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建设灾后幸福美丽新家园

21.01.2015  12:11

 

以黄果柑产业为依托建设的石棉县松林藏寨新村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聚居点

 

名山区双河乡骑龙万亩生态茶园

 

农旅结合的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


        □李文峰 胥强
    2014年,雅安市围绕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指导思想,在后发追赶中奋力“打硬仗、补欠帐”,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农旅统筹、设施配套,整体推进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设,努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加快由灾区农村向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建设步伐。
坚持“三不”原则凸显雅安农村特色
    雅安市坚持把“安居”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要求,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县为主体,科学编制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灾后新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院落民居保护修复。2014年,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个,建设新村聚居点289个,旧村落改造提升和保护40个,新农村综合体完成9个,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
    在新村建设中,雅安市响亮地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把新村建成城市街区的翻板,不赶农民上楼,不搞钢筋混凝土崇拜,力求建出的新村有雅安农村的特色,有雅安乡村的韵味。深入挖掘和传承雅安乡土文化,把茶文化、熊猫文化、红军文化、花灯文化、藏彝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新村建设,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体现乡土气息、乡村情趣、乡愁历史;民居建设上,适宜雅安雨水多、山区农村生产生活功能需要,尽量保持川西民居特色,前庭后院、青瓦屋面,斜坡屋顶、青砖白墙,展现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瓜果菜香;不搞钢筋混凝土崇拜,除了必要的道路和公共广场等设施外,不用硬化的不硬化,不用贴瓷砖的不贴。并且,尽量采用本土材料,能用小青砖的就用小青砖,能用青石板的就用青石板。将减少的硬化面积,用来推广“微田园”建设,种植瓜果菜豆,栽果树、茶树。在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88户,一幢幢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灾民新居房前屋后均设置有一块菜地,农民纷纷在菜地里面种植了茄子、海椒、黄瓜等时令蔬菜,在菜地周边套种了梨树、银杏、桂花等树种,加之雅安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生机盎然,争相吐绿,充分展示了新村新气象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产村相融产业支撑不断壮大
    雅安市抓住灾后农业产业重建机遇,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统筹考虑新村与产业布局,重新审视和定位雅安农业发展,确定了“5+3”产业思路,即:重点发展雅茶、雅林、雅果、雅药、雅畜(禽)等五大重点生态农业产业,积极发展雅蔬、雅椒、雅鱼(水产)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雅字头”生态农业品牌,做好释放生态“红利”文章。力争到2016年,全市五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300亿元;每个幸福美丽新村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或主打产品,每户有1个以上的增收致富项目。
    2014年,雅安市以茶叶、林竹、水(干)果、中药材为主的重点生态农业产业持续壮大,基地面积达424.56万亩,比2013年增加33.35万亩。其中,茶叶84.92万亩,比去年增加15.1万亩;水果56.2万亩,比去年增加6.1万亩;中药材36.8万亩,比去年增加5.7万亩。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禽全年出栏达1280万只(头),比2013年增加21万只(头)。生态农业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持续壮大,生产设施化、产品有机化水平得到提升,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农旅融合发展经济走廊成效突显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雅安市坚持“一三互动、农旅融合”发展思路,确定了“3+1”农业农村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济走廊(即:百里茶产业、百公里金果花果、百里猕猴桃产业、荥经森林云海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带))。围绕四条市域空间线路,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着力发展通道经济。坚持多规衔接,多改并进,多态融合,多源整合,突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打造,力求把点做亮、把线做长、把面做活,实现生态、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多点融合发展新格局。
    目前,四条产业经济带新发展茶叶、猕猴桃、黄果柑、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6.5万亩,改造提升茶叶、果蔬基地5.2万亩;建成骑龙、草坪、胜利休闲观光农业园(基地)16个,天全多功茶马农耕文化产业园、芦山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打通、硬化四条产业经济带环线道路56.5公里,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基地)耕作道(步游道)、渠系、观景台(亭)、游客接待中心、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产村相融,建成新村聚居点69个、幸福美丽新村21个,培育、发展、提升农(茶)家乐130余户;景区景点景观建设积极推进,云峰寺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验收,蒙顶山、碧峰峡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面启动。百里茶产业、百公里百万亩金果花果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已基本建成,预计到2016年7月,百里猕猴桃产业、荥经森林云海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带)将基本建成。
改、建、清”并举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为推进农村环境整村提升和连片整治,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雅安市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开展了 “四改、三建、三清”农村环境治理。即:农房改厨、改圈、改厕、改庭园四大工程,建入户路、清洁能源、垃圾池(站、点),清理沟渠、清理垃圾、清理杂物等“三清”工程,连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力争“四改”率达100%,因地制宜建有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100%。
    目前,全市共开展 “四改”16206户,建入户路84699米,建设沼气7652口,清理沟渠63245米,建设垃圾池(站、点)913个。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保护,新村面貌得到改善。
实施“1+35”配置建设体系更加完善
    为规范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标准,健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内容,满足新村居民生产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需求,雅安市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研究制定了《雅安市幸福美丽新村“1+35”配置标准》,作为新村建设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标准,印发各县(区)以指导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35”配置标准,含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置、社会民主管理,共5大类35项具体目标。涵盖了新村的产业、交通、通讯、饮水、购物、绿化、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主权利、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内容。每一项指标,能量化的尽量量化,能定性的定性。比如,新村聚居点如果发展养殖业,要求必须配置至少有1个标准化、集约化集中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达到 “没有畜粪臭,但有畜肉香”的目标;再比如,新村路网,规定了通村路、入户路的具体标准,要达到“晴天无尘飞,雨天不沾泥”的目标。
出台管理办法探索有效管理模式
    建好新村,更要管好新村。为规范新村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优美、整洁、文明的居住环境,雅安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探索制定了《雅安市新村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要求,各个新村要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原则,通过业主会议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进行管理。业主委员会负责新村内房屋风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等养护、维修和管理。比如,对屋管理,要求业主不得自行改变房屋的外观风貌,不得私自搭建各类违章建筑;对环境卫生管理,业主实行“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不得在公共绿地和道路两侧绿篱内乱堆放物料;对公用设施维护不得私自占用、损坏。在决定新村事务时,业主会议坚持一事一议,以投票或其他方式表决。住宅房屋一套为一票,业主会议的决定,以全体业主投票数的过半数通过。管理办法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管理新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