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走向深入产业+定点凸显精准效果

14.10.2015  11:05

  “拓展金融扶贫渠道和方式,鼓励金融扶贫创新,让贫困地区老百姓享受到方便快捷、成本低、服务优的现代金融新服务。”10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如此表示。

  实际上,一直以来,人民银行等部门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特惠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在此过程中,产业扶贫成为银行业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定点扶贫因其更加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的落地,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不过,有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政府与金融部门有效对接机制尚不完善、财政与信贷缺乏有效配合等问题,仍制约着金融扶贫作用的发挥,亟待探索解决。

  产业扶贫成银行支持重点

  “设立有关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定向精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大力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建立风险补偿的小额信贷,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对于金融机构产业扶贫,洪天云如此表示。

  应该说,产业扶贫作为支持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已经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支持,产业扶贫的推进力度和精准性正逐渐提高。

  例如,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着力点,国家开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编制了针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系统性融资规划,支持武陵山片区打造多景区一体化的高品质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国开行通过 “四台一会”贷款模式以及“公司+农户”等方式,累计向武陵山片区发放产业贷款59亿元,支持了高山蔬菜、茶叶、杜仲、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让当地百姓不用离开家乡就能有效实现脱贫目标。

  针对部分贫困地区金融环境不够完善、农户及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现状,国开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推动建立新型融资主体和“四台一会”,2014年新增发放产业贷款179亿元,探索形成“贵州扶贫小额农贷”、“甘肃双联扶贫贷款”等产业扶贫成功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开发讲究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扶’,必须与产业契合,让产业带动农户快创业、多就业。”农业银行四川分行副行长陈实表示。

  据陈实介绍,农行四川分行在集中连片特困县九寨沟,持续支持旅游产业体系带动扶贫模式,扶持核心景区、旅游饭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11.3亿元。同时,农行根据各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特别是主导特色农业,积极开展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市场调查和登记建档工作,并选择了一批带动效果明显的交通运输、手工艺品产销、旅游饭店经营等小微企业纳入培育帮扶计划。2014年,农行四川分行向纳入贫困地区扶持对象的小企业贷款8.2亿元,共支持两万余户小微企业和经营商户,带动3万余人创业增收8500万元。

  近日,农业发展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政策性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将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其中,光伏扶贫重点支持县级地面光伏电站和村级小型电站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支持全国1000个旅游扶贫景区及其周边的旅游扶贫重点村。

  定点扶贫成效明显

  在专项扶贫扎实推进的基础上,银行业持续开展定点扶贫,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效果。

  据了解,中国银行自2002年起连续在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北四县”——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开展定点扶贫工作。13年间,定点扶贫使中行更加了解“北四县”的实际需求,在“北四县”无偿投入扶贫资金5023.6万元,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近1.4亿元,受益群众超过7万人,新建学校23所、14559平方米,援建人畜饮水工程20个,输水管线47.97公里,直接促进了“北四县”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

  按照中央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扶贫”要求,国开行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以定点扶贫区县为试点,积极研究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办法。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先后为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量身编制了发展规划咨询报告,提出差异化发展思路和融资支持方案。同时,国开行组织举办“扶贫开发地方干部培训班”,累计为73个贫困县的210名干部进行培训,增强运用开发性金融方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农行则研究制定了14个定点片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及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方案,支持江西、湖南等地推出“金穗油茶贷”;农行甘肃分行还推出了“双联农户贷款”,贷款余额100亿元,惠及农户14.35万户。

  建行对陕西安康实施定点扶贫计划,至今已持续26年,先后派出11届67名优秀员工驻点扶贫,为18个项目发放扶贫贷款6.8亿元,解决了当地4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扶贫仍需多举措协同并举

  在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下,银行业协同各部门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已经构建了多元化的金融扶贫格局,产业扶贫、定点扶贫的成效也不断凸显。不过,目前来看,政府与金融部门有效对接机制尚不完善,财政与信贷缺乏有效配合,仍然制约着金融扶贫作用的发挥。

  有业内专家表示,由于当前政府财政部门与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致使各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的资源不能形成合力,资金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各行其是的问题影响了扶贫资源的整体效益。此外,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扶贫产业、项目以及资金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对金融产业政策以及扶贫信贷产品缺乏认识,在扶贫项目推介方面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也不能完全满足扶贫需求。例如,定向费用补贴资金发放对象和范围较窄,扶贫贴息贷款额度低、贴息标准低、期限短,难以满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资金需求。而且,基层补贴资金申请手续繁琐、办理周期也很长。据了解,扶贫贷款贴息申请须经村、乡(镇)、县(区)等各级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盖章后才能拨付,通常耗时1个月至3个月不等,导致部分扶贫对象放弃申请。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应加强财政与信贷政策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实施“金融+财政”联动的金融扶贫模式,实现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结合的杠杆撬动效应;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三农”融资担保基金、政府主导的转型重点企业应急转贷基金,有效扩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同时,实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定向利率优惠+财政贴息基金+涉农贷款保险等联动的金融、财政扶贫模式,扩展资金规模和受惠面积。只有这样,财政和信贷政策才能有效配合,并直接增强扶贫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