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渠县“355”工作法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26.02.2015  20:06

  10月15日上午,距县城9公里的 渠县 中滩乡天山新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早早地就上班了。社会事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和另一同事轮值,负责处理低保和困难救助申请等有关事宜,平均每天要办理30余件“业务”、接待20余人,其中,一些居住地较远和出行不便的群众往往委托专职代办员前来办理。

  在距县城更远的屏西乡林湾村,村委会办公楼正中一间房间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写有“便民服务代办点”的门牌,上面代办员姓名、联系电话一应俱全。走进屋里,代办事项目录、代办流程图占了一大面墙。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记录本,记载了从去年12月份以来该代办点受理的村民委托办理事项250余件。记者翻阅发现,除了为村民代办独生子女证、补办新农合证等事项外,还有大量涉及低保申办、土地流转等咨询服务。申请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地址、代办内容、受理日期、受理人、办理人、办结日期等等信息记录详细。

  当值的专职民事代办员雍国跃告诉记者,他与同村另一村干部分AB岗轮岗坐班,受理群众托办事项,并定期到乡上办理较为集中的事项。现在农村因外出务工而委托办证的村民较多,证件办好后,他们会按照规定时限在下村时给村民带去,而不用村民往返“折腾”。

  多处填表格、递资料,多地来回跑……长期以来困扰群众办事不便的“老大难”如今正在被 渠县 破解:该县全面推行“355”群众工作法,力争做到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村(社区),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 渠县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唐令彬介绍,“355”群众工作法,即通过搭建“三大平台”、建立“五本台账”和推行“五式服务”的前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继续深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村(社区)。

  为此, 渠县 加大投入,安排资金1500万元,按照“七有”标准,全面建成了563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群众之家)。

  位于318国道旁的中滩乡天山新村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窗口标识、服务项目及办事流程图等大气醒目。像天山新村这样规范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正在 渠县 遍地“开花”。

  当前, 渠县 正在完善全方位对接群众服务需求的“双向互动平台”、“三级联动平台”和“三轮驱动平台”,配套建立了入户走访、民生服务、扶贫关爱、纠纷调处和应急排查“五本台账”,以及乡镇干部常态化“住读”、督查考核、“三级联评”等工作制度。

  据了解,“双向互动”平台以发放到千家万户的《便民服务卡》为载体,将全县乡、村两级2400余名专职民事代办员和服务范围等信息制印在卡片上,方便群众进行“点名服务”;“三级联动平台”以县级部门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村(社区)依托563个“群众之家”活动阵地,分别开展“集中式”、“窗口式”和“代理式”服务;“三轮驱动平台”则依托乡镇领导驻村联户、干部包组联户、党员结对联户的“三联”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入户、上门开展“保姆式”服务。

  此外,该县还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一个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牵头、一个村(社区)主管、一个群众工作组具体负责”的常态应急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应急式”服务。目前,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有效运转,“群众之家”平均每月受理群众申报事项1.3万余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2.6万余人(次)、调解群众矛盾纠纷650余件(次)。

  该县群众坦言,现在党员干部在农村实行的“代理式”服务,真正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付勇 闫军 杨东 廖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