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2018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彰显四川非遗蕴含之大美
上海的三月,春意盎然,万象更新。3月14日,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与我校共同承办的“2018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国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的特色活动,此次非遗展以“蜀风·蜀韵”为主题,彰显四川纺织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在300平米的展区,既有蜀锦,蜀绣,羌绣,自贡扎染工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彝族服饰等精美的各色展品近300件,又有多位技艺高超的传承人现场“秀”出四川非遗“绝活”,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拍照,现场人流如织,气氛热烈。
在我校校长夏平、副校长黄小平等的陪同下,中纺联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中纺联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杨兆华、孙淮滨等行业领导和专家先后参观了非遗展区,亲切同非遗传承人交流,认真观看了传承人的技艺展示,详细询问非遗工艺,关心非遗及传承人的发展,并对展示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主要载体,是历史的活化石。展示非遗作品和技艺,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喜欢甚至与时俱进地创新非遗,去延续先人的智慧,启迪人们的现代审美趣味,融入日常的生产生活,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下去、走得远、活得好。
道法自然 针从人心
彭世平(左),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四川省蜀绣工艺美术大师。从事蜀绣研究30余年,专攻画面多变,针法绣技难度大的珍品精品,无论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各种题材,都能得心应手。其首创的异色异形针法尤为独特,为蜀绣的异色异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沿用至今。
王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期民间刺绣班学员。对于这次参展,她高兴地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增长见识的机会,认识了许多德艺双馨的蜀绣前辈和优秀艺人,并向他们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非常难忘、非常宝贵。接下来,王茜将进入我校举行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进一步学习。
美丽、充满活力、亲切的羌绣艺术
李小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期民间刺绣班学员,从事手工羌绣20多年。李小庆从小和母亲学习刺绣,熟练掌握了羌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织出的羌族服饰、云云鞋和绣花围腰等作品图案精美,色彩搭配得当,做工精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民族文化审美特征。2012年创办“花儿纳吉羌绣专业合作社”,带动寨子的贫困残疾妇女刺绣,帮助当地妇女就业致富。为进一步提高技艺,李小庆将进入我校举行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学习。
匠心扎染 艺术生活 美丽人生
李娟(右2)、黄绍琪(左1),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扎染技艺)传承人,从事扎染技艺20余年。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植物染色及扎染技法的创新,形成以针代笔、色彩斑斓、扎痕耐久的独特风格。两人共同创作的《秦宫颉》扎染系列产品获“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称号;2017年设计制作的“李子染”植物染生活用品系列(旗袍、连衣裙、茶席等)荣获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银奖,为传承和弘扬自贡扎染技艺做出了积极贡献。
等到姑娘待嫁时,织绣水平见分晓
代益琼(右),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传承人、阿坝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汶川基地负责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藏羌织绣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优秀学员。师从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参与刺绣的羌绣长卷《十二月花》、《龙王嫁女》等获四川工艺美术精品赛金奖。
冯冬梅(左),国家艺术基金“藏羌织绣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优秀学员。自幼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开始学习挑花刺绣技艺。后师从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代表作品有《吉祥八宝》、《天地吉祥》等。参与制作的作品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并获得“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一双巧手 绣出一世深情
贾巴子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从小受到彝族服饰文化的熏陶,有多年的彝族服饰创作经验,曾获得四川省艺术节一等奖、第三届国际非遗节先进个人等几十项奖项,很多作品被作为特色礼物,赠送到世界各地。其创立的公司是国家级首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彝族服饰产业园”的发起单位和责任单位、四川省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州彝绣产业示范基地、凉山州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等。
贾巴子则不仅重视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而且非常重视彝族服饰文化和使用习俗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坚持制作和推广传统礼仪型服饰,如女童成人礼使用的童裙、丧葬仪式使用的丧服、婚礼使用的婚嫁盛装、毕摩使用的礼仪服饰等。在她所收藏的彝族服饰,面料包括了彝族传统使用的麻、羊毛、牛毛,款式涵盖自民国到现代,制作方式以手工为主,基本反映了彝族传统服饰近一百年的变迁。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建立蜀锦蜀绣研究中心、民族服饰博物馆等;开设刺绣专业,建立传习室、大师工作室,整理和规范蜀绣等传统技艺的民间针法、技法和工艺流程,推进蜀绣的知识化系统化。2016年学校被文化部、教育部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硏修研习培训计划(蜀绣)首批参与院校,连续举办8期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迄今已培训学员373人。经过3个月的筹备,我校顺利承办2018年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彰显了学校的特色优势和办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