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2021-2022年度“青年文明号”获得者风采

28.04.2022  18:27

编者按: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向全国各族青年、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强化青年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年响应时代号召,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培养出一批批奋勇拼搏、争创一流的青年教师,一批批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优秀集体,一批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青年学子。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近日,学校评选出2021—2022年度“青年五四奖章”“十佳岗位青年”“青年文明号”等奖项。以下本网就“青年文明号”获得者风采予以展示,望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砥砺奋进,成就理想。(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跨学科协作型科技创新育人团队

该团队通过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学院的通力合作,采用“理/工科+文科”多学科门类学生混合的形式,探索构建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竞赛体系,组织跨学科、跨学院、跨部门、跨专业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及指导团队,拓宽学生科技活动的有效覆盖面和参与度,增强指导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提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水平和效果。其中,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7项,西南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SAMPE国际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桥梁大赛机翼预浸料组冠军1项;天然纤维桥梁优秀海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系列大赛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项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省级奖14项;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同时,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项,校级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13项,组织承办2020年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材料设计大赛。

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教学、科研、育人相结合,开展各项工作。近三年来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8次、三等奖3次,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32项,包括纵向项目24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11项、地市级5项),横向项目10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6篇,其中JCR一区论文14篇,二区论文25篇,三区9篇,四区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1项。省部级奖项9项,地市级奖项2项。

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团队

该团队成立于2020年,隶属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博士学历的固定研究人员6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名,是一支专业化的青年研究队伍。在科学研究方面,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双碳)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研究团队开展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存储与利用技术的关键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共承担全校能源材料方向共计12门,有效地支撑了学校在材料、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储能专业的建设。团队注重学生素质提升与能力培养,2019级硕士研究生余松林同学以第一作者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 (IF:17.881)和J. Energy Chem.(IF:9.676)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并获得了2019年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神经网络与图像处理团队

该团队一直对人工智能、视频和图像处理,医疗仪器设备前沿方向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网络、图像增强修复、芯片布局布线EDA软件算法优化、3D多视点的合成填补技术、立体匹配技术等。近年,在国外一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检索。先后承担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地市级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总经费超过700万元,团队开发的国产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机械外骨骼,手术机器人、便携式一体化体检设备等产品都已经在进行产业化转化。

普教继教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支持服务团队

该团队主要由成网学院、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1名人员组成。构建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机制,出台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落实“普教继教课程资源一体化”部署和推进MOOC、SPOC、一般在线资源三类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服务。2021年为500余名教师提供各类咨询和支持5000余条次,技术服务时长10000余小时,建设的《课程建设指南》网络课件被点播12000余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资源全覆盖,组织建成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色思政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建成网络课程、课程教材、素质教育课程等资源560门,30余门课程资源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职业与继续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荣誉。


人事劳资工作团队

该团队是一个富有活力和朝气、团结友善的集体。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外树新形象,内练真功夫”的工作方法,目标明确、成效显著。

与时俱进,打造学习型团队。他们坚持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助推“龙山人才强校”计划。积极参加全国地方工科院校人事工作年会,加强交流合作和理论研究,先后在《扬州大学学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参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著作,参与完成相关人力资源研究课题。

锐意改革,构建创新型团队。团队同志思想活跃,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在处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与时俱进,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贯彻落实上级岗位设置与绩效工资相关政策,以新一轮岗位聘任为契机,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坚持学科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实行增量改革,拟定并出台“学校2021-2023聘期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和相关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学院(部门)制定岗位设置与聘任方案并完成聘任工作。

以人为本,提升教师幸福感。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组织开展教师节庆祝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本学年组织推荐绵阳市优秀教师6人、优秀教师团队1个,向23名光荣从教30年退休教师和42名从事教育工作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2021年度学校投入270多万元安排教职工体检,组织对专家学者和困难教职工慰问,发放慰问金44万余元。深入实施绩效工资新方案,人均绩效总额由6.97万提高到9.68万,增幅达39%,组织发放教职工专项绩效考核奖励等6830万元。

攻坚克难,凝心聚力促发展。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落实联防联控、严管严控。组织教职工疫苗接种,第一针接种率达100%,全面完成第二针接种,多次完成紧急排查任务,排查达上万人次,摸清人员信息,有效化解风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措施,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整改任务落实落地,不断强化人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人才制度保证。

物理光电创新育人团队

团队成立于2012年,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协同效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物理学位于软科中国学科排名第78名。

近三年来,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专项5项,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8篇,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8项。为长虹、九洲集团、京东方等在绵大型企业培养研究、设计人才,扶持一批扎根绵阳的青年创业先锋,面向绵阳及各地市开展青少年“科普大篷车”,深度参与乡村教育振兴,进一步发挥了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团队

该团队旨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创新。体育学科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各类资源平台,从武术、健身气功、毽球等多个项目出发,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团队,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扩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为扩大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的覆盖面,团队成立西南科技大学教职工健身气功协会,团队成员分别于2016、2018年到莫斯科及伦敦承担对外健身气功教学任务,2019年9月-2021年6月,赴美国孔子学院担任《健身气功》课程教师,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输出。

城乡规划教研室

该团队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促学”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响应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获校级思政课程建设项目3项,“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研究生创新课程1项。注重师德师风建设,6位老师先后获省级、市级和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人获校“三育人”模范教职工和校级脱贫攻坚称号。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质增效,牵头学校与梓潼县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围绕村镇规划、民居改造等提出“老、少、边”地区乡村振兴新技术。在陇南市的示范项目获得甘肃省孙雪涛副省长的莅临指导,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村容村貌改造,助推升级为3A旅游区,或入选《全国重点镇名单》,2位教师受聘乡村规划师。

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

该团队经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批准,于2016年成立,聚焦国家文化战略方针,不断创新文化传承、传播与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基地以国家和地区战略为着眼点,围绕中华文化圈层,以故事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挖掘、传承和国内外传播;以海外出版为契机,积极拓展和搭建海外文化推广普及平台,助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以服务学校发展为宗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传承和弘扬西南科大精神;以项目为牵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将优秀文化融入教学科研,服务学科建设,助力文化+外语人才培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保障,牢固树立社会服务意识,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基地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获集体奖8项,团队成员获奖30项。

西南科技大学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研究团队

该团队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超快激光微纳精密制造和超精密3D/4D打印制造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开发微纳功能结构、芯片、器件及集成系统为目标,服务于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重点领域。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微机械及控制系统、智能微纳传感器及光电器件、仿生智能响应微纳器件、仿生微纳马达精密制备及应用、新型多功能环境修复器件应用等。近年来研究团队承担了国防科工局十四五基础科研计划项目、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陈梦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