有出土过“琼”。
比晋再早些的汉代,还有“两头尖锐,中间平广,状似今之杏仁”的“五木”,也是博戏(赌博)的一种木制器物,和骰、琼功能类似,不过只有黑白两面,画的是鸡和牛。
源流/承上启下或改写我国骰子历史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个骰子来自哪个年代?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宋治民观点是,夹砂灰陶在汉代比较流行,估计骰子的年代是在汉代。刘章泽认为,遗址的时代和灰坑堆积等,可以证明它的年代。
骰子现无法做同位素检测,但它本身的造型,也蕴藏了大量信息。
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是山东的一座战国墓出土的。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原产的“骰子”,是14面体或者18面体,上面都是汉字,被称为“焭”(qióng)。在这之后,直到东晋和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正六面体的骰子。
而这个骰子,6面体加点数,明显有东晋骰子的影子。上下的柱体,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果确定这个骰子是汉代物品,那么点数骰子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提前。
这个骰子,却不一定是赌具。“如果用于赌具,涉及到钱财,肯定要做得精致一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罗新本长期研究四川的骰子,他推测,这个陀螺骰子可能是当时小娃娃的玩具。
身/份/鉴/定
或是中印文化结合物或与南丝绸之路有关
提起了骰子,怎么能不说说我们四川博大精深的麻将呢?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
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这里的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不过,骰子后来的演变,明显增加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宋治民说,这个骰子对于研究中国骰子的起源、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一、二、三、四、五、六点,这是中国没有的,这个来源于印度。”他说,这个骰子极有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关。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浩野(图由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