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扶移”矢志不移

03.03.2015  11:54

一直以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盯牢扶贫移民工作,在服务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和为群众脱贫解困上扎实努力,做出了具有青神特色的“扶移移民工作”。

  服务重点项目献力县域经济

  岷江汉阳航电枢纽工程是四川省2013年重点建设项目,为了实现今年6月30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的目标,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按时完成,确保岷江汉阳航电枢纽工程库区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发展、可持续”的目标。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在移民服务上走出了一条青神特色之路,

  移民工作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才是移民工作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反映群众诉求,保障群众利益,决定移民工作的成效。”认识到移民工作“群众性”这一关键点。县扶贫移民局参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依据我县实际制定了《青神县岷江汉阳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细则》发放到群众手中。让移民对所征用土地、拆迁房屋、青苗及林木等补偿标准有直观细致的了解,维护个人利益有了政策依托。并组建了以移民局为主体,有国土、林业、法律等专业知识,在移民乡镇有工作经历,熟习乡镇情况,了解乡镇人情风俗的移民工作小组,以集中座谈和挨家挨户宣传讲解的方式,为群众解读政策,解决疑问,消除矛盾。为快速推动移民安置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体”的群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并广泛征集移民意见,以后靠分散安置的方式,移民的安置房屋由以前的“统规统建”改为“统规自建”,既保证了移民房屋风貌、户型的统一,又尊重了移民对房屋风貌和成本的要求,对房屋施工、材料质量的监督主导性,确保了安置房质量和安全。老百姓最关心的住房得到了妥善安置,家家户户高高兴兴建新房,迁新居。

  如负责专项调查赔偿的翁涛、杨瑛,在三伏暑天,头顶烈日,带上地块红线图,与农户一起钻荆棘、爬山林,逐户逐块对田地对号入座,反复核实数据,掌握了瑞峰和罗波应征地和未征地及其地表附作物的真实底数,既为工作组下步的工作奠定基础,又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无可挑剔。

  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以“5+2”“白+黑”的工作干劲,以百问不烦、百跑不厌的态度,热心解民困民忧,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保障了航电工程顺利推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扶持重点产业推动城乡统筹

  围绕“统筹城乡”“四个转变”和县委县政府以发展“东椪柑、西茶叶”特色农业,打造都市近郊特色观光农业的决心。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出“扶持一个产业,推动一隅”的大胆设想。争取扶贫资金200余万元,投入甘家沟10公里长的椪柑产业环线建设和甘家沟村、白云村、胡坝村2256亩高品质椪柑培育。争取扶贫资金240万元,为西龙万沟村白茶基地,改善其基础设施。

  甘家沟村被评为“四川最美村落”“十大四川最具发展潜力村落”,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现在以甘家沟村为核心的近郊观光农业园已初具雏形,仅2013年旅游人数就达20万人次,同比增加5万人次。人均收入12000元/年,同比增加20%。

  西龙万沟村白茶基地,已种植白茶1600余亩,辐射周边万亩茶园,带动5000多户,其中包括58户瀑布沟电站移民和8户,人均收入达6000元/亩。其已撬动整个西龙镇的产业由工业为主向旅游为主的调整。

  现在我县已基本形成“东有椪柑园,西有白茶园”的特色观光农业园,为我县统筹城乡和做好四个转变奠定了坚定的经济基础。这与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扶持一个产业,推动一隅”的大胆实践分不开。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移民致富

  西龙镇鹰台村安置有三峡和瀑布沟移民20户,自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成立以来,移民的就业一直是其后扶工作的重心,在调查了解移民家庭就业情况后,如何解决他们居家妇女的就业就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居家妇女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时间的分散和灵活性。但这种分散和灵活必须要有一个龙头带领,才可能持续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县扶贫和移民局,在移民中选择了十来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又有条件和乐于从事灵活性工种的人,参加了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十余次培训,在会同妇联组织了三期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培训(玩具加工、缝纫、钩织),而卿春就是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位。当他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出,想从事竹编来带动移民居家妇女致富的想法后。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特意组织他们去浙江安吉参观学习竹的机械化加工。并帮他联系厂商,购买加工机器,办起了“三峡人竹编工艺社”。工作时间集中在10月至来年的2月,这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错开了上半年居家妇女摘茶和农民大小春的高峰期。妇女们可以把产品带回家依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又能照看家庭。虽然这个工艺社只有他和十几位移民居家妇女,但是年产值已达到80多万,人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

  “我们还要再挖掘、再培养几个如卿春一样的带头人,帮助他们进行居家灵活就业,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饶舜意味深长地说着。

  解决实际问题点对点扶贫

  黄莺岭村,青神县河坝子镇,复兴水库边的一个边远山村,从县城坐车也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下雨一包糟,黄泥粘土,土坑深凼,车辆不敢开,人畜不敢走;天晴一把刀,烂土尖石,土尘飞扬,车辆速度慢,人畜行走难”,路烂一直是制约黄莺岭发展的最大因素。“硬化路面”一直是黄莺岭人最大的心愿,全村借助我县2000年交通建设的高潮,硬化了一部分村社道路,但由于财力有限,路烂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了解到黄莺岭村的困难后,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为其积极奔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在2012年连接1、2、3、4,4个生产小组,宽3米,长4.1公里的路面终于全面硬化。黄莺岭人的道路梦全部实现,出行难彻底解决。

  路况的改善,不仅仅是方便了出行,还带来了产业的提升。以经济林木为例,以前最高才卖300元/吨,现在仅此一项,增收100元/吨左右,很多家庭就此一年就要增收好几千元。现已有50余户从事林下养殖,年出栏土鸡5万余只,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在“小母牛”项目的支持下,现在又有160户,开始发展鸡兔猪的养殖。小家禽养殖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黄莺岭蓬勃发展。

  黄莺岭村只是县扶贫移民局“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江滩村和栗子村也在其帮扶下,正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着产业结构,共圆自己的“中国梦”。从2011年至今,已为西龙镇江滩村筹资40万元,解决500多人包括65户水库移民饮水困难;筹资56万元新开并硬化生产便道1570米,生产便桥2座和提灌站2座。为白果乡栗子村筹资80万新开和硬化道路1.3公里,解决了50余户出行难问题,为该村村道的首尾连环解决了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