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一座城市的城“防”

12.05.2016  22:11

  5月11日,成都紫荆社区居民根据疏散向导标识的指引,有序跑到最近的避难场所。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是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呈日益加大的趋势,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在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梳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如何统筹考虑防灾减灾问题便成了我们今天要报道的主题。

  然而,在一些乡镇,防灾减灾的任务依然繁重,因此,我们在推出城市防灾减灾的同时,还将推出乡镇篇,通过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做法,来看不同区域在防灾减灾中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

  ——编者

  聚焦点 不断修订的预案

  一份预案从十几页增加到八十页

  □本报记者 袁婧

  “如果对预案还有任何补充或者意见,可以在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上提出来……”5月11日,在绵竹市防震减灾局办公室,副局长甯乾文正在打电话。按照原定计划,绵竹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将于5月12日召开。放下电话,翻着手里厚达80页的《绵竹市地震应急预案》,负责起草该预案的甯乾文,总结预案的制定过程:“就是细致再细致,尽量做到不遗漏。

  八年前的汶川地震,给绵竹留下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在防震减灾领域干了28年的甯乾文回忆道:“之前的预案只有十几页,对比之下,显得太简单、太粗略了。”绵竹市地处龙门山构造带,其中央断裂带、前山断裂带、隐伏断裂带从境内通过,次级断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绵竹市防震减灾局牵头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

  “应急处置涉及交通、民政、住建、水务、城管等多个部门。”甯乾文说,在预案制定过程中,免不了征求和吸纳多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参照德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处理好上下衔接的问题,“既要把有益的经验吸收进来,也要汲取之前的教训。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同时还要下设综合秘书组、灾情信息组、紧急救援组、医疗防疫组、工程抢险组、救灾物资组、灾害检测组等。“每个部门可能在不同的组别中都有职责和任务。”甯乾文解释道,这样便于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将人手分配到位、落实到人,“看起来很繁琐很细碎,但是灾害一旦发生,千头万绪都要应对。

  以工程抢险组为例,“交通局负责什么,水务局负责什么,通过预案一目了然”,甯乾文说,还要落实组长总负责,进行协调和配合;如果仅仅依靠抗震救灾指挥部,可能根本兼顾不过来。再以灾情信息组来说,“前期的灾情上报和后期的灾情评估,都属于灾情信息组的工作。”甯乾文说,既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能保守乐观,“因为灾情涉及到前期救援力量的分配和后期灾后重建的物资分配等等。

  在制定预案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城市,也要考虑农村。“包括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等,都要考虑在内。”甯乾文透露,预案并非一成不变,还要进行专家组评估,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和完善。目前,绵竹市不仅建立了地震监测中心、完成了包括清平台、汉旺台、土门台在内的地震前兆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省市地震监测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