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扶贫攻坚的“宝林实践”

08.06.2016  20:51

 

      广安市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是广安市政协挂联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总人口1162人,其中党员34人,现有贫困户57户、贫困人口177人。去年以来,宝林村“两委”按照精准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围绕“村级集体经济”这篇文章大胆探索实践,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快见效、见长效。 

       

      村委当业主    带领群众干 

      “宝林村既有传统的农业产业,又有一定规模的柠檬特色产业,但为什么老百姓依然贫困?”去年夏天,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李伟和村“两委”成员通过深入的调研剖析后认识到,原有的“引进业主”模式,大头让业主拿走了,并没有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为此,村“两委”想到了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 

      整合帮扶资源,建立发展基金。将资源项目统起来,合理安排、科学使用确保发挥最大效益,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宝林人清楚地知道,扶贫不能光靠上级,关键还得靠自己。他们在全村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清产核资工作,将集体所有的塘、库、堰、林等各类资产资源全部统筹起来,打捆安排使用。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向社会争取扶持帮助,并将自有资产与各方面争取到的资金项目整合到一起,建立了总规模达130余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握紧拳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扶到关键处。这种做法,防止了过去“撒胡椒粉”式的投入方式,真正让资源项目变成为强有力的“造血”机器,让集体资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集体资产入股,领航产业发展。在实施产业项目时,宝林村彻底抛弃“引进业主”模式,以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自己当业主,同时引导村民以土地、流动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分红,既让老百姓当家作主、又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全体村民民主商定,入股项目的投入分配方式为:村民投入30%的资金和劳动力,集体投入70%的资金和技术,收益上村民占70%、集体占30%。去年以来,宝林村通过该模式先后启动实施了生态黑猪养殖等特色产业等项目4个,带动120户村民入股参与,每年每户平均可增收5000元左右、村集体可增收30万元左右。 

      市场倒推生产,创响生态品牌。村民要致富、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到市场中去。这是宝林村全村上下的一致认识。为此,村“两委”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倒推生产”之路,将规模化、多样化生态农产品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宝林生态农产品”品牌注册,采取“贫困村+城市社区”“贫困村+企业+市场”等多种模式走向市场。同时借力“互联网+”,与成都菜菜庄生态食品销售公司合作,创建了微商平台“菜菜庄生态网上商城”;线上推出“贫困村生态农产品”展示;与申通物流合作,入驻生态农产品电商展销平台,将宝林村的生态农产品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群众作主人    共有共监管 

      在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为防止出现挥霍浪费、损公肥私等违纪违法现象,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宝林村“两委”采取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模式,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管、群众定。 

      集中管理、统一经营产业项目。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建立与相适应的组织生产模式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宝林村对集体和村民共同参股的产业项目,实行“集中管理、分散劳动、统一销售”的生产组织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集中管理,统筹项目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育种、育苗和技术,有利于建成规模集约的产业基地;分散劳动,明确参股群众的责权利,生产责任划分到户到人,避免了“吃大锅饭”的尴尬,增强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统一销售,形成一致的农产品标准、农产品价格,实现产品收益最大化。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能攥紧拳头开拓市场空间,又能集中力量抵御市场风险,起到了“1+1﹥2”的积极作用。 

        民主决策、民主监管集体资产。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的议事程序、科学的监管方法是保证集体资产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宝林村以加强基层治理为切入,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主动将集体经济的每个项目以及项目的生产规模、投资额度、销售方式、分配比例等,全部交由群众民主议定,实行全程透明公开、全程接受监督。同时配套建立了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成立了村财务监督小组,切实将村干部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集体经济在阳光下运行。此举有效地防止了账目不清、滥支乱花、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确保了集体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 

      群众公推、递进培养干部人才。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有效管理离不开好的班子,更离不开好的干部。宝林村以实施青年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计划为契机,以培育产业发展“致富人”为抓手,通过采取产业引人、发展留人的思路模式,进一步拓宽民主举贤、公选良才的视野和渠道,构建起了接替有序的农村基层优秀人才培养链条。先后回引了在外创业有成的党员刘明华,留住了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党员刘波,村“两委”积极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和成长成才平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青蛙养殖项目。同时把他们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实行为期6个月的试岗锻炼,让他们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试斤两,着力培育宝林村带不走的生力军。 



        兜底保民生    全村同受益 

      如何分好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让村民看到公平、感到满意,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绕不开的一道坎。在这个问题上,宝林村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方式,即每年村集体经济的新增收益,其中1/3作为民生兜底资金、1/3作为产业滚动发展资金、1/3作为公益设施建设资金,这样既能让村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又能为长远发展提供坚强后盾,确保全村脱贫致富不返贫。 

      落实精准扶贫,改善民计民生。扶贫攻坚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考虑后续、兼顾长远。对年老体弱、无劳力、残疾以及因各种意外再次返贫的特困群众,宝林村运用集体收益中的民生兜底资金予以精准帮扶、救急救贫,确保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全村不落下一人。发展种植、养殖的,村集体补贴65%启动资金,对首批养殖生态黑猪的25户典型贫困户,按每户每头9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贫困户成本只占300元,帮助每户养殖户实现增收9000元—10000元。对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村集体全部纳入兜底帮扶范围,三组特困户、一级残疾人邓雄,一家四口居住在墙体开裂的危房内,村上帮扶近5万元助其建新房,已于今年2月搬进居住。6月上旬,记者前往宝林村采访时,正值4组特困户罗泽平家新房已经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可在6月底竣工。穷了半辈子的老罗感激不尽,“能在七一前修成新房,托共产党的福啊!” 

        滚动发展产业,夯实增收支撑。要切实解决“长贫难顾”的问题,产业支撑最关键。宝林村坚持每年提取部分集体收益纳入产业发展基金,滚雪球式地循环投入、发展产业,发挥集体资产乘法效应,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大收益。今年,宝林村新建1个生态黑猪养殖场,生态黑猪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头;新引进优质春见种植和林下生态土鸡、生态青蛙养殖项目,养殖生态土鸡5000只,建立生态青蛙养殖基地10亩,发展春见15000株;引导村民转型发展生态柠檬200亩。全村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宝林村发展后劲更强更足。 

      完善公益设施,优化发展硬件。脱贫致富奔小康,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公益设施和方便适用的基础硬件。有了集体经济这座“金山”,宝林村在交通、水电、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得心就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去年以来,宝林村面向社会公开邀标推进通村公路建设,2.5公里通村办公室公路、6条断头路在2016年春节前建成通车。投入资金50万元实施电网改造工程,新立和更换高压低压电杆30多基,更换和架设高低压线路近4km,变压器台区迁移整治1处,解决了经济发展和近100户群众用电难问题。新征地0.5亩地,投入资金20多万元提档升级村级组织阵地,建好了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和群众娱乐健身场所,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