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扶”出一片新天地 彝寨欢唱幸福歌

05.04.2014  17:19

  车子缓缓驶入金阳县北大门,绕着省道S208线途径依达、丙底、热柯觉三个乡,再到天地坝镇,一路走来,公路两侧一座座青山环抱、山水相映、自然和谐、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新彝寨”,在大山深处尽展其更加美丽、整洁、和谐的新面貌。

  这仅仅是该县民居扶贫的一个缩影。在金阳,金阳自1988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以来,“”字当头、“”字为先,先后实施了形象扶贫、“三房改造”、彝家新寨建设等系列民居扶贫程,扶出了农村新面貌、新气象,谱写了一曲曲民居扶贫新篇章。

  形象扶贫 “”出新形象

  1992年初,金阳县在全州农村全面开展“形象扶贫”的大背景下,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在金阳各贫困村寨轰轰烈烈地展开。一时间,“实现人畜分居,搬走门前一堆粪。”的口号响彻金阳大地,“克服‘等、靠、要’思想,建设美好家园。”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实施形象扶贫工程中,该县把扶贫的重点放在地处高寒山区的18个特困乡84个特困村,以“扶出一个志气、一个财气、一片生气、一个好风气”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房建设、危房改造、人畜分居、修建厕所、修路筑坝、搬走门前粪、植树绿化等工作。

  到2000年,省、州下达该县资金8883万元,实施形象扶贫的农户23960户97173人,全部实现了“人畜分居、搬走门前一堆粪”两项硬指标,全县广大彝族贫困农户人畜共处一室、房屋无窗、房内无床、房外无圈无厕、卫生条件极差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村寨寨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贫困群众陈旧落后的意识和苦熬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变。

  “三房”改造 改出新面貌

  “三房”改造是“形象扶贫”工程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2003年,该县对长期居住在破烂不堪、低矮潮湿、不避风雨、不具备基本生产功能的13173户农户“三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和塑料布盖土等特殊房等)进行改造,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贫困村的水、电、路进行配套,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社区发展能力。

  该县把“三房”改造工作纳入全县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进行奖惩,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统筹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大力发展林草畜牧业、实施生态经济、推动劳动力转移等方式,拓宽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渠道,让“三房”户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县的“三房”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困难老百姓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板房,过上了干净、整洁、富裕的新农村生活,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也得到了改变,陈规陋习逐步革除,新的生产观、消费观、生活观和积累观逐步树立。

  易地搬迁 “”出新生活

  “搬到这儿后,外出方便了,子女上学也方便了……现在,啥都好了,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好日子过。”易地移民扶贫工程示范点丙底乡丙底洛村村民无不感慨地说,他们是从本乡海拔2800米以上的沙洛村搬迁到这里的,搬迁前,主要靠种植马铃薯、荞麦为生,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搬迁后,通过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村里的很多贫困农户已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该县自1986年率先于全州开展移民扶贫以来,始终把移民扶贫作为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早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来抓,分期分批把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难以脱贫的贫困人口迁移出来,迁向致富的乐土。

  在移民扶贫过程中,该县紧紧围绕“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各种支农资金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村,重点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初具规模的集镇、交通枢纽等地增加移民安置数量,在帮助其改房、改厨、改厕和发展沼气的同时,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学校、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壮大青花椒、白魔芋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为搬迁户发展二、三产业。

  先后建成单坪子、西衙门等8个集中扶贫移民安置点,加上零星安置,共安置548户2100人。到2008年底,共投入资金2673万元,共移民2068户7387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移民群众,户均居住面积由5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且住房结构优化、附属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改善,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彝家新寨 彝寨处处“

  走进丙底乡木尼古尔村,迎面而来的是一间间宽敞明亮、通风透光、具有民族特色的青瓦、红檐、白墙瓦房十分漂亮,那房屋周围的一排排绿化树,把整个村子装扮成“绿色家园”,走在整洁的进村入户水泥路上,还不时遇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进了农户家中,彝族同胞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彝区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该县把彝家新寨建设项目作为全县的‘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政策、项目、力量、资金都向“彝家新寨”建设倾斜、布局、整合、集中,主要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农房改造、村内道路、人畜饮水、村民活动坝子、民风民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好彝家新寨建设工程,该县实行联乡包户制,县级领导包乡联户,乡镇和联乡部门负责人包村,所有联点人员和乡镇工作人员包户;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围绕住房、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基层组织五大建设和产业发展。

  在项目实施中,尽力克服山高坡陡无平坝的局限,打破“夹皮沟”,注重共享性,提高村庄布局水平,集中打造一批特色村、样板村,集中连片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和风貌打造,形成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确保全县彝家新寨建设快节奏、高效益推进。

  为了真正让农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该县突出产业支撑,把培育产业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寨一特”,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白魔芋等农特产业。

  通过彝家新寨建设,如今的彝家新寨,处处新景象,家家新面貌,村寨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天天有变化。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