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钱整用 涉农资金释放集聚效应

01.07.2016  15:24

 

 

游客在新乐镇三江村的葡萄园里采葡萄。

 

外地游客在合作社选购香菇。

 

从“撒毛毛盐”到“集中精准投放

编者按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各类帮扶资金该怎么用,才能用在实处、用出成效、用出成果,成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关注的新焦点。

帮扶资金,只有帮在“”上,扶在“”上,才能确保广大群众直接受益。帮扶资金的使用应以发展产业为载体,以修桥造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为助推,最终达到帮助村组集体和农民个体脱贫致富的目的。帮扶工程中,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技”,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造血”功能,把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确保每一分挂钩帮扶资金都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送到老百姓手上。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精打细算 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关注我省部分贫困村在用好用活帮扶资金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给其他贫困村提供借鉴和思路。

精打细算

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

巧打算盘

打破过去部门和乡镇各自为政的状况,将资金打捆集中投入,实现整体推进,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推动现代农业大提速。

6月20日,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塘口村瀚旺珍稀果苗基地里,钟国会正把营养土装进袋子。“打捆项目实施完后,村上来了果苗公司,我们就在基地打工,一家人一个月能挣3000元。”钟国会是塘口村八组村民。她家有6口人,把土地流转给果苗公司后,一年有5000多元收入;家里有3个人在基地做工,一年能收入6万元。

2014年以来,纳溪区抓住省财政厅将其列为全省四个“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区”之一的契机,以规划为引领,资金精准投放,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

精准投放显“集聚”效应

今年3月18日,由纳溪区财政、农工办组成的“打捆项目”现场考察团来到白节镇团节村,为今年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到该区域 “把脉”。“过去,涉农资金分散下达,像‘撒毛毛盐’,导致在谋划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上有顾虑、不敢有大动作。”纳溪区区长徐利说。

2014年开始,省财政厅选择在全省四个区开展为期三年的 “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纳溪区位列其中。由此,纳溪区打破过去部门和乡镇各自为政的状况,将资金打捆集中投入到都市农业片区、现代农业片区、统筹城乡片区三个片区,实现整体推进、连片建设。由于资金精准集中投放,“集聚”效应显现:10万亩“中国香海桂花公园”、万亩珍稀林木基地、百亿竹产业和百亿茶产业如火如荼推进;初具规模的中国白酒酒庄群落第一发源地,集观光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体,正成为川南市民的好去处。

撬动社会资本超过6亿

如果没有实施涉农资金打捆下达项目,我们龙车镇塘口村要引进企业几乎不可能。”龙车镇党委书记许其林深有感触,项目实施后,塘口村已进驻4家企业,投资超过2000多万元。

如果不是因为有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葡萄园的避雨大棚怕要10年以后才建得起。”新乐镇三江村葡萄业主张启玉说起涉农资金整合打捆项目,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若没有避雨大棚,我的精品葡萄不可能一斤能卖上200元,我今年也不会再投入上百万元扩大规模。

由于纳溪区将当年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捆绑统筹安排,调动了各方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有效撬动社会大资本。截至目前,全区打捆农业项目资金达2.57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2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筹资6.47亿元,推动了现代农业大提速。仅龙车镇,农民就新发展樱红李1600亩。(孔芒特约通讯员周超文 文/图)

产业扶贫 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项目

巧打算盘

要让贫困户自己有技术、有产业才能持续增收,为此村上制定了以产业扶贫为主,以向上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辅的发展计划。

多亏李书记帮我们,现在有了致富项目,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6月27日,仁寿县禄加镇光辉村六组贫困户王录容感慨地告诉笔者。王录容口中的李书记,是去年8月从眉山市人社局选派到光辉村担任 “第一书记”的李建南。“物质的帮助只能带来一时的宽裕,只有让贫困户自己有技术、有产业才能持续增收。因此要抓好产业扶贫,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项目,实现近期可脱贫、长期能致富。”李建南制定计划,以产业扶贫为主,以向上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辅,走出了光辉村自己的脱贫路。

2015年底,李建南向仁寿县畜牧局争取了10万元的生猪养殖项目,24户愿意发展养殖的贫困户分别领到了一头青猪、一头母猪和圈舍修建补助费用。争取到“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准扶贫到户”项目30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到户生产生活用水。经过多方协调,引进了一户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春见和清见,让当地村民就地务工……一个个项目落实下来,贫困户们通过自身努力,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王录容算了一笔经济账,她和丈夫帮忙看管果苗,一个月收入800元;流转土地2亩,一年收获粮食600斤;2015年12月买的鹅苗,四个月后赚了2000元;两头猪还在养殖中;自家的地里蔬菜也在茂盛地生长着。“等我的病好一点,我准备再去买点鸡苗和鸭苗,依靠劳动致富。”王录容认真地说。

王录容是光辉村32户贫困户努力奋斗的一个缩影,贫困户们不再等、靠、要,而是转变思想,脚踏实地求发展,如今的光辉村充满生机和活力。

截至目前,光辉村新建了一口山坪塘,整治了一口山坪塘和一口蓄水池,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扩大春见、清见种植200亩。”李建南说,在光辉村的脱贫计划中,2016年将硬化道路4.4公里,完成21户危房改造,打造村民文体活动广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树立脱贫致富精气神。

(郭侨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产业扶持资金变股金专合组织“包干”助脱贫

巧打算盘

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当上“股民”,每年按照股金占比分红,平时就在蔬菜园区打工挣钱。

6月27日,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宏安蔬菜种植基地里,三十多名群众有的采摘青椒、豇豆,有的装车,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把政府给我们的产业帮扶资金入了股,平常在这里打工挣钱,年底还可以分红,比我们自己干强了好几倍。”村民冯孝思高兴地说。

冯孝思60多岁年纪,劳动力有限,文化程度也较低,靠自身发展产业难度较大。板桥乡党委在调研中发现,像冯孝思这样的贫困户,在浮寨村有91户249人,占全村贫困人口的31.5%。虽然政府为每户贫困户预算了产业扶持资金,但这类贫困户依靠自身发展产业困难也很多。为解决这个难题,乡党委书记高飞找到该村宏安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宏安,商量让老百姓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每年按照股金占比分红,平时就在蔬菜园区务工,唐宏安欣然同意。于是14万余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成为了合作社股金,120多名群众成为了“股民”,合作社资金量增加了,劳动力也充足了,收到了“双赢”效果。

按照这个办法,青川县21个农业产业专合组织共融入310多万元产业扶持资金,1100多户3500多名建卡贫困户成为社员。根据相关协议及劳务工资水平,平均每名社员一年在合作社股金分红加劳务收入不低于2.5万元。 (特约通讯员 王生伟)

小额贴息贷款能做啥?领头人来支招

巧打算盘

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小额贴息贷款,村里有技术缺资金的能人,和贫困户一起联手发展产业,借此解决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

旺苍县去年7月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这对支持精准贫困户发展产业无疑是好事,但旺苍县普济镇洪江村二组的精准贫困户们却有点担心:拿了贷款该干什么呢?

这件烦心事,因为一个领头人的支招,有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今年41岁的熊新兵,虽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长期在外打工的他一直想在家乡干点事。因为他的亲戚是种植香菇的高手,熊新兵过去也想过发展香菇产业,就是苦于没有资金。现在贫困户们可以申请小额贴息贷款,那是不是可以和贫困户一起联手发展香菇产业呢?他把这个想法向村“两委”汇报,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

听说村上要建香菇合作社,贫困户熊布洋和熊新卫首先拿出贴息贷款来参与。于是,熊新兵、熊布洋、熊新卫三户村民以总计22万元的股本建起了香菇合作社。去年底合作社先种植了42万袋香菇,到今年5月底就开始收获。因为有技术保障,品种是最好的,市场反映不错,目前已经销售4000斤。

6月17日,笔者来到洪江村二组采访熊新兵时,不时有西宁和兰州的老板给他打来进货电话。村支书易志坚保守估计:按目前市场最低价,42万袋有400多万元的产值,纯收入达到百多万应该没有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动了另外三家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三家的投入要少些,平均只种植了一万多袋,本来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如今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表示明年起将加大投入,争取更多收入。

下一步,熊新兵他们考虑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陈绍海本报记者刘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