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会合作”惠三农 金融“活水”到田间

22.12.2014  21:18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联手科协升级“三农”金融服务纪实

(熊小黠)资本和技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源泉,在人类历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奇迹中大显身手,驱动世界经济滚滚向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分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深度合作,由基层科协组织筛选推荐优质农业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之对接,形成了资金和技术整合运用、优势互补的“银会合作”模式。

        一个是扎根基层、覆盖城乡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一个是推广农技、科技支农的群团组织,“银会合作”不仅有效对接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而且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缓解了“三农”融资贵、融资难。

        资本和技术深度融合、驱动产业腾飞的“化学反应”,在四川的田间地头再一次生动实践,演绎出一个个“乡村创富故事”。

        果园村里,“银会合作”结硕果

        记者走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观音镇果园村,集中连片的葡萄种植大棚蔚为壮观。住宅小区现代美观,葡萄酒庄点缀田间,乡道上小汽车络绎不绝,先进农业产业和现代新农村的蓝图在这里变为现实。

        “以前果园村靠种粮食和时令蔬菜,一颗果树都没有,现在葡萄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值达到1.7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1.5万元。”村支书李永伟说,“以前地包给别人种,现在包别人地种,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村里堵车成了问题”。

        果园村由小散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创富故事”,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银会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葡萄种植大户孙德本告诉记者,他租了50亩地种葡萄,搭一亩葡萄棚架要3万元,资金压力很大。一般的农户贷款只有5万元,金额小、审批长、利率高。果园村葡萄协会将他推荐给邮储银行,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20万元贷款。

        通过“银会合作”模式,果园村240户种植大户解决了资金难题,累计获贷2500万元。李永伟告诉记者,发展大规模葡萄种植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银会合作”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科协指导果园村葡萄协会引进先进种植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对缺资金的种植户,协会在了解个人能力、信用、资金用途等情况后,选择优质农户向邮储银行推荐;邮储银行针对葡萄种植前期投入大、周转期限长的特点,将贷款金额调整到最高30万、最长2年,一次性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从2013年试点以来,“银会合作”已在四川全省发放小额贷款5500多笔,金额4.2亿,没有一笔出现不良。截至11月末,四川分行已累计为105.47万户“三农”客户、2万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信贷资金1339.85亿元,本年投放251.34亿元,占所有信贷投放金额的33.74%,

        融资+融智 实现多方共赢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行长刘义龙说,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传统的“三农”金融服务已经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所催生的融资需求。邮储银行要将中央对“三农”金融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底,必须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四川分行与四川省委农工委签订了《共同推进“三农”发展合作协议》,下发了《合作推进四川省“三农”事业发展的意见》。

        目前,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和全省各级科协建立了对接平台,形成了“银会合作”的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科协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并为下属农技协、专合社等牵线搭桥;基层农技协、专合社等在带动的农户、农企中,选择优质产业、优质会员向银行推荐,并协助银行进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邮储银行根据经营规模、种养殖周期、收益时限等实际情况,在贷款金额、期限、抵押担保等方面进行创新,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围绕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四川分行提出围绕“八川”产业战略,重点支持川猪、川茶、川酒、川林、川烟、川果、川粮、川药等“”字号优势特色产业。为此开发了生猪、烤烟、茶叶等78项专属信贷产品,并为小贷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

        同时,“银会合作”利用覆盖到村的科普宣传栏、科普手册等载体,以及“科技下乡”“科技赶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形式,在广袤的农村宣传和普及金融知识,银行在网点、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金融服务的进村入户,现代金融真正“下沉”到了农村。

        “与科协的深度合作,实现了科协信息、农技资源和邮储银行服务网络资源、资金资源的深度融合,找准了新形势下“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形成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创富、银行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刘义龙说。

        双重约束风险 缓解三农融资难

        一直以来,产业弱质、抵押担保等因素,导致银行“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资本缺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记者调查了解到,相较传统的三农金融服务,“银会合作”突破了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等难点,对缓解“三农”融资又贵又难做出了有益探索。

        邮储银行眉山市分行负责人说,“银会合作”发挥了群团组织联系广泛、熟悉情况的优势,基层农技协、专合社等对农户的诚信度、能力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经过筛选过滤推荐给银行,打破了银行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降低了信用风险。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农户小额贷款客户分散、良莠不齐,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甄别筛选。“银会合作”为供需双方打通了信息渠道,增强了银行放贷意愿,促成银行“三农”业务由“游击战”向“阵地战”推进。

        同时,科协在产、供、销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对会员、农户等具有较大的约束力。科协协助银行进行贷后管理,对资金挪用、恶意违约的农户取消信贷资格、终止技术指导。双重约束提升了银行贷后管理能力,降低了农户违约风险。

        记者在青神县、洪雅县、彭山县等地采访发现,涉农贷款年利率普遍较高,同时,农业利润率较低,难以承受较高利率,存在“银行不敢贷、农户贷不起”的现象。

        “银会合作”降低了贷款风险,使得贷款利率有了更大的下调空间。科协拿出一部分科普惠农资金进行贴息,进一步降低了利率。据了解,邮储银行“银会合作”发放的贷款利率低于10%,低于其它同类贷款,加上节省了担保费等中间费用,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银会合作”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眉山市科协主席李伟说,大规模种养殖业兴起、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加大。推广运用先进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大,农技协、专合社等自身积累资金无法满足经营扩张、技术推广等需求。

        李伟告诉记者,眉山科协过去8年共争取了科技惠农资金900多万元,通过“银会合作”模式从2013年至今就争取了扶持资金3.06亿元,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较少、奖补农户有限的不足,在科技惠农兴村上形成了以财政为基础、金融为主体的良性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