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重归热闹 革命老区巴中创新式扶贫见实效
新华网四川频道9月11日电(本网记者 吕庆福)四川省巴中市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也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记者近日深入巴中所辖三县、两区进行了调查发现,近年来在扶贫开发中,巴中市积极探索连片开发、精准实施,整合调动各方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在治穷治愚致富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推进连片扶贫
走进巴中首批实施“巴山新居”工程的通江县王坪新村聚居点,绿树花丛掩映中,一幢幢川东北风格的新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这个聚居点占地200余亩、建设113户“巴山新居”,水、电、路、气、光纤、电视全通。村里还引进企业,流转土地100多亩,建起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
新居是住房,也是客栈。在王坪新村,农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已转移当地劳动力4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归,一度的“空心村”重归热闹。近年来,巴中市按照“点式突破、连点成片、连片扩面”的思路,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农村全域划分为100个连片扶贫开发区,每年每个县(区)新启动实施3个片区。每个连片扶贫开发区涵盖2—5个乡镇15—30个村,在每个片区内大力开展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六大扶贫工程”(即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差异化帮扶为基础的扶贫工程,加快建设重点镇、中心村,确保建设一片、脱贫一片、巩固一片。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中按产村相融、宜居宜游、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理念进行综合打造,把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工程。围绕新居,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绿色有机食品、林下经济等休闲观光农业。
“以前,一到晚上到处黑黢黢的,只能呆在屋里看电视,偶尔和邻居打麻将消磨时间,哪有这么多娱乐活动。”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李兴贵感慨。他的新家一楼一底,宽敞漂亮,电视、冰箱、热水器、空调等居家设备一应俱全。很难想像两年前他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的情景:猪牛圈挨着卧室,厨房紧靠着“粪坑”(厕所),一下雨到处是稀泥,天晴屋里还要开灯。
从散居到聚居,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在家门口就能让钱包鼓起来。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后,村民汪桂昌叫回在外打工年逾花甲的老伴,一同在七彩工厂智能快繁育苗中心上班。说起收入,老两口难掩兴奋,“都60岁了,每月还能挣上2000元左右的工资。”他家流转土地3亩,每年收入4000元,加入蔬菜合作社种植8分地的时令蔬菜,一年下来,总收入近6万元。
巴中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中,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贸、休闲娱乐等设施设备,同步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1+6”党建综合体,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农村便民服务工作站。
“连片扶贫开发促进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居民加速转型。集中聚居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逐步改变靠单一种田为生的传统生产方式,有的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有的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就近当起了产业工人或股民,有的立足自身优势,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农家小店,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过上了现代居民的生活,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农村社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巴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伟说。
精准扶贫为每户贫困户找到脱贫发展路子
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庙村村民朱学军清楚地记得,为了帮助他发展银耳产业,镇政府的驻村干部和村里银耳种植公司的技术员就到他家来了5次。种多少、用哪里的地、如何选种等,驻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亲自上门指导。
“我们坚持因户施策的精准扶贫模式,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他们的脱贫发展路子。”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万学成说。
近年来,巴中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坚持连片开发与精准实施相结合,以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为着力点,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单家独户的瞄准脱贫,将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取得实效。
在平昌县双鹿乡,“肉牛托管”是该乡实施精准扶贫的典型。
肉牛托管有三种形式,一是该地的招商引资企业——四川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给贫困户无偿提供种牛,待下崽后,将种牛还给公司,贫困户养殖小牛,养成肉牛后按市场价卖给公司;二是由公司无偿提供小牛,育肥后减去小牛重量,然后按市场价与贫困户结算;三是到冬天草料减少,公司将牛分散到贫困户家中饲养,待来年草料丰富后收回,按月给贫困户支付饲养费。
村民王仕兵妻子常年患病,家庭条件艰苦。公司每年给他无偿提供2头小牛,养殖5个月即可育肥,根据增加的重量和育肥情况,每斤按7—10元支付饲养费,仅此一项,王仕兵家每年可增收4000元左右。
在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村民互助资金项目的有效使用成为该村实施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
互助资金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贫困农户借款难的问题,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在充分利用互助资金项目时,南鹰村坚持分户测评,确定到户;自愿到组,帮扶到户;分类对待,规划到户;定期培训,提高“智”能到户;提供服务,提高收入到户。同时采取了产业帮扶、资金帮扶、智力帮扶、救济帮扶,变“输血”为“造血”。 近年来,该村94个贫困户包括8个特困户全部使用过互助资金并得到了帮扶,资金使用、扶持率达100%,贫困户累计借款总额达67万元,占借款总额的80%。
南江县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更加注重整合资源和对特困户的分类指导。黑潭乡南鹰村残疾人谭元德不仅通过申请廉租房住进了新居,而且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茶园。去年,南鹰村通过整合扶贫开发项目,为谭元德提供了可供建设两亩茶园的茶树苗,并通过茶叶生产合作社定点为他提供技术指导。投产后,谭元德的两亩茶园预计能为他增收8000元以上。
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化扶贫大格局
在推进社会化扶贫工作中,巴中市专门制定了市级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主要内容和考评细则,要求各帮扶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帮扶工作点对点、实打实。同时,发挥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利用他们的资源和影响力,动员组织市内外的知名企业和爱心人士与农村特困户“结对子”,面对面帮扶。
“我们还在征得贫困户同意的前提下,建立援需信息库,让有爱心的组织、企业、个人与贫困户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对接、自主确定帮扶项目。建立金融参与扶贫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激活农村居民现有存款和现有产权,促进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金融产品向农业拓展。”王伟告诉记者。
平昌县的“金羊爱心行动”是该县坚持社会化扶贫的一个典型。
在“金羊爱心行动”中,每个村利用捐赠资金首先发展几户养殖户,第一年养殖山羊的贫困户待山羊下崽后捐赠两只羊崽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发放到本村其他贫困户进行爱心帮扶传递,带动全村贫困户整体脱贫致富。
通江县广纳镇在掌握和摸清在外创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回馈家乡、捐资助困,同时给他们搭建回乡创业平台,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先后有20多个企业和个人共为家乡捐助和投资项目资金近4亿元。
广纳镇在外创业人士、深圳燕加隆集团董事长何贻信于2010年至2013年为广纳镇无偿捐助建设资金680万元:捐资500万元修建硬化村道路,捐资60万元解决400余人饮水问题,捐资30余万元解决了村社低压线路及变压器安装,捐资40余万元修建居民院户路,连续三年资助当地贫困户20户,每户每年5000元。
通江县川巴林农公司在通江农村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链条。采取“公司建示范基地,基地引导大户,大户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规模化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公司建成示范基地3300余亩,引导种植大户28户家。
“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是社会化扶贫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盘活社会资源、促进村民脱贫增收致富上作用十分明显。”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万学成说。(完)
分享到: